网络杂志《艺术岛》 第24期 国庆特刋

梦舟(mz)

<p class="ql-block">国庆节前策划骑行微山湖</p><p class="ql-block">线路:临淄一博山一莱芜一新泰一邹城一泗水一滕州一济宁一微山湖一微山岛</p><p class="ql-block">返程时拐向枣庄</p><p class="ql-block">微山岛一枣庄市府(薛城)榴园镇—台儿庄(峄城)</p><p class="ql-block">这次骑行收获满满,补上了台儿庄战役中国革命军抗日战争一课。了解了抗战将士与战地记者和抗战文艺工作者抗战宣传抗战行动状况。</p> <p class="ql-block">公路驿站,热水,充电,卫生间,工作人员热情服务,环境良好,有公路驿站很暖心。</p> <p class="ql-block">翻过高近千米的禹王山。</p> <p class="ql-block">博山区桃花泉村</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遗址一禄柱崖段</p> <p class="ql-block">在济南市莱芜区有些好奇怪的村名</p> <p class="ql-block">在高速桥下过夜。</p> <p class="ql-block">莱芜界㕍翎关</p> <p class="ql-block">进入泗水县。</p> <p class="ql-block">泗水县好美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泗水县一盘石碾子,村民还在碾米。</p> <p class="ql-block">泗水县龙湾湖村乡村样板村</p> <p class="ql-block">在滕州市扎营</p> <p class="ql-block">入夜躺在帐篷里,从透气口遥望外面景色好美呀。</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终于到了微山湖</p> <p class="ql-block">微山湖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波光粼粼微山湖</p> <p class="ql-block">轮渡船击起波浪</p> <p class="ql-block">微山岛揽湖阁。</p> <p class="ql-block">片片荷花区</p> <p class="ql-block">岛上家家户户晒荷叶或制茶或变卖。</p> <p class="ql-block">微山岛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不大,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内陆岛。岛上有18个村落,20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岛上民宿。</p> <p class="ql-block">鱼家民俗馆</p> <p class="ql-block">微山岛茂盛的荷花盛产莲藕,莲蓬</p> <p class="ql-block">微山湖盛产鱼虾,螺丝,莲藕,莲蓬,菱角等特产,有美味的微山湖醋鱼,鲜香的微山湖莲藕,五香螺丝,糖醋菱角,留恋忘返。</p> <p class="ql-block">刚刚打上来的小鱼银光闪闪,煞是喜人。</p> <p class="ql-block">微山岛吕蒙村</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俏俏。铁道游击队与日本鬼子周旋,伺机偷击鬼子。使鬼子闻风丧胆。铁道游击队传为佳话。岛上有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岸边渔网</p> <p class="ql-block">浩翰的微山湖。骑游观赏完美丽的微山岛,真有点依依不舍。入夜就宿在轮渡港。明天要返程了,搜尽所有资讯,附近枣庄市只有三、五十公里,那就骑一程枣庄吧。</p> <p class="ql-block">(转载:中共厦门市政府老干部局网站)</p><p class="ql-block">田汉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阅览:3374  日期:2009-04-28</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189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清贫的职员家庭。田汉从小聪明过人,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参加革命后,在现代文化戏剧界才华横溢,声名显赫,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剧作家、诗人,被誉为“当代关汉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业上辉煌的田汉,在感情生活上却经历了大多的坎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与易漱渝:青梅竹马的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漱渝(1903--1925)是田汉的表妹,活泼纯真。田汉与她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但田汉家境贫寒,却无能力提亲。田汉6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艰难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自小聪慧,过目成诵,因此很得舅父易梅臣的喜爱。易梅臣有革命倾向和维新思想,不拘封建礼节,他家中只有一个女儿易漱渝,因此,他把田汉当成儿子一样看待,并想把女儿许配给田汉,做成一桩亲上加亲的婚事。可是易漱渝的母亲却坚决反对与田家结亲,原因很简单,田家太穷了,连田汉的学费都是易家资助的,怎么能指望独生女在田家坐享清福呢?舅父易梅臣性情耿直,他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为了避免女儿的婚事横生枝节,他亲自为两个孩子谋划设计,让田汉带上易漱渝一起私奔去日本留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对懵懵懂懂的年轻人,两颗若即若离的爱慕心,如何从兄妹之谊,发展成两性之爱,这让田汉颇费踌躇。田汉坚信,真的爱情应当“灵肉统一”,不可敷衍苟且。因此,在日本很长一段时间俩人之间彼此仍保持纯洁的兄妹关系。田汉除了应付正常的学业,整天忙着文学戏剧创作上的事,他时常鼓励易漱渝潜心学习,两个人都忙于学业,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这不免让多了几分心事的女孩易漱渝心生委屈。好友郁达夫时常开田汉的玩笑,说他这是“睡在未婚妻身边读圣贤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俩人的感情和生活变化缘之于家族的突然变故,促使了田汉与易漱渝的迅速结合。舅父易梅臣因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被军阀赵恒惕杀害。噩耗传来,两个年轻人抱头痛哭,他们彼此抚慰、彼此相依。田汉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过去是舅父照顾自己,今后自己应当照顾好易漱渝,决不辜负舅父的信任。为此,他毅然决定尽快接受舅父为自己安排的婚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底,田汉与易漱渝在日本正式结婚,他们相爱至深,使田汉的话剧创作进入了丰收期,如《乡愁》和《咖啡店之一夜》等。1920年,在为中国使馆赈灾活动中,田汉的剧本《灵光》在东京著名的“有乐座”剧场演出,获得很大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经济上的困难,1922年,田汉与易漱渝被迫回到上海。一年多以后,两个人合力创办了《南国》。刊物的名字取自于王维的名诗《相思》中的“红豆生南国”,这也是他发表自己戏剧作品的园地。宣称“欲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空气”。夫妻两人辛勤耕耘,确实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田汉与易漱瑜一起兴办进步刊物,虽然生活在穷困之中,但两人甘苦与共,相濡以沫。易漱渝一直觉得:“寿昌(田汉字名)觉得我聪明,我是他的花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易漱瑜的身体每况愈下,田汉不得不陪着爱妻回到长沙老家养病。田汉尽管时时放不下自己的创作,但面对病中的爱妻他几乎寸步不离,日夜守护在病床前。他甚至祈祷上苍,希望易漱瑜的病体能早日康复。然而,没想到的使爱妻却一病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的一天,寒风裹着迷蒙的细雨。当易漱瑜执意让田汉呆在身边寸步不离时,他没有做过多的联想。他只想他病的“玫瑰”,还能重向春风抖颤,凤凰再从死灰中复活。病重的易漱渝拉着田汉的手少气无力地说:“你回来得好,可以送我的终,哥,我能今晚死,就是幸福的了。”她又喃喃细语地说:“你今晚务必要送我的终。”田汉满含热泪,深情而温柔地安慰说:“哪有的事,你千万别这样忧虑,好好静养吧!”就在田汉一再安慰她不要乱想时,易漱瑜却躺在他的臂弯里,已经停止了呼吸。易漱渝合上眼睛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哥,你不规则的性格,丢下你,我不放心,让黄大琳嫁给你吧,她是我最好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漱瑜的去世,让田汉的情感承受了深重的打击。《南国》也因此而停刊。田汉安葬了爱妻,怀着苦闷惆怅的情绪在长沙师范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国文教员,然后便应朋友的邀请又重返上海,在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担任国文教授。这时,他开始接触到电影创作,与朋友们发起成立了南国电影剧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与黄大琳:友谊至上的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大琳(1904--1988),湖南长沙人,是易漱渝的闺中好友,淳厚善良。1927年与田汉在长沙结婚,1929年离婚。田汉为离婚题文:“为着我们精神的自由,为着我们不渝的友谊,我决然与你小别。”在田汉四个红颜伴侣中,她是惟一没有得到田汉爱情的女人,她嫁给田汉完全是出于她与易漱渝之间的深厚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漱瑜病危时,曾经对闺中好友黄大琳做过交代:自己如遇不测,请黄大琳照顾好田汉。后来,田汉便与黄大琳结婚。但是,这次婚姻是短暂的。很快,他们之间暴露出性情志趣相差甚远,对生活的追求也不一致。这使田汉感到异常的烦恼和痛苦,田汉正是带着这样的心境创作了《苏州夜活》、《湖上的悲剧》,这是田汉因婚恋而产生的特有的思想、情绪和心境的艺术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从大量的档案史料中搜集到田汉与黄大琳在短暂的共同生活生的一段精彩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大琳:“我是否能够在你和她之间继续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大琳,我不想这样,能原谅我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大琳:“寿昌(田汉字名),也请你原谅我,我决定向你辞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我们一起生活了两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大琳:“两年时间不算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但记忆却终身抹不掉,我没能给你带来快乐,一点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与林维中:无法言语的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的中晚期,是田汉艺术人生的上升期。他那感伤、浪漫的戏剧和文学作品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他的才华也引起了一位身居南洋的姑娘的倾慕。这时,田汉与黄大琳不愉快的婚姻仍在继续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名叫林维中的苏州姑娘,因为逃避包办婚姻,她从苏州偷偷乘船到上海,再由上海赴印尼华侨学校当教员,一个女孩子远在异国他乡独立谋生,不能不说有几分奇才。1925年,林维中读到田汉的散文,尤其在读到田汉为易漱瑜病故所作的《悼亡妻诗十首》之后,被字里行间那哀痛深挚的情感所深深打动,她不仅对田汉的身世产生了同情,而且对田汉的才华更是十分仰慕。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远在上海的田汉,向他倾吐心声,表达其爱慕之情。田汉读信后,被林维中那饱含深情而又具现代女性睿智的“情书”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两人鸿雁传书来往不断,日久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的文化艺术活动虽然风风火火,意气昂扬,但是经常落得“金力两疲”——资金短缺、势单力弱。远在南洋的林维中,在得知田汉的困难之后,毅然把自己积攒多年的家底——500大洋全部慷慨捐献出来,热心资助田汉的文化艺术事业。这让经济困境中的田汉好生感动,他认定林维中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奇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生活的天地并不总是朗朗晴空,随后发生的一些琐事,却又令田汉的心境蒙上了阴影:田汉曾委托林维中照顾他在南洋谋生的弟弟田沅,想不到的是,两人的相处却不甚融洽。在与田沅发生矛盾的时候,林维中在给田汉的信中既表露了对田沅的不满,还提到了让田汉还钱的事。这让田汉既尴尬又无奈。田汉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文化艺术界向来豪爽仗义,从来不在金钱上与人计较,投奔他门下学习创作的青年人,好多身无分文,他只要自己有口饭吃,就决不会让这帮青年学子饿肚子。赠钱与索钱的事,也反映了两个人思想观念和对生活认识上的差异:林维中爱田汉,就是看中了田汉这个人;而田汉爱林维中,是把她当成了整个家族乃至南国社的一部分。金钱纠葛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插曲,虽然不至于动摇他们爱情的根基,但是,却在田汉的内心留下了一丝情感的阴影和裂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人在革命理想上既没有共同的目标,又缺乏共同语言,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更重要的是此时田汉的身边出现了安娥。安娥是一名热情似火的革命女性。她受过“五四”新文化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踊跃站在红色“左”翼文化战线的最前沿。两人在革命文化事业、革命奋斗目标的一直性,特别是两人感情、思想上的吸引力,使他们不顾一切地热恋着对方,不久便生活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早春二月,远在南洋、已经和田汉通信5年的林维中突然来到上海,践行她与田汉两年前所订下的婚约,在上海与田汉结婚。这使田汉在如火如荼的红色文化战斗中,突然陷入了痛苦的爱情漩涡中,他面临着文化艺术事业与思想、爱情选择上的彷徨之苦。最后,安娥悄悄离开了田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田汉与林维中的婚姻终究无法维持多久。其中的悲剧多少来自于林维中本身——该明白的没明白,终于把自己多年追求的爱情给“葬送”了。她是一个幽怨的女子,总是站在舞台的一角,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爱人去热爱文化戏剧、热爱其他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与安娥:革命事业的真挚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是在与林维中恋爱的阶段就认识了安娥。安娥原名张式沅,河北人。1925年入党,1927年至1929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上海地下党机关工作。1930年参加“左”联音乐小组,与田汉是在党的地下工作中建立了感情,她与任光、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等著名歌曲,创作了大量诗文、报告文学,成为“五四”后的著名女作家之一。田汉与安娥在一道从事进步的文化艺术活动中相知相恋,他们不仅思想上有共同语言,事业上也有共同志向。于是,两人很快热烈相爱而同居。安娥拥有革命的阅历,活泼的个性,她在田汉面前展开了—道奇异的人生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林维中突然从南洋回来回来找田汉结婚时,安娥只好和田汉痛苦分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汉虽与安娥分手,但安娥对他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创作影响巨大。当时安娥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给田汉带来了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使田汉在创作的题材上迅速拓展视野,创作方法也迅速转移到革命现实主义上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田汉与林维中的婚事已在筹备中。田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虽然对林维中产生了幻灭感,但又觉得男子汉不能出尔反尔;他既要娶林维中为妻,内心却又放不下安娥,觉得离开安娥是他今生的憾事。田汉的犹豫彷徨,实际上伤害了两个爱他的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经怀孕在身的安娥,被迫退出这场情感角逐,倔强的她独自悄悄抱憾离去,生下了他们的儿子,交与自己母亲抚养,却转告田汉说孩子死了。林维中与田汉结婚后,很快就身怀六甲。在安娥的儿子出生两个月后,林维中为田汉生下了—个女儿。生产时因为难产;饱受磨难,而忙碌的田汉却不在她身边,这使她不免生出幽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冬天,田汉在赴南京的轮船上,意外地遇上了分手6年之久的安娥。两个情投意合的革命伴侣终于走到了一起。从此,田汉在安娥《渔光曲》的感召下,经过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和抗日烽火的考验,于1947年,终于写出了他“转向”以后最成功的一部力作《丽人行》。《丽人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三个不同阶层女性所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其中李新群的形象,隐含着安娥的身影。李新群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创办进步学校,组织学生运动,印发革命传单。特别是面对特务的搜查、追捕,她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此剧演出后在当时的敌占区和解放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对爱情生活的体验,田汉觉得安娥才是他最理想的伴侣,因此决心与林维中分手。1946年3月,田汉与林维中经过协议,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田汉与安娥,历尽情感的磨折最终走到了一起。随后,他们度过了20多年幸福的晚年生活。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田汉不幸被“文革”造反派关押、批斗,于1968年含冤而死。8年后的1976年5月,71岁安娥也随田汉到另一个世界再续情缘……</p> <p class="ql-block">田汉与夫人安娥合影</p><p class="ql-block">田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p><p class="ql-block">安娥《六十军军歌》词作者</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六十军军歌》词作者:安娥,曲作者:冼星海</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捷</p> <p class="ql-block">李宗仁在台儿庄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宗仁长期在美国就医,最终携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周恩来总理亲自接机欢迎李宗仁。</p> <p class="ql-block">李宗仁</p> <p class="ql-block">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市临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携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p> <p class="ql-block">李宗仁史料馆是不允许拍照的!展览结尾李宗仁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举起像机拍了下来:我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在台儿庄,永远同我的将士们在一起!李宗仁</p> <p class="ql-block">贺敬之文学馆</p> <p class="ql-block">贺敬之</p><p class="ql-block">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p><p class="ql-block">1939年到1940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四川省罗江中学)。</p><p class="ql-block">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在40年代就出版了诗集。</p><p class="ql-block">代表作《白毛女》、《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创作室工作。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197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当选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p><p class="ql-block">柯岩,原名冯恺[8],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专职驻会作家,兼任多种刊物编委或顾问及一些高校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 《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春的消息》,《柯岩作品选》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仅次于上帝的人》,《种子的梦》。</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当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柯岩同志,因病于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文坛上贺敬之、柯岩堪称一对志趣相投,患难与共,成绩卓越的模范夫妻。</p> <p class="ql-block">贺敬之故居,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南岸贺窑村。</p> <p class="ql-block">贺敬之夫人柯岩,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p> <p class="ql-block">这次微山湖、枣庄骑行收获满满,填补了抗日战争许多知识,对李宗仁,对抗战许多将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见识。对抗战时期的战地记者和抗战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田汉,冼星海,安娥,范长江,臧克家,夏衍有了更深的了解。观看了贺敬之,柯岩文学馆,李宗仁史料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对很多史料触动很大。观看了京杭大运河及老运河道,观赏了老运河的美丽夜景。</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古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古城北门</p> <p class="ql-block">老运河夜景</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河段</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枣庄大光明寺院</p> <p class="ql-block">枣庄榴园镇以产又大又甜的石榴著称</p> <p class="ql-block">过了隧道,就到了枣庄市区新区,高楼林立,上班时间,行人稀少,最高的双子塔,高258米,是枣庄市地标建筑,北面就是市政府大楼。</p> <p class="ql-block">市政府大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