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遗址公园

平面镜

<p class="ql-block">明故宫</p><p class="ql-block">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也是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明朝概述</b></p><p class="ql-block">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p><p class="ql-block">清军入关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至1662年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沿用南明永历年号直至1683年。南明历经四帝,历时18年。台湾郑氏政权历时21年。</p><p class="ql-block"><b>明故宫</b></p><p class="ql-block">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宫,是明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的皇宫,也是北京故宫的建造蓝本。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南京),1366年,朱元璋命刘基小地建新宫,征调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宫,历时一年建成。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王朝,号洪武。</p><p class="ql-block">明故宫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长9公里。由宫城和皇城组成,遵循礼制,设三朝五门,即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等五门以及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殿宇重重,气势恢宏,开创了明、清两代皇宫的形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造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b>朱元璋</b></p><p class="ql-block">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微凤阳)人。出身贫苦,少时为游方僧。元末,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征战十余年,建立明朝,统一全国。</p><p class="ql-block">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定都“龙蟠虎踞,帝王之都”的南京。1366年,改筑应天府,建新城,修新宫。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仿两京之制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1378年,朱元璋改南京为京师。</p><p class="ql-block"><b>明故宫营建始末</b></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命刘基等人在应天占卜地形,规划在钟山之阳营建新宫。新宫地址在元朝集庆城外东北郊(即今天用京市中心东部),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二十七年(1367),新宫建成。洪武三年(1370)修建奉先殿、社稷坛。</p><p class="ql-block">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下令“罢建中都”,实施一项“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的工程,动工之前,朱元璋曾提出“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的改建宫城施工标准。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下诏改建大内宫殿。洪武十年(1377),皇城各城门建成,改作大内宫殿完成。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建金水桥及宗人府等中央官署。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故宫建制基本定型。</p> <p class="ql-block"><b>明故宫建筑形制</b></p><p class="ql-block">官城</p><p class="ql-block">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亦称紫禁城、紫垣。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宫城外侧四周有御河环绕。 为皇帝日常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觐以及皇室成员居住的大内禁地。南至午门,北至玄武门,东至东华门,西至西华门。</p><p class="ql-block">皇城</p><p class="ql-block">皇城,又称子城,俗称内城,大内,建造稍晚干宫城。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形,城外环以护城河。皇城东侧建有吏、户、礼、兵、工五部,宫城外建有太庙和社稷坛,形成“左祖右社”格局,是中央行政机构和国家宗庙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南至洪武门,北至北安门,东至东安门,西至西安门。</p><p class="ql-block"><b>雕栏玉砌今犹在</b></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终明一朝南京作为“留都”长达两百多年,一直保留六部、五军都督府等中央军政机构。此后的南京明故宫日渐衰落,明正统十四年(1449)夏,天降雷雨,明故宫谨身、奉天、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二年(1645),豫王多铎攻陷南京城,南京改名为江宁。顺治六年(1649),明皇城被改筑为驻防城,俗称“满城”。清康熙年间,明故宫部分石料构建被迁至浙江普陀山庙宇用干修建寺庙。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干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明故宫经受了较大的破坏。</p><p class="ql-block">民国</p><p class="ql-block">1927年,民国政府在明故宫西南修建飞机场,并干1929年对该机场进行了扩建。1929年,因新建中山东路,明故宫遗址被分为南北两部分。</p><p class="ql-block">当代</p><p class="ql-block">195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故宫遗址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在宫城原三大殿及后宫遗址之上建立明故宫遗址公园。2006年,明故宫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650多年间,明故宫被铭刻上了岁月的斑驳痕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曾经雕栏玉砌、壮丽恢弘的皇宫建筑,如今已经成为了鲜活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着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2019年,明故宫并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明故宫遗址公园和午朝门公园被重新合二为一,至此,南京明故宫开启了保护及开放利用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奉天殿</p><p class="ql-block">奉天殿始建于吴元年(1367)九月癸卯,洪武八年(1375)九月辛西改建,洪武十年十月建成。奉天殿位于奉天门之正北,为宫城中的核心建筑,也是皇帝登基并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之所在,俗称“金銮殿”。</p> <p class="ql-block">华盖殿</p><p class="ql-block">华盖殿位于奉天殿正北,为亭式方殿,四面出檐,渗金圆顶,为皇帝前往奉天殿前小憩的地方。每逢春节、冬至及皇帝寿诞,均要在此先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朔,更名为中极殿。</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的石柱础</p> <p class="ql-block">謹身殿</p><p class="ql-block">谨身殿位于华盖殿之正北,建筑形式与规模仅次于金銮殿,是一座双重飞檐大殿。定名谨身,取皇帝昭示天下强调自身修养,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之义。</p> <p class="ql-block">南门展馆内大屏幕<span style="font-size:18px;">循环播放</span>:还原明故宫全景</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官,是大明王朝初期(1368至1421年)皇权统治的中心所在。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规模宏大,占地向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布局严谨,宫朗相望,集历代官廷建筑之大成,并开一代新制,为后来的北京故官所继承,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值。</p> <p class="ql-block"><b>巍峨宫阙</b>(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宫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命令刘基在城东寻得风水宝地,填燕雀湖,建起新宫。此后历经多次改扩建,建筑弘敞壮丽,开一代新制,并成为以后营建明北京紫禁城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國初鼎革</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取“上应天命”之意,称雄一方。之后,朱元璋被诸将领拥护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自立为“吴王”。</p><p class="ql-block">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南京是明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明代开国后的第一都城,洪武、建文及永乐三朝共计53年间均以南京为国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明太祖朱元璋</b></p><p class="ql-block">在皇帝位时间:1368~1398年</p><p class="ql-block">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少时为游方僧。元末,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征战十余年,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在位期间,他以明皇宫为施政之地,废丞相制,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大诰》;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开科举以八股取士,奠定明朝制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明惠宗朱允炆</b></p><p class="ql-block">在皇帝位时间:1399~1402年</p><p class="ql-block">朱允炆(1377~?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改年号为建文。即位后,他在明皇宫执掌国政,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诸位叔父藩王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被攻陷,建文帝不知所终。一说在宫中自焚而亡;一说自地道逃亡,更换僧装,流亡西南各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明成和朱棣</b></p><p class="ql-block">在皇帝位时间: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实行削藩后,朱棣起兵“靖难”,攻入南京皇宫,夺取了皇位。建元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朱棣统治期内,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业绩宏伟,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人称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p> <p class="ql-block"><b>皇宫营建</b></p><p class="ql-block">明初,南京首次成为统一王朝的帝都,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建造了一座巍峨大城。明南京城总面积达23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形,包含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等四重结构。其中,皇宫的营建经历了始建新宫、改建大内等系列工程,最终形成宫城、皇城两重城,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三殿两宫五门的宫殿格局。负责皇宫建造的中央机构是工部。</p> <p class="ql-block"><b>始建新宫</b></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命令刘基等占卜地形,在应天府城东部建造宫阙。“新宫”位于钟山“龙脉”之前。由于此地西北部为燕雀湖,朱元璋调动民工将其填平,作为基址。其营建历时约1年,稽古定制,坚实质朴,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包括外朝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文楼、武楼,内朝的乾清宫、坤宁宫和六宫。墙壁和廊道间书写《大学衍义》等“帝王之学”,以供朱元璋朝夕观览。这次营建虽属初创阶段,但已为之后的南京皇宫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b>刘基</b>(1311~1375年),字伯温,元末明初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为明初重要谋士,是南京都城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b>宫城之制</b></p><p class="ql-block">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平面约呈正方形,东西宽790米左右,南北长750~800米。宫城由十多米高的青色砖石城墙和御河围绕。四方各设一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p><p class="ql-block">宫城内遵循“前朝后寝”的制度,以乾清门为分界,由前廷与后宫组成。前廷,也称外朝、外廷、前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朝会的场所,核心建筑是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宫,也称内朝、内廷、后寝,为皇帝及皇后、贵妃生活的场所,核心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嫔妃们则居住在围绕两宫所建的东西六宫中。</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特别重视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在宫城的东部建有太子办公和居住的文华殿与春和宫,方便皇帝时常监督和教导。宫城内还建有武英殿、大善殿、奉先殿、柔仪殿等建筑,供帝后日常使用。</p> <p class="ql-block"><b>改建大内</b></p><p class="ql-block">都城选择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明朝初期在都城的选址上徘徊往复。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古代两京之制,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次年九月,又以其家乡临濠(凤阳)为中都,营建中都皇城。南京皇宫的营建也一度进展缓慢。</p><p class="ql-block">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加速南京城建设,诏令改建大内(皇宫)宫殿。工程至洪武十年(1377年)告竣,增设新的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的规模更宏壮,用料更讲究。</p> <p class="ql-block"><b>皇城之制</b></p><p class="ql-block">宫城之外的第一重城即为皇城。皇城是中央机构和国家宗庙、社稷坛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封建统治中枢的象征。皇城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宽约1800米,南北长约2500米。皇城围有上覆琉璃瓦的红色宫墙,设有承天门、西安门、东安门、北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洪武门七座城门。</p><p class="ql-block">中央一级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千步廊后,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p> <p class="ql-block"><b>中國古代宫殿建築的三次演壁</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宫”“两进”“三殿”三个时期。“一宫”即只有一进的宫殿院落,流行于西周以前;“两进”即包含前朝与后寝的宫殿建筑,西周出现,一直沿用至唐代;“三殿”即在中轴线上建设三组宫殿,分别供大朝、常朝、日朝使用,唐高宗时期出现。朱元璋在建设明故宫时力主恢复汉制,在三殿基础上加以创新。</p> <p class="ql-block"><b>帝都时代</b>(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南京明皇宫建筑群,以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建筑规模、屋顶形式、色彩、装饰及命名与尺寸的象征,彰显出恭奉天命而治天下的神圣功能,并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具有国家精神意义的空间场所。</p> <p class="ql-block"><b>登基</b></p><p class="ql-block">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在文武群臣再三“劝进”之后,亲临“新宫”举行祭告仪式,把要做皇帝的国政祭告于上帝皇祗。为表皇权神授,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的郊坛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p> <p class="ql-block">明代皇帝冠冕、龍袍</p> <p class="ql-block"><b>理政</b></p><p class="ql-block">朝会是明代皇帝召集臣僚商议政务的主要活动,分为大朝和常朝。大朝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为礼节性的朝会;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一般在农历初一、十五于奉天殿举行,亦属礼节性的朝会。日朝则是皇帝真正处理政务的朝会,分为早朝和午朝。</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廷向文武朝臣颁发刻有官称的象牙小牌,朝参时必须佩带,否则门卫官有权将其拒之门外。牙牌不准私有转借,否则一旦查明,以律论罪。官员亡故或罢免,牙牌必须交回内府。</p> <p class="ql-block"><b>明代大朝舆常朝</b></p><p class="ql-block">理政之余,皇帝们也不忘休闲,与民同乐。朱元璋为了显示一统天下的太平盛世,规定元宵节自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落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还下令在皇宫午门外扎“鏊山万岁灯”。这种灯规模宏大,以数千种几万盏彩灯叠成山形,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熠熠生辉。朱棣乘小轿出宫门观鳌山,皇后、妃嫔及大臣随后,笙歌喧阗,花炮齐放,热烈壮观。</p> <p class="ql-block"><b>南京的元宵赏燈习俗</b></p><p class="ql-block">南京的元宵赏灯习俗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明代达到高峰。朱元璋提倡灯节,并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节,朱元璋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棣则正式将灯节作为法定假日沿袭下来。现南京元宵节期间依旧保留着“秦淮灯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b>封藩</b></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下诏封藩,册封诸皇子为王,各镇一方。除长子朱标为皇太子驻京外,其他9个儿子均被授予亲王的头衔和封地。如此封藩的结果是,在朝廷有皇帝直接掌管和统领,在地方则由宗室子孙协理,内外相应,使朝廷对全国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p> <p class="ql-block">明代诸王冠服</p> <p class="ql-block"><b>靖難之役</b></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封藩的本意是为了拱卫中央,不想却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燕王朱棣为夺取政权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争从建文元年(1399年)持续到建文四年(1402年),直接原因是建文帝登基后,依照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陆续削藩。早有异心的燕王朱棣闻讯,以诛讨齐、黄为由领兵攻入南京逼宫,建文帝在一场宫廷大火中不知所终。</p> <p class="ql-block"><b>修典</b></p><p class="ql-block">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但明成祖因此书“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卷)</p> <p class="ql-block"><b>编纂人员</b></p><p class="ql-block">解缙(1369~1415年)</p><p class="ql-block">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姚广孝(1335~1418)</span></p><p class="ql-block">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闈,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p> <p class="ql-block"><b>外交</b></p><p class="ql-block">洪武年间,为保证沿海地区安全,休养生息,全国实行海禁政策。永乐皇帝即位后锐意改革,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永乐皇帝派郑和作为“正使”兼“钦差总兵”,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航。从南京出发,远涉重洋,先后造访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开展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p><p class="ql-block">明初,南京作为首都,是对外交流的策源地和管理中心。皇宫则是永乐皇帝召见和赐宴“入贡”的外国使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南都之后</b>(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依然保留着与北京相对应的六部衙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的政治格局中依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和文化依然繁盛。</p><p class="ql-block">然而,作为留都宫殿的明故宫却命运多舛,在灾害与战乱中几经损毁,殿宇楼阁化为尘土,宫阙仅余断壁残垣。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开展,明故宫多处建筑遗址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b>明朝留都</b></p><p class="ql-block">为巩固政权、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明成祖将都城迁至北京。南京的宫城被封闭为禁地,由皇帝的亲信太监和勋贵管理。此后直到明亡的两百多年间,由于天灾和失修,大部分宫殿建筑都已不存。清代到民国,经历多次战争和改建后,明故宫地面遗迹几乎毁坏殆尽。</p><p class="ql-block">明朝迁都北京后,明故宫保持原有建制,由皇族重臣驻守,但由于并非实际的权力中心,维护渐趋松懈,屡次遭受雷、风、火、水等自然灾害,损毁日益严重。</p> <p class="ql-block"><b>南明一现</b></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失陷,崇祯帝自缢身亡,宦官马士英等人拥立崇祯皇帝从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故宫武英殿即皇帝位,年号弘光,史称“南明”。此时的明故宫内大部分宫殿建筑已然坍毁。弘光政权只维持了一年便分崩离析,南京宫殿作为皇宫的生涯也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b>清軍驻防</b></p><p class="ql-block">清灭南明后,改称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p> <p class="ql-block"><b>太平天国</b></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拆取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p> <p class="ql-block"><b>南京古物保存所</b></p><p class="ql-block">1915年,在午门内方孝孺祠旧址建立了南京古物保存所,这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专业考古机构。1929年,明故宫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外五龙桥东南侯家塘工地的工部遗址)便是由南京古物保存所主持。</p> <p class="ql-block"><b>明故宫机场</b></p><p class="ql-block">1927年,明故宫西南部被开辟为机场。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南京之后,为扩建飞机场还拆掉了西华门、社稷坛等遗迹。随后,明故宫机场几经移交,1949年以后入驻了金城机械厂、民航局、空军电台等多家单位。此后,在金城机械厂的基础上,筹建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也就是今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南京明故官是明朝初期皇权统治的中心所在,集历代官廷建筑之大成,并开一代新制,深刻影响了北京紫禁城的建设制度。虽然经历了600多年历史风雨的摧剥,却依然保留着门、西安门、东华门、内外五龙桥等重要进迹,出土有“荡寇将军”银印、“贵赐”款白釉瓷梅瓶等精关文物。如今,南京明故官遗址已经成为古都南京最耀眼的地标和文化名片之一,未来,也还将与南京城一道,继续谱写动人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