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清好,我呢,从徐云峰同学那边儿学到很多东西,他很多作品都令我惊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拿几幅他最近的作品跟你说说我的理解啊,与你做交流。第一幅,这个孙字左边长,右边很小,很扁。第二个字吧,刚好相反,左边儿很小很细,很密,右边儿很长很大,很粗,很空旷疏密。对比这个记字,又反过来了,言字旁很长,但是很密啊,右旁呢,很扁,用印章说法是对角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看落款,徐字是正方形的啊,云字是稍微长一点儿,徐字是扁的,云字是正方形的,峰字很长啊,产生对比变化。落款,云字是长方形的,峰字也是长方形,但是特别长,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你把整幅字展开去看的话。云峰两个字,落款必须那么长,整体上才是对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墨香,墨字上边儿重,下边儿轻。香字呢,对角对比,上边儿轻,下边儿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给你的建议是要去理解他,从本质上去理解他,他可取在什么地方,他有哪些讲究,把他搞懂了以后。用你自己的方式,用你自己的字体,去把它的精髓部分,精彩的东西表现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给你的建议,现在开始,行书和楷书不要以临为主,以创作为主。你呢,坚持以前我跟你讲过的一个办法,先要写出自己能应付的楷体和行体,一定要确定一种楷书体和行书体,是你可以随时应付的,哪怕很接近米芾也没关系,你任何时候,人家让你写一幅字,你就可以拿出来。做到这一点以后,再改变你的这种字体,像和尚穿的百衲衣一样,汲取众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许多书家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在抄书。小楷抄书,他是什么目的呢?就是在建立自己的一种书体啊,使自己有一种体,随时可以拿得出手的,任何内容,任何时候,你让他写,他就可以写得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么大年纪了,千万不要盲目的在那边儿临。我自己就是这样走那么一条路。我有一年时间,就是王小平写我自己的这个体,什么体我不管他的。用我自己的体写《千字文》,写了好几遍。我《千字文》不是临,哪一家的不临就是。写到后来我那个体尽管不好看,但是我可以应付任何任务。到那个时候,我才开始以那个为基础开始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此为基础,自己穿上一件基本的衣服,再把那件衣服改成百衲衣。你上次不是说我在学郑板桥嘛,实际上我不是学郑板桥,我是把我自己那个楷书体里面加入了隶书,有点儿像郑板桥。我先有一件自己的衣服,然后把我自己的这一件常穿的衣服改成百衲衣。我建议你也用这个办法。一定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云峰,不是学他的字体,而是学他的这个规律啊,学他的聪明,学他的美学思想。我在你面前自吹自擂没关系,我们自家人一样,我觉得我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还是挺强的。我还是很善于向人家学习的啊,云峰的这几幅字我放在自己这个电脑屏幕上好长时间了,我反复在看啊!一边儿看,看懂一点儿,就学它一点儿。我不是临摹它,我用自己的字体去写它,去理解它,这一点我觉得你应该向我学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于篆刻,你那些古文字必须要学的,必须要临的,这个不会错的。你可能还看没看出来,我的很多字的结构就是从篆刻里边儿来的啊!我好多字用的是大篆小篆,学篆刻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可惜你篆刻上学到东西,没能用到行书楷书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峰的回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啊呀!能得到王老师的肯定,真是感动啊!王老师德高望重,读师范时就崇拜他,但一直不敢贸然拜访他,后来交往过几次,深深折服于他的睿智、他的豁达。他对你的建议非常对,要有一段时间乱写,不管看到谁的作品,不要太早的,特别经典的,拍卖会的图录,晚清民国时期,还有近当代的作品,参考一下,但要写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依葫芦画瓢。替我向王老师问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