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首都博物馆 观《千载流蕴画展》

赵文清

<p class="ql-block">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首都博物馆特举办"千载流蕴﹣﹣大运河主题书画展"。展览荟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的80余件大运河相关书画藏品。分别展示大运河在历史上作为"航运命脉"的重要功能,大运河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观风采以及大运河沿岸良好的生态环境,旨在表现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在,展望其未来的发展与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一幅刻画在华夏大地上的恢弘画卷,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与繁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脉传承。当人们看着这些画作,仿佛能看到帆樯猎猎、岁挽万艘的震撼场景,大运河沿岸,绿水青山相映,农人耕作在沃野田畴,文士悠游于山林之中;繁华的街市人声鼎沸,熙来攘往的人群似乎与运河的脉搏一同跳动,到处散发着运河的生命力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藏,绢本设色,《南巡图》共二十开,或为清宫旧藏,绘杭州胜景十八处,海宁、嘉兴各一处,分别为:冷泉猿啸、花港观鱼、曲苑风荷、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吟香别业、韬光观海、天竺香市、梅林归鹤、敷文书院、宗阳宫、瑞石洞、六和塔、云棲寺、昭庆寺、镇海塔院(海宁)、烟雨楼(嘉兴)。这些胜景皆为康、乾二帝南巡游览或驻践之地。此册应当绘制于乾隆第三、四次南巡之间,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p><p class="ql-block">鉴藏印: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p> <p class="ql-block">跋文介绍各处名胜景观历史沿革,名称由来,皇帝赐悬匾额等事,还记录了康、乾二帝临幸的时间及御制诗文等情况。从跋文记载时间可推断,此册应当绘制于乾隆第三、四次南巡之间,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p> <p class="ql-block">《二闸图》扇页,纸本设色,清代黄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二闸"也称庆丰闸,始建于元代,建造于通惠河上,是通过闸坝调节运河河段水位的水利设施。随着漕运的发展,至清代中期,庆丰闸一带成为都人的消闲胜地,"逛二闸"或"二闸泛舟"成为一种消闲风尚。许多文人雅士在此流连驻足,留下诗文佳作和绘画图像。二闸一带的兴起和繁荣,是古城北京的城市变迁及人文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咸宁造桥》清代杨晋,图绘城外河流上架桥的场景,两岸同时开工,工人正在搭建脚手架、运输木料,左下部有一官员与随从在监督视察。这件作品可能是清代某官员"宦迹图"中的一开。</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金焦图》绢本设色,清代章声,此画为山水人物画,章声用彩色衬托手法使人物虽小却突出。画面以大青绿色彩为主,山石细致勾皱并施以石青、石绿,树木轻勾淡赭,船只和倒影用淡墨皱染,船身和帆则用赭色,与山石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画面中的大片空白代表湖水,增强了景物与湖面的虚实对比,营造出虚静旷远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纸本水墨,《京口三山图》清代联璧,满洲正蓝旗人。</p><p class="ql-block">款识:烟云随意画三山,砥柱中流江海间。公向大罗天上住,可还回首忆尘寰。壬午九月写京口三山图送三桥中丞大人巡抚江淮即求。</p> <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藏,纸本水墨,《镇江名胜图》清代张崟,张釜得其苍秀浑噩之气,力追北宋大家,独树一帜。一生作品用墨浓郁沉厚,多以真山真水为主题,描绘大自然的锦绣风光,是"京江画派"的开派人物。款识:金山在城西七里大江中,名金鳌峰,唐裴头陀挂锡于此。建伽蓝于水际。获金数镒,以闻明皇,赐名金山。梁书天监四年,帝临金山修水陆会。则金山之名,不始于唐矣。山之西有中泠泉,石排山,山上有郭璞墓。</p> <p class="ql-block">款识:北固山在郡城之后,一名北顾,上即露寺。南史所谓京城之西。别岭入江山面临水者也。山后石壁广数十人,峻峭险峙,下临江潭,另峙一峰,高耸突兀,名石帆峰。旁线路陡绝,为走马碉,相传汉昭烈走马处。</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设色,《京口三山图》清代张签,他是清代中期有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善画花卉、竹石及山水,尤善画松,有"张松"之时誉。该画采用宋画写实手法,细致描绘了北固山、焦山、金山三座名胜。北固山峭壁临江,焦山如中流砥柱,金山则似江中芙蓉,塔寺依山而建,展现了三山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景观。画作中的墨色运用层次分明,使山体树木显得苍劲丰郁。作为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实景写照,它为研究京口三山的地理地貌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明代沈周《虎丘送客图》。沈周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成化庚子年,沈周在虎丘为水部任职的同乡徐仲山饯行,徐仲山即席赋诗,沈周唱和,随后作此画以赠别。画面疏朗有致,笔墨秀逸,画中展现了一位文士在松下停琴观泉的闲适场景,远山树木葱郁,近处古松泉流。此画并非真实场景的写实,而是通过艺术手法传达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无锡博物院藏,纸本墨笔,明代沈周《虎丘恋别图》。弘治甲寅(1494年)三月,时年六十八岁的沈周,在虎丘送别友人浦守庵茅山济民,他给这位故友赋诗并作画。诗词之中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眷恋,对惬意隐居生活的陶醉。画中描绘春日的虎丘山下,几位友人正在依依惜别,旁有舟船停泊在岸。远处山峦浑厚,小溪流淌。</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纸本设色《娄江山水图》扇页,清代王原祁,他擅画山水,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指导,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自称笔端有"金刚杵",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与王时敏、王鉴、王晕合称清初"四王"。</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纸本水墨,清代彭玉塵《西湖招饮图》。他是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他笔下的西湖,笔墨苍浑,意随笔至,笔随气行,墨气淋漓。晚年彭玉鏖寓居西湖,在小瀛洲有一处住所,曰退省庵。</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绢本设色《观潮图》,清乾隆年间袁耀,此画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色,采用了曲线形构图,给观者一种柔和曲折迂回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山石楼阁集中在右下侧,从高处远望,滔滔潮水似与山齐,一望无尽,江潮的汹涌壮阔。江岸山势帆立,崖上有一楼阁,是观潮的绝佳地点,台上有老者、童子数人正在观潮。</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纸本水墨,《狮峰图》清代沈宗敬,他精音律,善吹萧、鼓琴,工诗、书。画传家学,山水师倪、黄,兼用巨然法。笔力古健,思致高远,水墨居多,青绿亦偶为之。小景小幅尤佳。圣祖南巡献画称旨,赐题"清风兰雪"额。</p><p class="ql-block">款识:造化凭毛颖,吾情于此钟。石堪消米拜,松不羡秦封。黄驻庭除草,红余霜信枫。清机聊不寄,明眼认狮峰。雍正甲辰写于燕邸之瞻就轩,双鹤沈宗敬。</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藏,纸本设色《茱英湾图扇页》清代原济,画幅作仲春景色,隔岸桃柳相望,房舍拥翠临河,一舟泊于中途,众客交谈甚欢。此图应是就舟匆忙而作,故笔墨稍见疏松,构图亦显简略。</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明代尤求《大禹治水图》尤求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此图展示了大禹治水,开山凿石,疏通九河的恢弘壮观场景。画面上崖壑陡峭,怪石嶙峋,大禹的助手伯益正指挥队伍凿石开山,有架木撑铁者,有曳杵撞石者,有扛运砥柱者,众役并力,各极其致,是后人心中大禹治水情景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清代高翔《蟒导河官衙即事图》,高翔扬州人,工篆刻,善画花卉、山水,"扬州八怪"之一。</p><p class="ql-block">蟒导河,古称"芒稻河",因其发源于河之北的芒稻山而得名,后又以河道弯曲似蟒,因而俗称"蟒导河"。蟒导河作为扬州地区的重要水道,是淮水入江的主要通道,而淮水与大运河相连,通过蟒导河的疏导作用,淮水可以顺利流人长江,再通过大运河进行南北运输。因此,蟒导河在功能上是大运河水系的一部分,共同承担着漕运和防洪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潞河督运图》 江萱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江苏镇江人。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两岸桃红柳绿,田园、农舍、店铺、寺庙错落有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 、渔船等六十余条,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生动描绘了乾隆年间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p><p class="ql-block">潞河也称北运河,上达北京,下通天津,与南运河交汇于三岔河口。经大运河可达杭州,经海河可至渤海。潞河曾是京都水运要道,自元代始"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盐、茶、米、粟、麻、丝、殿堂之需大木、金砖、油漆,都得靠南方用船运来。无论海运还是河运,都必须在直沽转驳启运,其中漕粮大部分沿潞河北上至通州进京。长芦漕盐则交付海河东岸盐坨收贮,由盐关厅分拨各省及京中军民所需。</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橫云山庄图》清代杨晋,他擅画山水、牛马及花鸟、人物,曾与王翠合绘《康熙南巡图》山水清秀繁复,锋毫精整。尤精画牛,蹄角生动,颇具韵致。</p><p class="ql-block">横云山庄是明代工部李逢申的茅园,后来,这座园林被清初的户部尚书王鸿绪所得。《明史稿》便是在这座园林中编纂的。这幅图是杨晋为王鸿绪所作。图绘山庄前临河渠,背依群峰,筑有围墙篱笆,内有草堂亭榭,曲径通幽,庄外河道宽阔,水网交织,田地齐整。卷后有蒋廷锡等人跋语。</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清明上河图卷》明代仇英。仇英(1505-1552),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山水以青绿为主,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p><p class="ql-block">此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中期时的苏州,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繁荣景况。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画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无一不彰显这一点。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画中人物过两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城外青山绿水,树木葱郁;城内街道商铺、院落、楼阁,排列整齐,豪华气派,几百年前的恢宏建筑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未曾走出辽宁博物馆的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颇受关注,该重磅展品只展出一个月,许多人都是奔着这副画来的,展柜前的人都仔细地看,拿着相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藏,纸本设色《花港观鱼》清代吕焕成,浙江余姚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此册用笔细劲,敷色精诣,笔法工细挺秀。湖边人物虽小,但刻画细致入微,形神毕俱。山石勾勒后,稍加皱制,不露笔痕,然后再以石青、石绿轻轻晕染。西湖景色布置幽雅,杨柳依依,远山壮美,整幅画颜色丰富,典雅超逸。</p> <p class="ql-block">无锡博物院藏,绢本设色《惠山四景册》,明代张彦,明万历崇祯间画家,工画山水及花鸟、人物,与吴门张宏齐名。图绘江苏胜景,从款识可知,同册共有二十幅,现存四开,即焦山、惠山石门图、天平山、锡山。</p><p class="ql-block">款识:癸亥长夏,留仲名兄郊居,出此属画,共记廿幅,张彦。铃印:张彦。</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江南春色图卷》明代文徵明,"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山水画名世,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此图用石绿、赭石染春山。笔意细秀,设色古雅。画山仅画轮廓,稍用干墨擦之,但觉山痕树影,无处不是早春景象。</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藏,纸本水墨《小竹里馆图》清代汤始汾,他是江苏武进人。与林则徐、法式善、费丹旭等文人墨客多有交游。晚年寓居南京,筑琴隐园。博学多才艺,工诗文,书画宗董其昌,闲淡超逸,画梅极有神韵。太平攻破金陵时,投池以殉。著有《琴隐园诗集》。</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绢本水墨《沛台实景图》,明代唐寅(1470-1524),字伯虎,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在题诗中讲述了绘制此图的缘由。唐寅36岁时,陪同大学士王鳌游览沛台后绘此图。沛台,又名歌风台,位于今江苏省沛县境内,相传,汉高祖刘邦曾于此饮酒放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筑此台以纪之。</p><p class="ql-block">此图纯用水墨,完全是纪实写生之作。庭院屋舍结构清晰,颇具透视感。各种树木相间杂,多用空勾夹叶,繁而不乱。坡石用细笔长皱,微作晕染,工劲兼细秀圆润。远景一角山林,雾气沉沉,墨色湿润,与近景相比较,虽有近大远小的区别,但在空间位置上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反映了中国古代画家对空间处理的独特理解。作品融宋代院体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明代袁尚统《洞庭风浪图》。袁尚统明代画家。字叔明,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浑厚,人物野放,作品有浓厚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洞庭风浪图》绘"八百里洞庭"狂风怒卷、巨浪奔涌之状。近处,一船随浪浮沉,随时有倾覆撞山之虞,船工们密切配合,紧急避险。中段,民众立于楼台之上,屏息静气,关注水中船只。远方,水雾、山岚融为一体,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紧张氛围得到缓解。此图以变幻莫测的用笔刻画惊涛骇浪,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情境,更出色地展现出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瑰丽,诚为"风浪图"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首都特物馆藏,绢本设色,《洞庭秋月图》王懷清雍正、乾隆年间画家,江苏太仓人、侨居苏州。此画仿王蒙笔意、山石用破网鼓、干笔敲擦、苔点繁密。图中画湖山景色、悬崖突立潮岸、舟行其下。远山起伏、江水连天。图中紧扣"秋"、"月"二字,烘托点染、追求洞庭茫茫山水之趣构图极为讲究。</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渔家乐图》清代陆懋莲上海人。工山水、人物、花鸟。此画借鉴了传统山水画中一河两岸的构图方式,描绘了渔家打鱼、休息的生活场景。画家以淡石青渲染,整幅作品呈现出水墨氤氲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无锡博物院藏,纸本设色《绿杨轻绾瘦西湖图》钱松嵒(1899-1985),江苏宜兴人。钻研传统画艺,并接触西画技法。由于他和傅抱石等江苏画家的共同努力,开创出江苏山水画的新风貌,被公认为"江苏山水画派",在60年代初与"长安画派"、"岭南画派"成鼎足之势。</p><p class="ql-block">图绘扬州的瘦西湖秀美的风光,蜿蜒的堤岸上绿柳成荫,古建筑掩映其间,湖上游船三三两两,远处水气弥漫,仿佛是春夏之际的湖上景致。</p><p class="ql-block">瘦西湖是从清代扬州城北垣绵延至蜀冈的狭长水体,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是大运河的支流,同时也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黃流巨津图》明代陈洪绶,陈洪绶(1598-1652),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画中黄河波涛汹涌,帆船摇曳,港口船只停泊,对岸竹林房舍隐约可见。陈洪绶受黄河雄伟景象启发,以墨笔勾勒浪花,白色渍染,线条强健且具装饰性,两岸景物虚化,形成虚实对比。此画为古代画水题材中的杰出之作。《黄流巨津图》出自《陈洪绶杂画册》。</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明代吴振,《湖山晚晴图》,吴振上海松江人,善画山水,师法黄公望,兼习董源、倪珊、王蒙诸家,笔墨秀润,尤工枯树,临宋元名迹更佳,画风与赵左、沈士充相近,得董其昌赏识,为云间正宗。此图描绘南国湖山秀色,雨去云来,林雾朦胧,烟波涟漪,风光旖旎。笔法清秀,淡彩轻岚,云气晕染极妙。</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清代黄易《得碑十二图》,黄易(1744-1802)浙江杭州人。能诗工书画,尤精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起任兖州曹道。嘉庆六年正月至三月任济宁运河同知护理。《得碑十二图》采用右图左跋、一图一景的形式,记录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后的十余年间,黄易在河北、山东一带搜寻碑刻、拓本的游历成果。其后有黄易自题和翁方纲的题跋。济宁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水路交通要塞,也是历代碑石拓片出土发现的宝地。黄易一生足迹半中国,在山东济宁度过了二十余年,精究河防水利之法,忘我地投入到金石寻访活动之中。</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鉴定站)藏,绢本设色,明代董其昌《纪游图》。</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上海松江人。善画山水,论画南北二宗,崇南贬北。"画中九友"之一,书法开一代新风,为明末"四大家"之一。此册作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为董其昌38岁初第之时过广陵至滕阳途中,因病在彭城而作的沿路名山胜景的写生稿本,原为睢阳尚书袁氏家传旧藏。整本画册风格平淡古雅,意境高旷。董氏注重师法古人,在笔墨上追求平淡天真,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馆藏,绫木设色,明代胡皋,《泰山日出图》胡皋婺源人,款识:泰山目出图。崇祯壬午秋月,七三叟胡皋。</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藏,绫本设色,明代吴彬《岱舆图》。吴彬,生卒年不详,大约于明万历年间,福建莆田人。曾官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善绘山水、佛像。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享有"画仙"之誉。</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绫本设色,清代傳山。《汴堤春色图》。傅山(1607-1684),山西阳曲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康</span>熙年间中举鸿博,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有《霜红龛集》等。</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绢本设色,清代完颜麟庆,《麟庆行乐图》。完颜麟庆(1791-1846),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进士。道光间官江南河道总督十年,蓄清刷黄,筑坝建闸,后以河决革职,旋再起,官四品京堂。《麟庆行乐图》是以淮安清江浦清晏园为背景,是麟庆任职江南河道总督时园居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清代朱岷,《秋庄夜雨读书图》。朱岷,生卒年不详,江苏武进人。工书善画,受查为仁聘请来津,遂定居水西庄。</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为天津盐商查日乾私家园林,雍正十一年(1733)建成,扩建兴盛于乾隆时期,因位于南运河以西而得名。查氏父子在水西庄刊刻图书,收藏金石、书画,款待南北名流才俊、津门乡贤。他们在此赋诗填词、评书品画、著书立说,创造了灿烂的水西庄文化,是天津古代文化活动的高峰。</p><p class="ql-block">此图绘查礼(查为仁之子,号茶坨居士)于夜雨中的水西庄读书的情形,再现了水西庄的原貌。天津河网密布,位于北运河和海河的交汇之地。水西庄有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览翠轩、花影庵、泊月舫、碧海浮螺亭等景观,是文人雅士吟诗酬唱的佳境,留下大量诗、文、图像。乾隆南巡先后四次驻哔水西庄。水西庄是大运河天津段重要的文化节点。</p> <p class="ql-block">扬州博物馆藏,绢本水墨,明代文徵明,《沧洲诗意图》。文徵明(1470-1559),江苏苏州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山水画名世,山水画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纸本设色,明代袁尚统,《洞庭风浪图》。袁尚统(1570-1661前后),明代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浑厚,人物野放,作品有浓厚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洞庭风浪图》绘"八百里洞庭"狂风怒卷、巨浪奔涌之状。近处,一船随浪浮沉,随时有倾覆撞山之虞,船工们密切配合,紧急避险。中段,民众立于楼台之上,屏息静气,关注水中船只。远方,水雾、山岚融为一体,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紧张氛围得到缓解。此图以变幻莫测的用笔刻画惊涛骇浪,营造出扣人心弦的情境,更出色地展现出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瑰丽,诚为"风浪图"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设色,民国陈师曾,《潞河补视图》。陈师曾(1876-1923),中国近代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诗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款识一:辛酉三月四日。姚崇光、李释戡、齐如山、萧紫庭、罗技东、罗复堪兄弟、陈衡恪及梅兰芳,姚玉芙,程艳秋同游二闸,为补修楔事。释戡属予为图以纪之,图成并赘一诗,盖类以明图之所未足尔。修水陈衡恪。款识二:此陈师曾图后题句也,尺幅过长,不及与崇光图对装。释戡因属予移录于此,惇婴并记。</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纸本设色,近现代张大千,《万寿山图》。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画家、书法家、艺术教育家。与北方名家溥儒并称为"南张北溥"。款识:彩翠千山拥十洲,湖风湖水足清游。停桡漫话文昌阁,别有昆明一段愁。戊寅三月写昆明一角,并拈小诗题之,蜀郡张大千,乐农轩中试宋漫堂黄海山老墨。</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美术馆藏,纸本设色,现代宋文治,《运河新装》。宋文治(1919-1999),现代画家。江苏太仓人,1951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受傅抱石影响,致力于山水画创新。《运河新装》是一件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60年代扬州大运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画面中,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见证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而纵横交错的高压输电线则象征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远处工厂烟囱林立,展示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作品不仅展现了大运河的自然风光,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工业并肩发展的巨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現代美术馆藏,纸本设色,孙炜《大运河新颜﹣镇江段》孙炜(1970-),江苏镇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画作表现大运河越长江而南引镇江的画面。前景是运河中来往的船只,重点表现具有地理标识性的西津渡云台阁景观;中景是葱茏绿色掩映下的城市楼宇,大运河在城市山林间穿行而过;远景是北望长江与运河交汇的辽阔水域,画面空间疏密有致,以青绿设色点染出一片江南意象。作品将装饰性元素与画面结合,并融合了青绿、金碧、水墨等技法,营造出一种富丽隽雅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藏,纸本设色,晏明《大运河新颜﹣无锡段》。晏明(1961-),江苏扬州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创作室主任、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画面近处是无锡著名的清名桥和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民居,中景是高楼林立的无锡新城,运河静静流淌,远山如黛,太湖帆影点点。运河两岸的树木笼罩了一层金黄,如霞光般的暖色倒映在运河的水面上,形成了具有浪漫童话色彩的运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藏,纸本设色,王颂余、贺建国,《导洪穿运》。王颂余(1910-2005),著名书法家、山水画家。贺建国(1940-),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水彩画,其作品注重情、境、意趣的有机结合,汲取中西绘画之长。</p><p class="ql-block">该绘画创作取材于根治海河中河北省沧州市境内南运河上的一项导洪穿运节制闸工程,汛期威胁黑龙港地区的洪水沿着新开挖的排洪河道倾泻人海,减除了这一地区的洪水灾害。展品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这项水利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画面中坚固庄重的河坝、运河平静的流水、整齐碧绿的良田与奔腾的洪水澈流形成强烈的对比,组成一幅美的乐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纸本设色,郑力《京杭大运河》。郑力(1964-),浙江宁波镇海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山水系主任。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位于风景秀丽的杭州,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这条古老运河上繁忙的水上交通场景。画家以中国传统画技法,巧妙地将一列列船只垂直于画面延伸至远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核心价值﹣﹣航运功能。此画作通过描绘船只正穿行于杭州著名的拱宸桥下,直至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形象地传达了京杭大运河的宏伟辽阔与历史的深远。</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藏,纸本设色,现代温恒杰,《大运河新颜﹣徐州段》。温恒杰(1969-2022),山东招远人。徐州书画院专职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画面中,清澈如练的运河蜿蜒流淌,穿城而过。河面上,往来船只如梭,运河两岸高楼林立,绿地成片,金黄色的祥云萦绕在城市建筑群之间,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山水城市乐章。</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藏,纸本设色,现代张凡,《大运河新颜﹣宿迁段》张凡(1970-),江苏沭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宿迁市画院院长、专业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家。作品描绘大运河宿迁段的皂河龙运城到运河湾两岸的新农村景色。运河两岸新建民居错落水滨,良田沃野成畴,远处依稀可见城市楼群。运河中有货船往来,空中飞鸟上下欢腾,呈现出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古老的城墙、现代的建筑掩映在运河两岸的田园林木之间,渲染出运河的田园诗意和古韵新声。</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藏,纸本工笔重彩现代栾剑《大运河新颜﹣淮安段》。栾剑,1972年,江苏淮安人。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山水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画面融合了总督漕运部院、淮安河下古镇、清江闸、大运河立交、千年斋等历史文化符号,以晚间运河船只为媒介,将古镇建筑与水面倒影结合,形成时空交错的视觉效果。作者运用白描技法,单线勾勒出繁华过后的宁静景象,虽未绘人,却处处显人迹。</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藏,纸本设色,现代刘南平《大运河新颜﹣扬州段》。刘南平(1957-),江苏泰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画作描绘的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画面远景开阔,以酣畅的水墨挥洒写意趣味。远景和中景中依稀显现的山川和古塔建筑令蜿蜒的运河流淌出悠悠古意。近景中的红色桥梁和红色旗帜则营造出热烈的氛围,江扬大桥上下是繁忙往来的车辆和运输船队,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体现了扬州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每一幅书画,皆是对这条河流的礼赞与敬仰,跟着画卷,看岁月流转,感悟着大运河的文脉与精神,此次观展是视觉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