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代“书道中兴”的盛况中,邓石如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尤其是隶书艺术,在安徽乃至全国书坛上熠熠生辉,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的影响深远,不仅为安徽书法界树立了新的标杆,更在隶书的传承与发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步入上世纪中后期,书法界迎来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其中,安徽书坛的赖少其、林散之、葛介屏、刘夜峰等大师,犹如璀璨明星,照亮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天空。他们各自在隶书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书法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与借鉴。</p><p class="ql-block">赖少其的隶书,深得金农精髓,又巧妙融入楷书与行书的元素,使得其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在隶书的结构处理上独具匠心,通过调整笔画位置、改变内部空间布局,创造出一种“不平”的视觉效果,这种独特的美学追求,成为了他书法艺术的重要标志。赖少其更擅长将多种笔法融为一体,作品中时而可见草书的灵动结构,展现出丰富的变化与深邃的意境。他的隶书作品,古朴而不失灵动,既保留了传统隶书的韵味,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林散之,作为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其草书以王羲之为宗,而隶书亦同样精彩纷呈。在隶书的创作中,他注重墨法的运用,将绘画中的墨法技巧巧妙地融入到书法之中,开创了隶书艺术的新境界。林散之的隶书作品,瘦劲飘逸,墨色变化丰富,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不仅在继承传统隶书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林体”,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散之的隶书,如同其人格一般,高洁而深邃,让人在欣赏之余,更能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刘夜峰在隶书的道路上也有着独特的探索与贡献。他初学欧阳询、苏轼,后专攻隶书,尤擅汉魏碑帖。其隶书作品笔墨厚重、结体方正,以雄强古拙著称,同时又兼具秀润挺拔之致。刘夜峰在运笔上方圆并举,融篆、隶、草笔意于一体,展现出深厚的功底与丰富的变化。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被广泛收入各种书法选集和辞典中,对后世的隶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刘夜峰的隶书,如同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一般,充满了力量与美感,让人在品味之余,更能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葛介屏的隶书,以邓石如为基底,同时汲取了汉隶诸碑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葛隶”。他的隶书作品结构方劲古拙、笔致起伏跌宕,如同一首古老的乐章在纸面上跳跃。葛介屏在隶书的创作中融入了篆法的元素,使笔法更加凝练高古;同时他还引金农漆书笔意入隶,使得作品意态充盈、造型丰富。他的隶书作品广受赞誉,被尊称为“葛隶”,对后世的隶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介屏的隶书,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时代气息,更蕴含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追求。</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习隶多年的皖藉书法爱好者,我深感葛介屏的隶书对我影响深远。在创作中,我大胆吸收“葛隶”一波三折的笔法精髓,试图将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我也对葛介屏与刘炳森的隶书进行了多层面的比较与思考。葛介屏的隶书风格古朴遒劲、大气磅礴,其作品结构方劲古拙、用墨浓重似漆,呈现出一种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而刘炳森的隶书则更偏向于端庄匀净、规范整齐的审美标准。两者各有千秋,但在我看来葛介屏的隶书更富有变化与个性魅力。</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刘炳森在书法界的贡献与影响。他生前曾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这些职务使他在书法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的作品虽在风格上与葛介屏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内涵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品味。</p><p class="ql-block">无论是葛介屏还是刘炳森他们都是中国书法界的杰出代表各自在隶书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风格。他们的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铭刻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之中闪耀着近代书法的流光溢彩。对于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而言学习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为了掌握技巧更是为了领悟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以他们为榜样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袁文长二0二四年十月八日于国际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