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中兴隶于清

方圆

<p class="ql-block">  全日制历史专业毕业的我,学习中感觉到,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史中,大清王朝对于意识形态的掌控,其力度之强,远超往昔任何一个朝代。在那个时代,尽管思想、文艺乃至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与前朝的辉煌相比,似乎显得黯淡无光,几乎找不到什么值得一提的亮点,但正是这样的背景,却意外地在中国书法的历史上,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被后人誉为“书道中兴”的黄金岁月。书法,这门自古便被视为基础学问的文字艺术,其形态与意蕴虽与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微妙的联系,却在清朝时期,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回溯清朝初年,书坛上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复古风潮。我仿佛能看见那些书法家们,他们的目光纷纷投向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巨匠的杰作,渴望从中汲取灵感,捕捉到那些流传千古的精髓。隶书,这颗古代书法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古朴、厚重、沉稳的独特韵味,重新赢得了书法界的广泛瞩目与推崇。这股复古之风,就如同春风化雨一般,为隶书的复兴铺设了一片肥沃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而清政府,更是成为了这股复兴之风的推手。朝廷将隶书确立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这一政策导向,无疑极大地促进了隶书的普及与繁荣。同时,科举考试等制度,也成为了推广隶书的重要途径。士子们纷纷研习隶书,期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隶书不仅成为了文人雅士案头的墨宝,更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清朝的书法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巧妙地将隶书与其他书法字体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风格独特、匠心独运的隶书新貌。如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之作,便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隶书的规范与束缚,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与魅力。此外,一些书家还广泛借鉴篆刻艺术、文人画等领域的精髓,将这些审美理念与技法融入隶书创作之中,使得隶书艺术更加丰富多彩,韵味悠长。</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经济与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法创作逐渐从文人雅士的个人抒发,转向了商业活动及官方文书的实用需求。隶书,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实用价值,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书法字体之一。社会需求的激增,为隶书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初期金石考据学的兴盛,也为隶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大量古代碑刻与器物的发掘与研究,为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灵感来源。这些碑刻与器物上的隶书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与高超技艺,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通过对这些古代碑刻的深入学习与临摹,清乾嘉以后,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隶书风格与流派。</p> <p class="ql-block">  清朝隶书研习者在用笔技法上,追求的是雄浑有力、方圆兼备的艺术效果。在结字上,力求稳健厚重,安如磐石;在布局上,则讲究疏密有致,体势开张。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卓越的创新能力,更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精神。在字法上,清朝隶书融合了多种碑刻的风格与特点,形成了魏隶相间的独特面貌。</p><p class="ql-block"> 清朝隶书,在继承汉隶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精神与书家的个性创造。这些风格,不仅体现在笔法、结体、章法等具体技法上,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追求。如金农的隶书作品,便以沉稳果敢、奇崛憨直著称。他的作品中,隐约可见汉隶名碑的影子,但又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隶书作品方整淳逸、拙朴古茂,讲究意趣。用笔虽貌似草书,但点画及整体皆完美无疵,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郑簠的隶书,以奔逸超纵、神采奕扬而著称。他广习汉碑,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其隶书作品极重笔力,取法汉人又间参草法,浑凝中又不失飞动之势,被誉为清朝隶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邓石如的隶书,则以其金石气浓郁、苍劲浑朴而著称。他兼善各体,隶书成就尤为突出。用笔能扛鼎,章法结字皆臻完善。尽管由于其学养与艺术天分的限制,作品中也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气与时代的痕迹,但瑕不掩瑜,其艺术成就依然为世人所瞩目。伊秉绶的隶书,则以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而著称。他的隶书作品,给人以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崇高感。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他的隶书结体方正,分布均匀,用笔平铺直叙,淡化了波挑、蚕头燕尾等隶书的装饰性用笔特征,作品给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同时,他的隶书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邃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清朝隶书艺术的繁荣发展,不仅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更为后世习书者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启示。我作为一个习书者,五体中定位以隶为主,在致力于汉碑研摹的同时,可以用一定的时间,研究与临摹清代隶书,深入了解其艺术特点与创作规律,汲取营养,结合自己的艺术追求,或可形成具有个人风格与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为在书法问道之路上增添强劲动力和更多乐趣。</p><p class="ql-block">袁文长二0二四年十月五日于合肥国际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