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经历了“少露才华”、“汴京成婚”、“屏居青州”、“从守莱淄”人生历程,至“靖康之变”,北宋在安享了167年的太平之后,岁月静好的日子在宋钦宗靖康年间被打破了。靖康之变,不止是北宋和南宋的分隔符,也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点,多少人的命运在时代的碾压下支离破碎。<div> 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金兵大举南侵,开封陷落,宋王朝一路南逃,李清照也随着王室南迁,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后半生。</div> 晚年的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行迹图 靖康二年(公元1127 年)三月二十九日,金兵押着徽钦二帝离开汴京北去,北宋灭亡。是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同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金陵去世,赵明诚与李清照南下奔丧。当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检点清理归来堂中的古器字画,将其中一部分精品挑选出来,连夜雇了十几辆车子装载着一起南下。《金石录后序》中是这样记述这段经历的:“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款识者,后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地,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br> 建炎二年(公元 1128 年)春,李清照抵达江宁府。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三月,李清照与赵明诚“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之上。”五月,他们来到池阳,赵明诚接到了南宋朝廷的任命,被派为湖州知州。 清康熙 《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清照的两首诗 赵明诚手迹 赵明诚藏书 现存赵明诚藏书残页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打马赋》 李清照与赵明诚 上任途中,赵明诚因冒暑赶路,走到半路便生了大病。一到建康就卧病不起。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与世长辞。怀着沉痛的心情安葬了丈夫后,李清照顿感无依无靠,便准备投奔在洪州的赵明诚的妹婿李擢。不料当年十一月,金兵攻陷了洪州,李清照所带的大量精品古器典籍散为云烟。她只带着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奔,前往浙东去寻找她的弟弟李迒。绍兴元年(公元 1131 年)三月,李清照赴越,暂居士民钟氏之家。绍兴二年(公元 1132 年),李清照到达了杭州,其间发生了被张汝舟欺骗改嫁的事情。 《金石录》书影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在这篇文章中,她记述了他们夫妇从事金石研究的经历,涉及了建炎、绍兴年间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金兵入侵、开封沦陷、靖康之难、高宗南逃、青州兵变、洪州失陷等,从而反映出广阔的历史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那个苦难深重的时代。此文从她 18 岁时写起,一直写到了 51 岁流落临安为止,因此又可把它当成李清照的自传来读。期间,李清照还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br> 绍兴四年10月至绍兴五年,因金兵入侵,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于八咏楼旁酒坊巷陈氏第。满怀大好河山落人敌手的无限家国之愁,李清照登上八咏楼,赋诗抒怀,以压倒众多“须眉”同题之咏的气势,书写了这首极具历史感和士大夫气的凝重豪迈的诗篇《题八咏楼》: 金华八咏楼远眺 金华:、歇山屋顶、翼角起翘、重檐楼阁八咏楼 <font color="#ff8a00"><b>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br>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b></font> 诗中李清照用典精准,借八咏楼、十四州两个典故。除了对古人沈约和贯休进行歌颂,更是对割地赔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的讽刺。李清照在诗中极大的抒发了她心忧国事,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哀叹宋室之不振。其中“江山留与后人愁”一句是流传甚广的名句,堪称千古绝唱。 悠悠婺江边的八咏楼,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而闻名于世。八咏楼,自“出世”起,便与名人结缘。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守沈约,在今双溪北岸建造了这座石砌台基,翼角起翘的重檐楼阁。自南朝至今1500多年,多少文人墨客曾登临、咏诵八咏楼,使这座美丽的楼阁充满了浪漫的文人气息。但在这里,还要讲述八咏楼的另一段悲壮历史。这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与章丘还有着诸多历史渊源。此人便是明末万历章丘知县、金华人朱大典。 清乾隆《章丘县志》记载的朱大典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朱大典 朱大典(?一1646)字延之,号未孩,金华长山镇人,幼时家贫,但刻苦治学,崇尚节概。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四十六年(1618)任章丘知县,虽当时的明王朝已处于危机四伏、政权倾覆的前夕,但作为关心社稷民生的朱大典,仍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在章丘创有政绩。<br> 因其才干超人,天启二年(1622)升任兵科给事中。天启五年(1625)出任福建副使,进右参政。崇祯五年(1632)升右金都御使,崇祯十四年(1641)总督江北及湖广军务。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抗清名将史可法殉国后,朱大典继任兵部尚书,总督上江军务。清兵大举南下后,朱大典率军还乡,以金华为据点,设指挥部于八咏楼,坚持与清军血战一个多月。清顺治三年(1646)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清贝勒博洛率大军围攻金华,朱大典引军出战,奋杀清军数万。后博洛利用降将方国安导攻,用民间耕牛载红衣大炮数千,猛攻金华西城,七月二十六日城陷。朱大典驱家中妇女投井,率子孙、宾僚、侍从二十余人,环座八咏楼下,点燃火药库,引爆自焚殉国,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清朝编修《明史》时,对朱大典的勇气和气节十分敬佩,赞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br> 李清照在八咏楼气壮山河的诗句与朱大典舍生取义英勇壮烈之举都体现了人的气节和豪迈精神,这些历史名人也如八咏楼一样千古流芳。 清道光《皇清赐谥烈愍明督师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未孩朱公之遗像碑》拓片(现存金华博物馆) 朱大典雕塑 李清照寓居金华期间,还写下了《武陵春》一词,词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尽管双溪的晚春景色是那么美好,李清照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了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清照《武陵春》 从绍兴五年末到二十五年(公元1135~1155年)李清照长期生活在杭州。写了《永遇乐》等不少诗词名篇。既讥讽时政,又表达其故国之念。此时李清照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或是年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的处境中,长眠于杭州西湖一带,结束了其才华横溢又屡遭不幸的一生。享年至少 73 岁。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