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薪续火问津情

江畔寻吟

<p class="ql-block">——问津书院保护和修复过程散记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坐落在新洲孔子河边的问津书院,经过2000余年的岁月沧桑,“屡毁屡建”,现在终于又以重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作为曾尽微薄之力为重修书院而呼吁的一名文史工作者,见证了问津书院的重建过程,今天能够看到这样的规模,心中尤为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的问津书院,可不像今天这样被大多数人知晓,我亲耳就听到有一次原武汉市市长赵宝江来考察时,对陪同一起曾在新洲任过县委书记的武汉市原政协副主席白元初同志说过的一句话:老白啊,我在武汉市任10多年市长,你在新洲当那么长的地方长官,怎么就不知道有个问津书院?其实这也非怪,新洲是1983年才从黄冈划入武汉市管辖。问津书院在民间俗称孔庙,而天下孔庙多的是,而独此一座的问津书院就鲜为人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问津书院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是从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视察开始的!2003年11月上旬,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同志在湖北视察,看到新洲区政协委员李森林在《湖北日报》刊发的《问津书院无人问津》的报道后,决定临时增加活动日程,定于11月11日作一次“问津”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思卿副主席是一位热衷于文化的领导干部,曾经长期在湖北工作,据他自己讲,解放初期还在新洲三店参加过土改,对这块土地有特别感情。因为我从事的是政协文史工作,同新洲区委办公室的同志一起,作为接待事宜的工作人员参加。当年到问津书院的路可不像现在这样通畅,我记得,当前一天我们随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警察来探路线时,警察看到穿过村庄的道路既复杂又难走,直叫要回去与首长汇报不能来!哪知回去汇报后,张副主席说,坐吉普车可以开到距多远的地方?直接到不了我们可以步行走。其非“问津”不可的决心,使那些负责安保的警察只得下午又来进行第二次探路。其实也不是那么太难走,只要将几处有沟坎的地方和转屋角的狭窄地段稍作填整疏导即可,一起的旧街街道负责同志满口答应连夜填修整扩,绝对不会误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日上午张副主席一行,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很顺利的通过曲折的村庄道路,来到问津书院。一到书院门口,看到"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时,他仔细端详,非常认真。张思卿副主席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很有研究,听完介绍后向当时陪同的省、市、区领导同志说:问津书院的修复很有必要,具体的修复保护工作一定要听专家意见,怎么样修复,不能领导说了算,要专家说了算。随张副主席视察后我写过一首小诗,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萧条景象。诗云:“物换星移叹逝川,残碑断碣诉当年。经台寂寞苔痕绿,讲院荒凉草色鲜。古渡千秋留圣迹,迷津十里锁轻烟。昔人已去山依旧,一吊遗踪一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视察问津书院后,问津书院的名声开始叫响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知名学者以及海内外有关人士也纷至沓来,到问津书院参观考察。各级新闻媒体先后作了多次专访、报导,引起了市、区相关领导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6月25日,通过新洲区政协的建议,由武汉市政协文史委、武汉市社科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新洲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问津书院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新洲隆重召开,全国和省、市著名学者章开沅、陶德麟、冯天瑜、汤恩佳、黄钊、皮明庥、刘玉堂、张良皋、张笃勤等为问津书院的保护利用发表真知灼见,武汉电视台的《都市写真》对冯天瑜、皮明庥等历史学者还做了一台现场专题访谈节目,在录制现场的我摄下了这一镜头。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问津书院是孔教儒学在荆楚传播的起点,是楚黄学人的文化圣地和文脉之渊。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经典的教育理念,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和丰厚的旅游资源,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会后,武汉市政协文史委和政协新洲区委员会还编辑出版了《问津书院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论文集》。此后,老领导王群、王生铁,省政协主席杨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等领导同志都先后多次来书院,为修复中的具体事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北省发改委、财政厅、文化厅、交通运输厅、住建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教育厅、旅游局及武汉市相关部门也按照省三办《纪要》精神,积极行动,安排专人、专资支持修缮工程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新洲区成立问津书院管理处,并在新洲博物馆开设问津书院史料陈列专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0年,新洲区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把问津书院的修缮复原工程,列入了“建设武汉东部生态新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一条经过问津书院的东部红色旅游通修建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2月,在政协武汉市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市政协还建议将问津书院的修复列入武汉市“十二五”文化强市建设重要内容,将“问津文化”同“知音文化”“首义文化”一起打造成武汉三大文化品牌。同年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的“国学论坛”特地在新洲召开,会上就“儒家文化传播与问津书院”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地讨论,并将论坛上的研讨成果汇集,以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的名义向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开发建设问津书院的若干建议》书面建议,建议将“问津文化”建设成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成为武汉的又一文化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香港孔教学院赠送给问津书院一座高3.3米的孔子铜像也从山东运到新洲,新洲区《问津院志》重刊委员会重刊的《问津院志》也在同年问世。在问津书院的宣传推介期间,笔者写过的几篇有关问津书院保护利用的文章也在几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还多次参加武汉大学以及湖北省其他有关学术团体组织的儒学研讨会并发言,在会上介绍问津书院情况,有2篇发言文章还在武汉市举办的“我为武汉发展献一策”等活动中获奖,并接受过《长江日报》记者的专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杨松和老领导王群同志率队来新洲召开“问津书院修缮及景区建设推进会”并形成《会议纪要》;“湖北省孔子问津文化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并由杨松、王群、王生铁等领导同志为名誉会长;武汉电视台还开辟了“问津国学大讲堂”专题栏目,以扩大问津文化品牌的影响;为共同携手打造问津文化景区,新洲区与孔子河对岸的黄冈市团风县还多次进行工作对接,获得了团风县政府的大力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以“问津文化与当代价值”为主题的《问津论坛》征文启动;湖北省孔子问津文化发展促进会会刊《问津》第一期出刊发行。《问津史话》《问津人物》《问津诗赋》《问津文论》的“问津文化丛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问津杯”中华传统诗词大奖赛也成功举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竹树苍苍,碧水茫茫。五云山下,一带斜阳。车轮轧轧寒烟里,野店孤村,何处觅津梁?长沮桀溺,项槖楚狂,避人避世总惶惶。看天下滔滔谁得易,问天问地问长江。问津人已去,圣地起宫墙。青山绿水儒风在,弦歌声里溢书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寒来暑往,春露秋霜。问津河畔,十里垂杨。经台坐石回车埠,圣贤路上,多少读书郎?天文地理,东国西洋,纵横天下是文章。那唐风宋雨明时月,万古斯文相楚黄。问津人犹在,古渡已沧桑。青山绿水情依旧,酿出人间礼义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4月,在武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书院寻访”活动中,,由笔者词,罗继平曲的这首《书香问津河》歌在问津书院唱响,同时,新洲区组织的“书香新洲”系列读书活动也在积极行动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坐落于书院前面孔子河边的问津碑林动建,2021年竣工。问津书院再也不是2003年前那样“无人问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南游后,山川莫可名。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问津书院的千秋文脉,通过历代有识之士的传承弘扬,其传播国学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正在形成。正在打造的问津书院景区,也必将成为集文化熏陶、理想教育、人格培养为一体的文化教育阵地;追寻孔子圣迹,尊崇儒家文化,陶冶情操的旅游圣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文初稿于2015年,2024年9月增补有关最近内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