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岁月

光平子/湖上散客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我调到县教育局上班,从教师变身机关干部。改变命运机遇突然降临,是未曾预想的。</p><p class="ql-block">校友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教育局当秘书。他调县委办给县委书记当秘书时,就向推荐了我。那年初夏,县教育局连续有人来学校检查工作,其实主要是来考察我。先是人秘股干事老陈,他当过乡校校长。他到学校后不动声色摸底了解我在学校表现。两周后,人秘股马股长又来学校,除了向校领导了解情况,还悄悄找多位老师谈话。再过了段时间,金局长莅临学校,亲自考察我的表现,还在我上课时候,到我的房间看了看。小房间里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张床和一个书架,办公桌上几本教科书,床上是一个枕头和折叠整齐的薄被,最醒目的是小书架上的几排书籍。金局长半开玩笑地留下一句话,简单得像出家人啦。</p><p class="ql-block">全县几千教师人才济济,条件比我好的大有人在。备选人中有高中、初中教师,还有教研室老师。只有我是中专学历、小学教师。但马书记和吕校长觉得我最合适,就热情地为我奔走。我过意不去,说顺其自然吧。但他们说,学校虽然舍不得,但年轻人有更好发展机会学校要尽力争取。马书记是老资格校领导,在本县教育界颇有口碑。他特意上县城,找金局长拍胸脯担保选择我不会错。教育局很慎重,又把我发表的作品拿去研究,甚至考察了我家庭情况。最后,金局长亲自拍板决定使用我。那个时代“任人唯贤”是认真的,不然像我这样没有背景的人是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的。</p><p class="ql-block">风水先生说,县府大院风水不错,当官的人不会出事、都能升官。这当然是民间说法,但县府大院环境好是肉眼可见的。大院背枕海螺山,面朝服兔山。院墙大门前是流水清澈的龙溪,溪中有鱼虾。院墙右侧是文溪河,溪水平缓、河滩卵石洁净。大院背后的山脉探入文溪,结成一堆巨石状若海螺,山就叫海螺山,桥叫海螺桥,桥头街道叫海螺街。依山傍水、藏风蓄气,自然是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围墙内有九幢楼房,四幢办公楼,四幢宿舍楼,一幢机关食堂。靠山脚一号是常委楼,用作县委常委和县委办的办公楼。常委楼前面二号楼,是人大、政协、纪委办公楼及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妇联办公楼。</p><p class="ql-block">县教育局在三号楼三、四楼。同在三楼办公的,还有审计局和计经委。四楼除了教育局的办公室,还有大会议室。那时候,机关人员精干、办公用房也紧张。县教育局也就20人左右。局长一正两副,金局长独立房间,陈、朱两位副局长合用一个房间。办公室、人秘股、教育股、财务股、招生办、教育工会等部门,每个部门就挤在一间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办公室两个正式编制、一个编外人员。我是秘书,负责文件和讲话材料起草,工作简报编发和对外宣传等所有文字工作。文书负责来文办理、发文印制、档案整理。打字员是临时工,负责文件、简报等打印。文书朱大姐,是义乌人,爱人是东阳籍县领导。朱大姐能在磐安话、义乌话、东阳话三种方言中无缝切换。朱大姐鼻子上架一副大眼镜,身宽体胖、开朗幽默,整天笑呵呵的,丝毫没有官太太架子。但工作却风风火火。日后我能把公章盖得像印刷、装订文件像簿子、一次能粘贴十几个信封,这些绝技就是她教的。另一位卢姐是金局长夫人,性情温顺和善。一位堂堂大局长夫人却是打字临时工,今天看来大概会当它奇闻吧。那时还没有电脑,用铅字打字机。打字时使用蜡纸和字盘,每个铅字都手动操作拾字粒手柄,在蜡纸上敲打出字迹。打错一个字,需要用蜡油涂掉错误部分后重新打印。打好的蜡纸,装在手动油印机上,一页一页细心印刷,十分费时耗力。</p><p class="ql-block">金局长是极勤勉的基层官员。我做他助手三年,见证他主导完成了两个浩大工程,一是完成全县校舍危房改造,二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他推动下,这个深度山区贫困县生动演绎了“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感人故事。使教育基本跟上时代步伐,为千万山里孩子插上改变命运的翅膀。</p><p class="ql-block">该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二十个乡镇、二十万百姓,都生活在崇山峻岭深处。有些乡镇更是处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上。大规模改造校舍危房,需要巨大资金投入。我陪着金局长到教育部、省教委、省财政厅跑项目资金,争取到召开全省校舍危房改造现场会,使巨额基建投入有了着落。为防止校舍改造偷工减料,县教育局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协议,由乡镇政府与所在学校组成监管小组,负责监督建设进度和质量。我三天两头要陪金局长下乡检查在建项目。篷布吉普走在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上,晴天灰尘飞扬,颠簸得人腰酸背痛。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山路常常塌方,车辆无法通过,就只能冒雨徒步前往。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仅用三年就消灭了全县校舍危房,乡村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p><p class="ql-block">金局长说,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才能做好事情。危房改造进入正轨后,他又启动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山里人不指望孩子靠读书出息,地上、家里的活又正需要帮手,孩子上完小学后,家长就不愿继续让孩子上初中。金局长做事有招数,教育局和县广播站合作,广播上反复播放《义务教育法》,每个村墙头上也刷满标语,很短时间“每个孩子要读满九年书”就做到家喻户晓。思想工作先行只是第一步,让每个学龄孩子都上学才是真功夫。县政府给乡镇政府下入学率任务,作为对乡镇领导考核的硬任务。每学期开学后,县教育局全体人员都要进驻各乡镇,配合乡镇干部走村入户,把每个失学儿童劝回学校。用了三年时间,全县学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超过99%,如期完成了普及九年制教育目标。</p><p class="ql-block">这两件堪称该县历史性的大事件,不仅改变了贫困山区办学条件,也深刻影响千万孩子的人生命运。1994年秋天和1995年夏天,我两次到省教委整理磐安县危房改造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材料。因为是事情亲历者,生动翔实的素材信手拈来,两份材料都写得很成功。省教委将材料上报国家教委后,磐安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危旧校舍改造先进县和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后来我又写出两个长篇通讯,在《中国教育报》和《浙江教育报》上发表,使磐安“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办学经验产生了全国性影响。省教委陈文韶主任非常开心,在教委食堂请我吃了一餐饭。陈主任开启一瓶珍藏多年的茅子,祝贺撰写任务圆满完成。我第一次见到这个级别的领导,他言语朴实随和、毫无架子,居然用自己的酒请山区县小秘书吃饭,每次回忆起来都会十分感慨。</p><p class="ql-block">文字是秘书最重要工作。公文文种格式有严格规定,语言也有特殊要求,必须符合不同公文体例。起草一份高质量文件,是非常高的要求。领导讲话或汇报材料起草更是大工程。起草者必须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还要熟悉形势、政策和本地实际,能站在领导角度看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思路。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格局不大是写不好材料的。到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使用的材料,调性也不同,搞混了就会不得体。还要有很强的谋篇布局能力,拿到任务迅速完成构思,怎么开篇、怎么展开、怎么过度、怎么结局想清楚了,写起来才能文思贯通、一气呵成。文章要有感染力,语言文字还要有激情、有文采。很多中文系、文秘系高材生,也未必能写好大材料,官场上成熟的公文写手并不多,高手更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到教育局前,我主要写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以及报刊和广播电视的通讯稿。虽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还出版过报告文学集,但并没有接触过公文写作。我找来几个版本的公文书籍比对学习,翻阅大量单位的文档资料,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实际写作。好在一旦掌握窍门,所有文字功底都可以融会贯通的。适应新工作的头三个月,是压力最大、最辛苦的阶段。如果能适应,后面的路就相对顺畅。不然就会非常被动。那三个月时间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一遍遍修改文件材料,赶写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专题会议、汇报等材料。每个月经手起文件材料达三十多份,平均每天一篇以上。高强度训练让我很快娴熟掌握了公文写作技巧。半年后,我在起草的全县教育大会主题报告就得到县委书记和“两办”主任表扬。</p><p class="ql-block">当秘书的最大便利,就是掌握全县教育系统的资讯。常跟着局领导下基层,基层所有材料上报也首先经过我手,加上还要编《磐安教育》简报,对各地各学校动态、经验做法、先进典型就了如指掌。这就给我文章写作提供了极丰富的素材。我撰写的文章,不断在各级媒体发表。第二年兼任浙江教育报社磐安通讯站站长后,就常常和报社记者、编辑们打交道,更清楚他们的用稿需求。投稿更是一投一个准。《中国教育报》、《德育报》、《初中生》、《中学生天地》、《小学生时代》等报刊就主动向我约稿。《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综合媒体以及《散文》、《诗刊》、《杂文》等文学期刊也陆续发表作品。在小县城内,我与其他几个写作爱好者就有“山城四才子”戏称。</p><p class="ql-block">在平面媒体主流时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件名利双收的事情。特别是正面宣传本地、本单位以及个人的先进事迹的文章,被宣传者脸上有光,各级领导也很开心。他们都会对写作者高看一眼。在我到教育局工作第三年,县委宣传部长就向金局长要人。宣传部长是县委常委,是顶头上司,金局长不敢怠慢。就半征求意见、半指令地把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几个月后,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又先后来调我。都是靠写文章赢得的名气。那时工资低,钱也好用,县府大院零号楼60多平米房改房,才花了不到五千元。那时候,市级报刊千字十元左右,省级报刊千字二十元左右,国家级报刊千字三十元左右。如果文章是报道某学校事迹,学校还会奖励稿酬同等现金,区教办、县教育局通讯站也奖励同等金额。一篇稿件发表,最高就有四倍稿酬收入。我月工资大不到四百元,稿酬收入比薪酬还要多一些。我把工资都交给母亲,稿酬收入就足够过上滋润日子,能够与三两好友不时就上餐馆聚一聚。</p><p class="ql-block">1992年到1996年,我在报刊发表近两百多篇文章。有代表性包括在《中国教育报》 、《浙江教育报》刊发的长篇通讯《一个深度贫困山区的教育嬗变》,报道磐安山区危旧校舍改造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文章刊发后影响很大,全国有多批次考察团来磐安取经。《中国教育报》要闻版连载《中国农民的黄埔军校》上下篇,介绍磐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办学事迹。该校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这篇报道发挥了很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中期,越来越多农民进城打工,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变得严重。经过实地调研,在《浙江日报》理论版发表了《耕地适度流转破解撂荒难题》。这是全国最早提出耕地适度流转概念的文章之一。后来几十年时间里,土地流转成为农村政策研究制定的核心问题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