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大环线之行 (上篇)

枫叶微语🍁

<p class="ql-block">9月下旬,我们踏上历时13天的川西环线游,行驶在横断山脉,透过地理了解历史,感悟天地人道法自然。游记分三篇,按照行程顺序而写,这是第一篇。但三星堆是第13天去的,也放在了此篇游记。北京✈️成都,第一站首先来到了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都江堰】都江堰,山脉河流是它的轮廓,青城绿水是它的底色,这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在都江堰景区看得尤为真切。都江堰因堰而名,因水而生。持续运转了2200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灌溉着成都平原、养育着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四世纪末,中国北方霸主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主张,举兵灭掉了蜀国。然而大军却因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陷入瘫痪,直接暴露了利用蜀国作为攻击楚国跳板的缺陷。</p> <p class="ql-block">堰功道碑记。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堰长流、逝者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大道初成,景美情深。历代先贤,彰明于此。百千堰功、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72年,李冰奉命来到蜀郡担任郡守,将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战争大后方的重任落在了这位新任郡守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1974年初,民工们整修都江堰意外挖到了一块高近3米的石人像,被岷江水冲刷无数载,面目仍依稀可见,石像上的文字给出令人惊喜答案——李冰。在民间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尊崇与膜拜中,为民造福的李冰以神的形象永驻人间。</p> <p class="ql-block">无头堰工石像(1975年出土),浑厚稳重的造型,简朴有力的线条。石人手中紧握的工具叫做插,那是李冰时代筑堰的主要工具。工具如此简单原始,先人们创造了都江堰不朽的东方奇迹。那朴实的双手,那古老的智慧,为后所敬仰与传颂。</p> <p class="ql-block">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 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p> <p class="ql-block">清溪园为川派盆景精品园,步入门厅,青石镂空的照壁中,亭上飞泉倾泻而下。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扑面而来的"古风"气氛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走在林间小径,神龟池虽为一池,却巧妙地被亭台、廊桥分隔开来,廊桥民间彩塑、清溪锦鳞游泳,平添几分恬静安逸之感…</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离堆上面的这座宫观叫做"伏龙观",三面悬绝,一面用宽大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相传为二郎降伏孽龙之处,也是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行至此处,飞檐翘角、回廊悠长...</p> <p class="ql-block">飞龙铁鼎是一件珍贵的‌明代文物,最初在清代咸丰年间于‌青城山上皇观出土,后被移至都江堰市‌伏龙观陈列。‌这件铁鼎重约千斤,全身铸有八条飞龙,栩栩如生,各具神态,工艺精湛,这件文物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汩汩清流从宝瓶口奔涌而出,奔腾澎湃,气势磅礴,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不由钦佩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飞檐翘角的观澜亭,为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p> <p class="ql-block">2200多年前,当鱼嘴分水堤完成后,另一棘手问题摆在李冰面前,一座山体成为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光阴荏苒,历经八年,李冰率众在山体分开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这就是通往成都平原的入水口,后人为了纪念称为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之一。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浸的办法凿开玉垒山,形成了这条内江进水的咽喉要道,并为起点开启了成都平原密如织网的灌溉水系。千百年来,岷江水在宝瓶口引导下灌溉出了丰饶富庶的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口在玉垒山与离堆之间,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秀丽的玉垒青山、奔涌的千里岷江与精绝的飞檐翘角,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急驰而来的岷江水受内江弯道环流,宝瓶口制约和离堆顶托作用形成漩涡,利用离心力将内江水中约75%的沙石经飞沙堰排向外江,保证下游河道不被淤积,做到二次分洪和泥沙排放。</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之一。飞沙堰兼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飞沙堰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弧形水道形成的离心力,将岷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和石块漩起冲入外江。内江水经过飞沙堰的过滤,便进入狭窄的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之一。当年李冰率数万民工用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用整整四年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故名"鱼嘴"。鱼嘴迎着岷江波涛,当江水流至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架于岷江之上,横跨内外两江,临鱼嘴。过安澜索桥至秦堰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王庙和松茂古道,</span>对面高山密林中耸立的建筑就是秦堰楼…</p> <p class="ql-block">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登临送目,都江堰全景一览无余。当年李冰深入水情勘察后,选址定在了这里,也就是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p> <p class="ql-block">面对滚滚而下的江水,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夏季洪水期到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江水泄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地,外江处于凸地,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地,底层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随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了外江。</p> <p class="ql-block">发源于川西高原的岷江,流出崇山峻岭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就在都江堰境内,这样在岷江出山伊始,尚未变成脱缰的"野马"之前,水利工程就紧紧扼住了它的咽喉,并利用地势高差灌溉成都平原,实现了水旱从人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水是都江堰的灵魂。李冰没有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而且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充分利用河流弯道、崖壁角度所形成的冲力,工程建设与自然规律达到了完美结合,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p> <p class="ql-block">这幅都江堰灌区图,描绘了水利工程旧时的灌溉水系。都江堰引岷江之水,造福于天府之国各个州县,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与它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都江堰地跨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地取材,用竹笼装石,筑成堤堰,<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法千古流传,至今防洪抢险时仍广泛采用。</span>用竹木绑成三脚架的"杩槎",放在水边,堆上黏土,成为临时挡水坝,费省效宏,简单易行。足见历代劳动人民的巧思高艺。</p> <p class="ql-block">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以及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所蕴涵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充满智慧,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都江堰无坝引水灌溉整个平原,都采用有口无闸的自动分水方式,而竹笼岁修的古法更是以柔克刚,彰显道法自然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玉垒山上眺望,从滚滚而来的岷江水,从亘古不变的苍茫群山,从历久弥新的千年古堰,都能感受那种无言的凝重与感恩。天府之国最早是形容关中,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这个头衔被更主保留至今,这里也诞生城市-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认识到都江堰是富庶天府的源头,他派出大将马超率1200多人前往都江堰参加岁修,并在当地设立官员专管都江堰事务,而就是从三国时期开始,都江堰有了延续至现代的堰官制度。</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岷江右岸山坡上,依山而建,布局严谨,层次清晰,殿宇重重,错落有致,三重飞檐的雕刻牌坊中心悬挂"玉垒仙都"匾额。</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是纪念李冰治水的专祠。远看殿宇重重,素有"玉垒仙都"美誉。正殿正门上"二王庙"是冯玉祥将军于民国三十年二月亲题。这里一砖一瓦似把漫长岁月潜藏,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房脊瓦上动物雕刻十分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二王神像。千古奇功都江堰,由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在二王庙里,李冰二儿子已经是三只眼的神仙了,二郎神全名是"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都江堰以前叫灌县,二郎就是李冰二儿子,据说二郎神原型就是他。</p> <p class="ql-block">在地势狭窄、上下高差50多米的玉垒山上,古老的工匠竟然依山修建二王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水利工程如此,建筑工程亦如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三层飞檐牌坊匾额题"金堤重镇"。古老的水利工程蕴含着质朴的东方智慧,千百年来,它吸引着无数人来此朝拜。</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建立后,李冰还制定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每年利用枯水期清理河床。同时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这条刻在二王庙石壁上"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为人们所使用。</p> <p class="ql-block">松茂古道也叫茶马古道,在古代是成都平原通往阿坝藏羌地区的唯一通道,早在距今2000多年就已经开通繁荣。如今的古道早已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仅剩都江堰城西玉垒山脚至二王庙一段近2公里的路段保存完好,风貌犹存…</p> <p class="ql-block">玉垒关,1100多年历史名胜古迹,有"川西锁钥"之称。唐代贞观初建,唐大中十年再建。关址在古湔山临江虎头崖上,扼松茂古道咽喉。关隘依山,条石砌筑,上建城楼,雄伟壮观。诗圣杜甫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干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宣威门,又称"西关",乃灌县古城西门遗址。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初定天下,诏令筑墙,灌县"缘山傍水,筑土为墙"始有城垣。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过去的古城垣只剩下西门的门洞和一段残墙断壁。</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建筑镌刻着沧桑也惊艳了时光,静默的城墙似把漫长岁月潜藏,厚重的历史气息更是直接扑面而来,似乎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它曾经的那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西街是历史著名的"松茂古道"起点,也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第一街。街道以古色古香的石板铺设,两侧建筑多为一至二层木制结构,风格统一,具有典型的川西地方特色,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西街两侧小店密密麻麻分布,各种当地特色琳琅满目,叫卖不绝,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南桥夜景"蓝眼泪"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南桥是连接南街与离堆古园的一座川西廊式古桥,三重檐的桥头门楼飞檐翘角、桥身集雕梁画栋、民间彩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及‌书法楹联等艺术形式,使得整座桥成为了一个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span>,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拍摄于清晨)</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青城前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16公里,千里岷山是它的依托,成都平原在它脚下绵延铺展,因其四季常青、满目青翠、诸峰环峙、状如城廓而得名青城山。我们到此恰逢雨水连绵,穿上雨衣和雨鞋,仿若"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建福宫,它位于青城前山山门左侧。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南宋时因成都制置使范成大的奏请,赐名为"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整座宫观完全掩映在一片翠绿的苍楠之下,仿佛与世隔绝,又因邻近车道与世相通。</p> <p class="ql-block">青城前山山门建筑结构采用重檐式,重檐代表的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青城天以其清幽著称,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都江堰建成四百年后,一位名叫张陵的修道者来到这里,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逐步发展成为本土宗教——道教,青城山因此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和四大名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流水潺潺,在一处石壁之上,有一红字题名"云根",意为深山云起之处,山谷环绕,四季常青,易生雾气,远处看似入缥缈仙境,故有此名。</p> <p class="ql-block">天然阁,青城山山门内的第一个凉亭,它是一座三层六角的骑檐亭阁,多以原木留皮节为柱, 或以老木为依,或以生树构架,或以树根为凳,随势造型,高度融合了道教:"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和"三生万物"的思想。 </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清幽静谧。民国初年,彭椿仙主持青城山,声名远播,访之者众,椿仙约法来访者:"欲访椿仙者,需在游山道旁植树一株。"经年累月,渐成绿荫通道,后人谓之日:"椿仙行道"。</p> <p class="ql-block">这些散布于山道的亭、阁、桥、廊,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匠心独具,它们讲究隐、藏、幽、奇,依山就势,随景而异,与大自然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放眼碧绿。山道盘旋其中,不显尽头,道观插落其间,只显朱砂。游人偶尔歇脚,山间散落的亭便成为临时"驿站"。</p> <p class="ql-block">道家崇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亭的屋顶,便由一层树皮顶,到两层树皮顶,再到三层树皮顶,在层数上充分体现道家思想。正所谓"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p> <p class="ql-block">坐索道上行,往下望去,便可以看见刻在山间峭壁上的仙人雕刻,传说正因为有各路神仙的守护,青城才得以风调雨顺,绿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巍峨壮丽的慈云阁始建于80年代末,石材拱券,精刻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山门上悬挂三匾,中间为"慈云阁",两旁分别是"普度众生"及"国泰民安",劵门中间楹联:"观大面丽如彩凤,望上清秀若云龙。"更增加了宫门的雄伟气象。</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外道字壁。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宣布老子是李氏之祖,按皇室规矩,可用皇室专用红色,故壁为绛红。而道家精神内核是守贫抱朴,践行与自然融为一体, 故地为青石。一青一红,源远流长,诠释着道文化的博大精深。 </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前一墙上醒目四个大字「大道无为」。出自老子《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精髓,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及"无为而治"等,"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发挥万民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是青城山最高的一座道观,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建筑是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内侧一副楹联是于右任先生留下,外侧一副"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冯玉祥手笔,是老子《道德经》中原句。</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道德经》道中谈德,德中说道。</p> <p class="ql-block">此刻,雨越下越大,借用宋代诗人陆游诗曰:"我登青城山,云雨顾在下…"来抒发对青城山的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树枝上挂满了红色布条,这是不远千里前来祈福的人们挂上的…</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道观,宫内供奉着多位道教神祇</p> <p class="ql-block">殿后有小径通向青城之巅——老君阁</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神像,为整个青城山最大的一尊老君像。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石牛,每一块石雕的雕刻都十分精美,它们都是青城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眺览群山环绕,云海翻腾,海阔天空,天下壮观…</p> <p class="ql-block">广汉金雁大桥,横跨鸭子河,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资治通鉴》中就有关于金雁桥记载,描述五代唐天成元年(926年)一次重要战役,李绍琛在此桥上兵败。金雁大桥多次重建,最终成为现代的重要交通枢纽。桥旁路灯造型很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就是那不经意的一锄头,叩开了一个紧闭数千年古代文明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象征,是人们用来祈求平安辟邪消灾的重要器物。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玉器是古人们进行祈祷的重要道具。这种方柱形玉琮,中间有上下相通的圆孔,常被古人用作祭祀大地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青铜面具。尤以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面具等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应是古蜀王国信仰世界中的祖神或天神,被供奉于神庙殿堂之上,受人顶礼膜拜。 </p> <p class="ql-block">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线条流畅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这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形制完整体量大,保存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面像。今天,一件一件欣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时,那个神秘的古蜀国携带他们特殊的"基因"款款向我们走来,古蜀文明中那些未知,也慢慢变成了已知。</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罩和黄金面具。在三星堆发现的这些青铜人像,有些竟然还戴着黄金面罩和黄金面具…</p> <p class="ql-block">青铜纵目面具。这个青铜面具造型显得十分诡异,它的双眼竟然成为圆柱体形状,凸出于眼眶16厘米,宽大的嘴巴,高耸的鼻梁,飞鸟翅膀一般的耳朵,额部正中有一方孔。青铜纵目面具或与文献记载中第一代蜀王蚕丛“纵目”的传说相关。</p> <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记载,古蜀人第一代国王名叫蚕丛,他是第一个把野蚕驯养为家蚕的人,故以蚕为名,他被描述是长着"纵目"的人。在中国甲骨文中,"蜀"字就是眼睛和桑蚕的形态。如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似乎将虚无缥缈的故事和推测全部联系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专家推测,巴蜀地区自古湿气过重,雾霭弊日,古木参天,人们很少能够清晰地看见太阳,或许古蜀人将面具上的双眼做的如此夸张,就像望远镜一样,就是希望能透过迷雾看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青铜着裙立人像。彰显着工匠们的鬼斧神工,高耸的颧骨、很挺的鼻梁,手的细节以及臂膀的肌肉,包括脚踝等都是非常写实的。腿部肌肉叠压后发力的状态,脚的五指张开。</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双手合十,大拇指放在自己左肩上形成了一条缝隙,而这条缝隙刚好和它头发形成了一条相同的缝隙。扭头跪坐人像的身体部位如手腕、脚踝,小腿肌肉的细节刻画十分写实,这种风格在商周时期的青铜文物中也是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黄金权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用捶打得很薄的金皮包卷在木头上做成的,年代久远包在里的木头早已炭化,只剩下这段金皮。通过科学测定,这根金杖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遗物,土中深埋数千年,却依然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大立人像,高2.62米,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远古青铜人像,也是世界上同时期古文化遗存当中,体积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罕见绝品,被誉为"世界青铜之王"。</p> <p class="ql-block">这尊大立人像上,雕刻精美纹饰,庄重威严,独具匠心。据出土文物专家推测,大立人手掌紧握的或许是一根象牙,或是巫师祭祀动作。但这尊大立人像是王权或神权的代表已得到共识。这种巨大青铜像在中国考古史上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形器。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在农耕部落中,太阳崇拜是一种必然现象,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岩画和文物中,有关太阳的图案或其纹饰不胜枚举,而以青铜实物来表现太阳却是很少见的。 </p> <p class="ql-block">神话故事里人类与神明交往沟通,常会派飞鸟作为使者,作为远古时代的图腾,鸟在各区域文化中都有着不得取代的地位。三星堆的器物上无不以鸟为饰,它们造型奇特,风格各异,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辉煌文明最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青铜虎头龙身像。天地、山川、四方、万物,都是有神灵在笼罩着。</p> <p class="ql-block">青铜跪坐人像,它神情怪诞,龇牙咧嘴,怒目圆睁…</p> <p class="ql-block">青铜小立人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爬龙器盖。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头下尾上,头似虎,身似蛇,头上有长曲角和尖耳,臣字目,张口露牙, 前爪搭于器盖口沿上,肘关节处有倒勾,后爪及后半身残,后爪似搭于盖钮上。</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兽。这是目前三星堆发现体量最大且造型完整的动物形青铜器。有变体云纹、"山"字形纹、"神树"纹等。彰显着工匠们的鬼斧神工,高耸的颧骨、很挺的鼻梁,手的这些细节,包括脚踝等都是非常写实的。腿部肌肉叠压后发力的状态,脚的五指张开。</p> <p class="ql-block">青铜顶尊跪坐人像。腰部系带两周于身前打结</p> <p class="ql-block">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通高约159厘米。由八号、三号、二号祭把坑出土青铜神兽、青铜骑姿顶尊人像、青铜尊口沿拼合而成。青铜尊盛有海贝、玉器等。神兽头顶有青铜立姿人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底座</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顶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通过这些精美贵重的器物便可知晓,上古蜀国,祭祀是一项举国之力的重要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鸟足神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 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青铜鸟足神像,人身鸟足,倒立,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高度约1.96米,七层,设计精巧,层次分明。树的顶部铸有一只‌朱雀。这件文物不仅是古代工艺品的杰作,更是古代文化和信仰的见证。它通过丰富的图像和象征性的元素,传达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神树的传说。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借此降世,巫师缘此登天。神树可视作上古先民天地不绝、天人感应、人神互通之思维观念的形象化写照。(未完,请看第二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