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极边第一城”

Vivian.周

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 民宿老板小尹帮我们联系了一辆包车,300元一天,5号早上九点半,开始了我们的“极边第一城”腾冲一日游。司机小哥带我们来到第一站火山热海国家地质公园。 热海景区是腾冲最著名的景点,列腾冲旅游榜单第一名。<br> 下雨的天气,平日里兴高采烈的游客中心也显得门庭冷落了。 摆在路边售卖的各种造型的火山石。 <p class="ql-block">很可惜,地热地质博物馆没有开放,正在进行设备维修。</p> 腾冲火山热海国家地质公园拥有数量众多、类型齐全、景观奇特的火山和地热资源,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火山群(镜泊湖火山、云南腾冲火山群、海南琼北火山群、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和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之一。腾冲火山群是西南地区的著名火山群,97座休眠期火山形成了独特的火山地貌和地热景观。 <p class="ql-block"><br></p> 腾冲火山热海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带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急剧聚敛的结合线上,地下断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剧烈,形成了丰富的火山和地热资源。走进公园,腾腾热气在空中飞舞,在林间中盘旋,在身边环绕,略带着臭鸡蛋的硫磺味扑鼻而来。蛤蟆嘴,就在景区‌景区的入口,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地热喷泉口。 蛤蟆嘴喷泉位于热海景区澡塘河瀑布的崖上,水温高达95.5℃,是全国唯一的脉动式喷射泉。由于长期沸喷,形成了钙华体形似蛤蟆嘴的喷水口,因此得名蛤蟆嘴。沸水向澡塘河斜射,射程可达1.5米,如一只只的蛤蟆在仰头吞云吐雾,‌栩栩如生。<br> <p class="ql-block">  </p> 在蛤蟆嘴喷泉周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地热口,地面上像放了很多只烧开了的火锅,来点食材就可以开涮了。 景区内遍布火山口和熔岩流等地质遗迹,有各种温泉。走过蛤蟆嘴喷泉后,烟雨蒙蒙的上山栈道上,都是兴致勃勃地或撑伞或穿雨衣的游客。 经过一个酒店,里面有住宿、足浴、商店、餐饮,也可以泡温泉。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林,看到热火朝天的水池和雨中泡温泉的游人。 落下来的水珠凝结成团,一粒粒地在池内滚动,真像散落在地的一把珍珠,珍珠泉的名字恰如其分。这里有一对泉坑,由众多喷汽孔形成的凝结水坑。东坑水温95.5℃,西坑水温88℃,泉水中升起的凝结型气泡在水中和水面形成串珠状徐徐升起,形似珍珠,因此得名珍珠泉。 <p class="ql-block">  </p> 眼镜泉是由两个并排在一起的泉眼组成,像一副晶莹的眼镜,也像牵手的姐妹,所以又被称为“姐妹泉”。 泉眼的出水口是螺旋式的,倾斜式的水洞,出水的同时又会把沉淀物吸进去,因此也被称为“无底洞”。由于高温度的泉水中混合有气体,泉水会呈现间歇性地喷发。长年累月下来,泉口沉淀了许多硅华呈白色,周围生出了许多高温藻类呈绿色,远观酷似一只大蛤蟆,间歇性地喷泉好似蛤蟆在有规律地吐水,因此眼镜泉有“蛤蟆吐水之城”之称。<br> <p class="ql-block"><br></p> 鼓鸣泉,也是一个间歇泉,喷涌而出的泉水经过多次改道后形成许多空腔,在间歇喷出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如同不停的击鼓声,“鼓鸣泉”因此得名。 <p class="ql-block"><br></p> 由两口井组成的怀胎井的井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水氡,具有调节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舒张血管和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因此被誉为“神奇妙方”。井边放着竹筒,供游客舀水喝,真有不少游客在喝水。古代大财主的儿媳喝怀胎井水怀孕的传说和所谓的功效让这口井成为景区内的热门景点,估计旅游旺季的时候得有人负责排队才能喝到水吧。 热海景区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沸泉就是大滚锅‌,因其高温沸水和蒸汽弥漫的景象而闻名,高达96℃水温的泉水终年翻滚不息。圆形的大泉眼,直径约6.12米,水深1.5米,泉底水温甚至可达102℃。大热锅周围,除了拍照的游客,就是兜售温泉煮鸡蛋的小贩和准备温泉煮鸡蛋的游客。<br> 除了温泉煮鸡蛋外,还有温泉鹌鹑蛋、温泉包子、温泉花生、温泉芋头、温泉土豆等等。<br> 腾冲境内的火山活动密切而形成温泉群,水温高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病症有效果。反正不管有没有科学依据和疗效,在大滚锅景点上,温泉足疗的游客比吃温泉鸡蛋的游客更多。 <p class="ql-block"><br></p> 这棵大榕树的造型很张扬,但也很优美。 下山的路上看到这个“手汤”,四个水池由高到低、由小到大依次排队,泉水从石壁上龙头造型的泉口缓缓流淌到各个水池。“祈福吉祥,洗涤洁净”,应该可以在这里洗水,有平安健康的含义。 司莫拉佤看到族村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左右我们来到司莫拉佤族村。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佤族聚居村寨。2020年1月,习近平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考察当地脱贫情况。进入村寨不收门票,可以花20元坐电瓶车进村,也可以走进去。3公里的山路挺远的。坐在电瓶车上,看到有几个游客在走路进村。</p> <p class="ql-block">腾冲佤族,也被称为“守土人”,是腾冲的土著居民之一,也是最先与外来汉人交流融合的守土民族之一。瓦族村目前有300多村民,至今依然还保留着佤族婚、丧、嫁,娶独特的祭祀仪式和以四个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少数佤族村民还会说佤族语言。 </p> 村落依山而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成阶梯状分布。村口就是一大片的田园,面积不大,但管理得井然有序。没有元阳梯田的规模,但一样有精细的土地规划。以稻谷为“颜料”、以稻田为“画布”,田园上的各种图案惟妙惟肖,有鲜艳的司莫拉村村名、活泼的穿着民族服装的佤族少女、调皮的小孩、金色的太阳、展翅的小鸟等。如果阳光灿灿,更会是熠熠生辉的景象。 这是佤族的传统乐器木鼓,在敲击下会发出咚、咚、咚铿锵的声响。 相传在西汉年间,佤族人迁至腾冲,几经辗转,最后落址在清水乡。由于佤寨位于左右两个寨子的中央,便称为“中寨”,佤族人一直在这里安居乐业,寨名也沿用至今。<br> 幸福是司莫拉村的佤族意思,因此在村子里有各种含有幸福的宣传语。“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让走进这里的每个游客看到都很开心。 佤族民居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建筑样式,看路两边的民居,应该都是“四壁落地房”。这些竹条、草片、藤条装饰的房子是一间间饭店、特产商店、小吃店、咖啡吧、小卖部等。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9日,正在云南腾冲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村的这家小卖部,在询问店铺的销售情况时,店主赵家海有点儿紧张地回答“什么都好卖”。从此,这家小店就得名“什么都好卖的小卖部”,成为村里的一景。</p> 用青稞粉、葵花仁、木糖醇手工现炒、现打、现做的腾冲捶酥,挺好吃的。 <p class="ql-block">小道上很干净,黄色砖墙上装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壁画,表现佤族人的丰收、祭祀、狩猎、跳舞等民俗和活动。</p> 好有情调的幸福咖啡屋,咖啡价格与五星级酒店接轨,不知道味道如何。 <p class="ql-block">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2018年去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秘境“龙摩爷”看到过3000多具作为祭品的牛头。在司莫拉村的民俗文化陈列馆里也陈列着多种材质和造型的牛头。</p> <p class="ql-block">以前佤族村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通过帮扶脱贫、政策推动、项目拉动,全民动员,现在的佤族村有层层叠叠的梯田、枝叶繁茂的古榕、黄墙黛瓦的民居,家家户户都成了美丽庭院。</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是当年佤王聚集族中德高望重的人议事的地方,现在是司莫拉礼堂。</p> <p class="ql-block">这家餐馆也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和村民一起做粑粑。现在跟“什么都好卖的小卖部”一样,成为了村里的网红饭店。</p> <p class="ql-block">店里的老奶奶在教游客做粑粑,自己揉,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模具,按按敲敲,一块粑粑就做好了,就是大米做的团子。</p> <p class="ql-block">“福囍粑粑””是司莫拉村的招牌产品,还有专门的司<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拉大米粑粑厂。</span></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阴雨绵绵中,佤族少女在田野里翩翩起舞。</p> 北海湿地公园 下午两点多到达北海湿地公园的时候,雨渐渐停了,灰色的天空夹着丝丝蓝色,泛着淡淡的光晕。 腾冲北海湿地风景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亚热带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四面环山,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面积很大,是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1.5倍。本来我们以为只是一个火山堰塞湖公园。但越往里走,越喜欢这个公园。<br> 风景区由北海和青海两个天然湖泊组成,青海在群山之间,海拔1950米,比北海高200余米,由于海拔和环境的差异,相距仅千余米的两个湖泊特点各不相同:青海水质呈微酸性,是世界仅有的3个酸性水湖之一。北海是大盈江的源头活水,水面上大部分覆盖着厚达一米的草排,草排上生长着茂盛的北海兰、苇席草、茭菰草、漂草和许多叫不出名的野草野,各种各样水草的草经过千万年的生长不断串接,就形成了北海湿地独特的浮毯式草排景观。 这些巨大的草排,随性漂浮在水面上,深深浅浅的绿色把湖水也染成了绿色。 这里不仅人类美丽的家园,也是许多濒危物种如黑颈长尾雉、青头潜鸭等的重要栖息地。湿地公园记录有303种动物,其中包括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p class="ql-block"><br></p> 环湖的木栈道上,设置了多个收费摄影平台,看到很多游客在拍照,还有镜面平台,可以拍出草排上的“天空之境”。 在北海湿地可以体验划草排、荡小舟、坐竹筏等水上活动。灰蓝色的云层低垂,青黑色的群山起伏,淡绿色的水草浮动,墨绿色的草排摇曳,载着游客的红色小船轻悠悠地荡漾在湖面上。船上的乘客在看水看草看我们,岸边的我们在看船看山看他们,大家互为这风光的景色,沉醉在这一幅烟波浩淼、光影灵动的静物画,美的让我们挪不开眼睛了。 木栈道上种满各种植物和鲜花,这些是杜鹃花。每年的春秋两季是北海湿地最美的季节,湖面上有紫蓝色的鸢尾兰、芬芳的野生睡莲,有茭白、芦苇、金凤花等多种植物。岸边上百花争妍,繁花似锦。我们应该不会再来腾冲北海湿地公园了,只能在脑海中想象下这样美轮美奂的景色了。 滇西抗战纪念馆 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是我们来腾冲的主要目的。一迈入纪念馆大门,我们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跟着耳朵里的讲解器,走入这段气吞山河、保家卫国的悲壮历史。 滇西抗战纪念馆是抗战中全国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园,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关于滇西抗战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展示了滇西抗战的历程及中国远征军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壮丽事迹。 进门的正前方是一组立雕和一组浮雕。高大挺拔的立体雕塑塑造了滇西抗战中三组威武不屈的形象:中间的战士代表中国远征军将士、左边的长者代表滇西抗日民众、右边的将军代表国际盟军力量。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滇西抗胜利的重要保障。立体雕塑后面的浮雕再现滇西人民修路、支前和远征军战斗的场面,浮雕的上方是盟军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 环顾四周,三面墙都悬挂着中国远征军及盟军佩戴过的德式、英式、美式钢盔,1003顶钢盔代表了103000名远征军和盟军将士不朽的英灵。103000名远征军在第一次入缅援英行动中牺牲了约6万人,在第二次入缅反攻行动中,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牺牲3万多人‌,远征军在滇西战场上也作出了巨大牺牲。每一顶钢盔下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作为母亲的我,心里隐隐作痛。 <div>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这条西南国际运输的大动脉,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经过42天的浴血奋战,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腾冲。在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美国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div> 滇西纪念馆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共七个展厅。纪念馆收藏了抗战实物10万余件,展出实物18000件,图片1500多张。各展厅以实物、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全面再现了辉煌的滇西抗战历史。这是抗战时期美军记者使用的摄影机。 展品中有对英雄表彰的实物,也有反映日本侵略者贪婪无性、暴虐无道、丧尽天良的凭证。展厅内游客很多,但寂静无声,大家都是默默地走过一个个橱窗,用眼睛、耳朵和镜头记录我们的所见所听。 ‌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的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8年零11个月时间,但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还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八年的时间,西南联大培养了包括174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等大批杰出人才,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不朽传奇”。<br> 在滇西抗战中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而阵亡的盟军将士的照片。 当年国民政府为美国飞虎队飞行配发救生布条,被称为“血幅”。布条的上面印着青天白日旗,下面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字样,缝制在飞行服背后,方便辨认获得老百姓援救,凭着这救命符,第10航空队队员廉•芬德雷在腾冲获救。 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代表日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式向代表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历史照片的前面摆放了象征抗日战争胜利的雕塑:由中正式步枪和大刀组成的英文“V”型字母。<br> 展馆内的油画作品,用书画凝固记忆、用丹青祭奠抗战忠魂,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希望和平的愿望。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警钟广场,象征着警醒和纪念。警钟长鸣,勿忘历史。 用火山青石镌刻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位于纪念馆西侧,主题墙上方镶嵌的是中缅印战区盟军服役徽标,下方是铭记碑刻。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106290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日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以及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名单。  <br> 惠通桥,又名“滇缅公路惠通桥”,位于保山市境内,始建于明朝末年,最初为铁链索桥,后在民国时期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是云南省第一座钢索柔性桥。通惠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日军出动168架次飞机对通惠桥进行轰炸,投下4000多枚炮弹,但跨越怒江、处在怒江的一个U型转弯处的通惠桥依然屹立不倒,最终通惠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节点。通惠桥雕塑墙不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当时滇西抗战英雄们的致敬和缅怀‌。 滇西抗战纪念馆忠烈祠‌由忠烈祠、纪念塔、碑林等组成,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而建。以“碧血千秋”石刻为台基,后上方是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周围青草翠绿、松林环绕,庄严肃穆。“碧血千秋”石碑,是由出生在腾冲的辛亥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根源先生书写的。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中心建筑,循石级而上,回顾历史,铭记历史,悼念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 李根源先生书写的《告滇西父老书》,是一篇激昂壮烈的战斗檄文,激发民众斗志、鼓舞民心士气。李根源先生呼吁“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保省就是保国”。听着这样赴汤蹈火的慷慨陈词,深深敬佩当年为家捐躯、为国赴难的英雄们。过去的云南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极大代价,如今的云南为守卫国门安全,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 忠烈祠后面布满墓碑的圆锥形小山叫小团坡,拾级而上登上月台,正中石壁上刻着“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这是于右任先生在1944年在悲愤中写下的草书。 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中心,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形似冲锋队形的墓碑,总计3346座方小碑,象征着所有在战役中阵亡的9168名远征军将士。由于战后阵亡将士遗体数量众多,腾冲民众只能将他们集体火化,骨灰都融合在一起,每个墓碑底下都有个骨灰罐装着一小撮骨灰。沿石台阶慢慢往上走,丝毫没有在陵园里的阴森感,心里满满的都是悲痛和敬佩。 在小团坡顶矗立的是《远征军第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高31米,塔身为圆锥形,正面是李根源先生题书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写,纪念塔名由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写,纪念塔的其余三面镌刻的是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撰写的《第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纪念塔的造型形似一把出鞘的剑,远征军将士以民族精神、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把日本侵略者的太阳旗踩在了脚下,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纪念塔不仅是对第二十集团军奋力杀敌的纪念,也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国殇墓园中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墓”,长眠在这里的是第二十军阵亡的少校和中校。 民国三十三年夏,滇西抗战进入反攻阶段,美国盟军来华参战,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美军少校麦姆瑞等19名官兵壮烈牺牲,竖立《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此来祭奠盟军英灵。在两年多的滇西抗战中,美国空军退役上校陈纳德组建的飞虎队飞越在“驼峰航线”上,为中国远征军消灭日寇、收复国土,提供了强大的空中支援。在滇西抗战中,中美飞虎队成员共牺牲3386人,其中美军飞行员牺牲2590名。‌ 国殇墓园草坪上的小战士雕像。军服都能盖到膝盖的远征军娃娃兵,在一个还没完全懂事的年纪里就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塑像上和周围摆放着鲜花和各种零食,看到有家长在对孩子讲娃娃兵的故事,为这些家长竖大拇指。 <div>国殇墓园于1945年7月7日落成,是为了纪念在1944年收复腾冲战役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士而修建,共有9618名阵亡将士的姓名被镌刻在墓碑上,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国殇墓园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走出墓园,振臂疾呼的李根源先生、铁血将军孙立人、当代花木兰李月美、饿死不吃军粮的云南民众、宁死不屈的士兵、奋不顾身的飞虎队员,太多的人物和场景依旧在我内心震撼。天空放晴,笑容满面的人们走在阳光下,相信他们和我一样,都从内心深处感恩先辈的牺牲和贡献,为生活在伟大的中国而幸福自豪。</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