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钟楼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观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伟人,一生著述颇丰,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翻译、学术著作等,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面对广东民众的高昂期待,他冷静应对,积极回应:处理中大繁忙的教学、教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鼓励青年读书不忘革命....然而,在革命实践中,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思想。1927年4月,鲁迅辞去中大职务,在白云楼潜心写作、整理旧译旧著,并以文学的方式对革命进行反思。鲁迅在广州前后虽然不到9个月,却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他之后的人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鲁迅对广东怀有特殊的情感。在他一生中,和许多广东名人有过交往。广东人特有的生命风采或多或少影响了鲁迅,鲁迅也对广东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开拓者,在倾心扶持中国木刻创作的过程申,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广东籍木刻青年,成为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p><p class="ql-block"> 在钟楼,在白云楼,在广州,鲁迅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广东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走进广州鲁迅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鲁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大塘街道龙腾社区文明路215号,这里原为中山大学旧址。1927年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解放后辟为鲁迅纪念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建筑面积达6.7万平方米,建筑主体的设计外观呈方正的玲珑盒形,藏品总数达32万件/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去参观时,纪念馆大楼门庭正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参观鲁速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人生之路 鲁迅生平掠影O</span></p><p class="ql-block">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仕宦家庭。1898年,求学南京。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发出第一声“呐喊”,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之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1926年后,鲁迅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抵达上海,在上海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十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在绍兴O</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仕官之家。</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1887-1904)字介孚。鲁迅祖父,</p><p class="ql-block">进士出身,曾在京城任内阁中书之职。对子孙教育严格,在京期间常捎信指导鲁迅读书,对鲁迅影响很大。1893年,周福清因科场弊案使周家濒于破产。图为鲁迅祖父周福清与祖母孙氏(左)、继祖母将氏画像。1893年,周福消因科场弊案使周豪 于破产、图为鲁迅祖父園福消导祖母孙氏(左)、继祖母将氏面係。</p><p class="ql-block"> ▶周风仪 (I861 ~1896),宝伯宜、鲁迅父亲、秀才、体弱多病,在鲁迅16 岁时去世。</p> <p class="ql-block"> ▶寿镜吾与三味书屋。寿镜吾是绍兴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曾考取生员,后中断科举考试,承父业坐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绍兴城里“最严厉的书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就读。</p><p class="ql-block"> ▶在周家为周福清的释放荡尽家产时,鲁迅父亲日益病重,追使鲁迅在14 岁就扛起生活的重担,终日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图为鲁迅常去的“恒济当“当铺和”光裕堂”药店。</p><p class="ql-block"> ▶鲁瑞 (1858 ~1943)鲁迅母亲,喜欢阅读旧体小说,对鲁迅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及传统文化有影喻。</p><p class="ql-block"> ▶朱安(1878-1947, 浙江绍兴人鲁迅包办婚姻的原配妻子,鲁迅多次对友人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瞻养的义务,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一、鲁迅父亲周凤仪写的借约。</p><p class="ql-block"> 图二、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的部分《求矿指南》《化学卫生论》。</p><p class="ql-block"> 图三、鲁迅矿路学堂毕业文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在南京、日本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图一、1898年,鲁迅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先后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江南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1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留学日本。他是日本弘文学院江南班第一个剪去辫子的学生。图为鲁迅断发像与《自题小像》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图二、</span>南京江南水师学堂。</p><p class="ql-block"> 图三、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图一、藤野严九郎(1874~1945),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授。鲁迅说“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图为魯迅1906年离开仙台时藤野先生送他的照片,背后有“惜别”二字。</p><p class="ql-block"> 图二、仙台医专课堂休息时放映宣传日俄战争的幻灯片,图中的俄国奸细为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图三、章炳麟 (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1908年、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参加章太炎在留学生中特别组织起来的“国学讲习会”成为章门弟子,为其之后的学术道路定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6年章太炎病逝后,鲁迅写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对老师评价道:“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p> <p class="ql-block"> 图一、《域外小说集》,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鲁迅设计封面,陈师曾题写书名。</p><p class="ql-block"> 图二、《河南》月刊,1907年12月创刊于日本东京。鲁迅早期的重要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均发表在该刊上。</p> <p class="ql-block"> 图一、《月界旅行》《地底旅行》,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鲁迅1903年译。</p><p class="ql-block"> 图二、《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著作,严复译,鲁迅由此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鲁迅在上海期间出版文艺理论译著8本,文学作品10本。这是他翻译的《死魂灵》《坏孩子和别的小说八篇》《俄罗斯的童话》《毁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在杭州、绍兴、北京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一、1909年8月,鲁迅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图为鲁迅杭州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图二、《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首次采用“鲁迅”这一笔名;含义有三:(一)母亲姓鲁;(二) 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p><p class="ql-block"> 图三、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分管图书馆、博物馆、文艺美术等事务,负责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改建京师图书馆,并设计北京大学校徽。左图为教育部全体人员合影(后排左起第三人为鲁迅),上图为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p><p class="ql-block"> 图四、在北京的前五六年里,鲁迅在孤寂苦闷中埋头抄古碑与辑校古籍。这是鲁迅当时的住所—绍兴县馆内的补树书屋。</p> <p class="ql-block"> 图一、1912年教育部任命状。</p><p class="ql-block"> 图二、《中国小说史略》,鲁迅1921~1926年在北京各校教书时编写的讲义。</p><p class="ql-block"> 图三、1920年8月至1926年7月,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等8所学校任教。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及北京大学的薪俸收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在厦门O</span></p><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鲁迅南下,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图为鲁迅与厦门大学泱泱社文学青年在南普陀寺外的坟堆间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在上海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图一、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抵达上海,1928年1月开始,左翼文学社团创造社和太阳社在提倡“革命文学”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激烈论争。其间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扁》《文艺与革命》《我的态度与气量》等文章,分析革命与文艺的关系。图为鲁迅五十岁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图二、</span>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油画 张文新作。</p><p class="ql-block">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等团体中受鲁迅影响的进步青年发起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被选为常委。</p> <p class="ql-block"> 图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萧伯纳</span>(1856~1950),英国著名作家,1933年到访上海。鲁迅说“我是喜欢萧伯纳的”,因为“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图为鲁迅、萧伯纳、蔡元培合影。</p><p class="ql-block"> 图二、1932年1月,日本军队在上海发动的“一•二八”战争爆发。2月4日,鲁迅与茅盾、叶圣陶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p><p class="ql-block"> 图三、1932 年12月,宋庆龄、蔡元培、杨铨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其宗旨是援救受迫害的进步人士,争取民主权利,争取人民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鲁迅被选为执行委员。图为鲁迅与杨铨、李济之1933年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图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寓所与世长辞。图为鲁迅遗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南下之梦 鲁迅的广州岁月O</span></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鲁迅应中山大学之邀“抱着梦幻”来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广州,鲁迅一方面处身于繁忙的中大教务,一方面热心时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四•一五”清党事件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在白云楼潜心写作、整理旧译旧著。工作之余,鲁迅也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体验着南国生活的独特滋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 第一单元 中山大学的大忙人 •</span></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中山大学身负重任,教务繁忙,7次主持召开中大教务会议,并积极参与具体的教学工作,开设3门课程:文艺论、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鼓励青年从事文学创作。</p> <p class="ql-block"> ▶《组织委员会已成立),1927年5月16日《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12期。</p><p class="ql-block">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与社会批评家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1924年鲁迅翻译出版此书,并用它作为大学的讲义。</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教职员证、学生证。</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学史略》是鲁迅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讲义,从《自文字至文章》到(司马相加与司马迁》共10篇,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授课时用作教材。该讲义在选材、体例和观点上都很独特,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魯迅在中山大學所開課程</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18日下午,鲁迅抵达广州后暂寓长堤宾兴旅店。</p><p class="ql-block">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创办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这是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校园全景与校门。</p><p class="ql-block"> ▶戴季陶(1891~1949),浙江湖州人。1924年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6年10月,中山大学改校长制为委员会制,任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p><p class="ql-block"> ▶朱家骅 (1893~1963),浙江湖州人。1926年6月到广东协助戴季陶,筹备中山大学,之后任中大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大校务的实际主持者。</p> <p class="ql-block"> ▶《中大聘鲁迅担任教授》,1926年11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中山大学新聘定之各科系主任》,1927年2月8日《广州民国日报》</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中大欢迎会 。1927年1月25日,鲁迅出席中大学生会在钟楼礼堂举行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画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月26日,鲁迅到中山大学医科欢迎会演讲。图为中山大学医科旧影。</p> <p class="ql-block"> ▶《本校系主任业已聘定》,1927年3月7日《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5期。</p><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开学致语(鲁迅)》,1927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开学纪念册》。</p><p class="ql-block"> ▶鲁迅抵粤后,一些学生发表的文章:《欢迎鲁迅先生》《鲁迅的髭须》《鲁迅这个“家伙”来粤了!》《欢迎了鲁迅以后》《第三样世界的创造—我们所欢迎的鲁迅》。</p> <p class="ql-block"> ▶钟楼是中山大学的办公楼。鲁迅抵达广州的第二天,在许广平、孙伏园的帮助下搬进钟楼二楼居住。图为20 世纪20年代的钟楼及鲁迅卧室兼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香港青年会礼堂旧影。</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香港演讲 油画 马家宝作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1927年2月18日,鲁迅在许广平的陪同下,来到香港,在青年会礼堂先后做了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讲演。</p> <p class="ql-block"> ▶《南中国文学会之组织》,1927年3月16日《民国日报》</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14日,鲁迅出席欧阳山、周鼎培等一批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在惠东楼(今越秀南路186号)组织的“南中国文学会“成立会,勉励青年办好这个文学会。</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1日,在中山大学开学典礼上,鲁迅做了演讲《读书与革命》。演讲稿刊载于1927年第3期《广东青年》</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29日黄花节,鲁迅应邀到广州岭南大学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讲,希留青年认识革命任务的艰巨,革命征途的漫长。</p><p class="ql-block"> ▶1911年3月29日,同盟会领导成员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 72.具烈士遗体被合葬于广州市郊黄花岗。民国成立后将3月29日定为革命先烈纪念日,通称黄花节。</p> <p class="ql-block"> ▶鲁迅主持中大教务会议一览表</p><p class="ql-block"> ▶1927年接介石在上海发动“四 .一二”政安于4月15日戒严广州,开始“清党”。图为《晨报》相关报道。</p><p class="ql-block"> ▶毕磊(1902~ 1927),湖南长沙入。广东大学学生会主席,1928 年广大毕业后转入中大文科学习,开始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协助恽代英在广东开展青年工作和鲁迅多有接触。毕磊在“清党” 运动中被捕遇害后,魯迅还常常提起这位“瘦小帮干“的青年人。图为毕磊及其送给鲁迅的党团刊物。</p><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鲁迅任教务主任期间。在这里七次主持召开教务会议,參加文科教授会议,组织委员会会议。</p> <p class="ql-block"> ▶《革命时代的文学》,1927年《黄埔生活周刊》第四期。</p><p class="ql-block"> ▶《文潮》是广东文昌留省学生会的刊物,题签为鲁迅所题。</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日,鲁迅和成仿吾等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知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刊登在创造社办的《洪水》半月刊第3卷第30期上。</p> <p class="ql-block">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关于鲁迅主持教务会议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中山大学紧急会议 油画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 在“清党”事件中,中山大学很多共产党员和学生被捕。鲁迅在中大各系主任紧急会议上力争营救被捕的中大学生,但是没有得到校方支持,无果而终。“清党”事件给鲁迅带来血的震撼,使他对革命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思想。由此引发他辞去中山大学教职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傅斯年(1896 ~ 1950),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1926年10月,傅斯年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文科主任。1927年4月他把顾颉刚请到中山大学任教引起魯迅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1927年4月任中大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29 日鲁迅正式退还中山大学的聘书,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中大多次挽留,但魯迅堅决辞职。图为1927年6月13日《中山大学校报》登载的《挽留周树人教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二单元 朝花夕拾白云楼 •</p><p class="ql-block"> 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1927年3月29日,鲁迅从钟楼移居白云路白云楼。辞去中大职务之后,鲁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同时整理旧文旧著、翻译外国作品等。</p><p class="ql-block"> 图为《铸剑》,原名《眉间尺》,鲁迅完成于广州的白云楼,刊载于1927年《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居住房屋</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后,广州处于一片欢庆中,鲁迅希望人们提高警惕,向敌人“永远进击”。图为庆祝沪宁克复的报道及年5月5日广州《国民新闻》副刊。</p><p class="ql-block"> ▶从白云楼远眺,可以看到珠江中的水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 《大夜弥天 》国画 潘晋拔作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 鲁迅辞去中大职务后,谣言四起,称鲁迅因为“清党”已逃离广州,因此,鲁迅在《唐宋传奇集•序例》里写下“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对谣言做了有力回击。</p> <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16日,鲁迅应邀到知用中学做了题为《读书杂谈》的演讲。图为1927年7月16日《广州民国日报》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知用中学校门。</p><p class="ql-block"> ▶广州市教育局利用暑期举办“夏令学术讲演会”,聘请名流学者做专题报告,鲁迅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分别在7月23日和7月26 日分两次讲完。图为1927年7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嵇康(224 ~263)与阮箱(210~263)均为三国时期魏国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图为“竹林七贤•荣启期“砖画”。</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末文学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文学创作的主要題材。</p> <p class="ql-block"> ▶《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覃的长篇童话集,1926年鲁迅和齐寿山将德文版的《小约翰》译成中文。在广州,鲁迅整理《小约翰》的译本,翻译《小约翰》序文,撰写《小约翰》引言。1928年北京未名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游仙窟》,传奇小说,唐代张鷥作,唐宪宗的元和年间流入日本,国内失传。1926年章廷谦根据日本、朝鲜保存的《游仙窟》版本重新校定。在广州,鲁迅审阅了章廷谦的校定本后,撰写了《游仙窟》序言。1929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p> <p class="ql-block"> ▶鲁迅辑录《唐宋传奇集》始于1912年,共8卷,收录小说48篇,编订于广州。1927年上海北新书局分上、下两册出版。</p><p class="ql-block"> ▶《思想-山水•人物》,日本评论家鹤见祐辅随笔集,原书共收录随笔31篇。鲁迅选译其中20篇集为一册出版。其中的7篇翻译于广州。</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5日,鲁迅致信台静农,谈及他谢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的事由。</p> <p class="ql-block"> 《永远进击》 油画 ,李瑞祥 潘晋拔作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在离开广州前的24天内,鲁迅写下了《答有恒先生》《扣丝杂感》《可恶罪》《谈“激烈》等14篇杂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广州期间著译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第三单元 大作家的寻常生活 •</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鲁迅除了教书和写作,也有平凡人悠然自得的日子。不说与朋友谈笑人生,北新书屋赔本经营;也不说游园走巷、观影购书乐趣无穷;单单这南国的茶楼、水果就足够为他的寻常生活增添不少独特滋味。</p> <p class="ql-block"> 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已”就溉了。一1927年7月25 日鲁迅致章廷谦信</p> <p class="ql-block"> 鲁迅有感于“广州的文坛太寂寞”,在芳草街44号筹办北新书屋,向青年出售文艺书刊。芳草街北新书屋的代售业务由许广平的妹妹许月平担当,3月开张8月停业,亏本经营,可鲁迅并不在意。</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27日,鲁迅赴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会讲演后到海珠公园游览。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是中共广东区委在中大成立的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学生组织,鲁迅曾捐款支持它的活动。图为海珠公园旧影及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相关报道。</p><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4日,鲁迅与许广平等登越秀山,从高处跌下伤足。图为越秀山镇海楼。</p> <p class="ql-block"> ▶鲁迅赞誉广州的饮食,多次与友人到各处餐馆就餐喝茶。对于广州的点心,鲁迅样样都试,认为”食物盈较费而质料佳”,鲁迅到过的茶楼、酒家有20多处,图为妙奇香酒家、一景酒家、北园、太平馆、陶陶居、南园酒家,</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广州期间,常吸“彩凤”“美丽”等牌子的香烟,图为“彩凤”“美丽”牌香烟广告。</p><p class="ql-block"> ▶鲁迅对广东的水果赞盛有加,说在广州“大吃其水果,物美而价廉”。并向友人介紹广东荔技、龙牙焦、杨梅等味道极佳。图为广州水果铺旧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艳芳照像馆</p> <p class="ql-block"> ▶鲁迅1927年1月18日下午抵广州,当晚期到高第街访许广平,8月2日晚又往高第街观“七乡供物”。图为广州高第街街景。</p><p class="ql-block"> ▶鲁迅喜欢看电彩、在广州到过的影院有永汉电影院、国民电影院等。图为广州民国电影院旧影。宣传页及入场卷。</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广州时曾到商务印书馆、广雅书局、中原书店、登云阁等地买了很多关于广东历史文物的线装书。图为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p> <p class="ql-block">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何春才、廖立峨合影,摄于西关图明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名人之交 鲁迅与广东名人O</span></p><p class="ql-block"> 鲁迅一生与许多广东名人有过交往,或是短暂的萍水相逢,或是惺惺相惜的终生挚友,又或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广东人特有的精神风采与鲁迅的思想、品格碰撞、融合,形成一道动人的文化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曼</span></p><p class="ql-block"> ▶1907年,鲁迅由章太炎和陶成章介绍与苏曼相识,在日本东京筹办文艺刊物《新生》,但因缺乏资金等原因而天折。图为《新生》封面,英国19世纪画家华兹作。</p><p class="ql-block"> ▶苏曼为《新生》绘制的水墨画,被鲁迅推荐陆续在1907年到1908年同盟会河南分会创办的《河南》杂志。</p><p class="ql-block"> ▶苏曼一生三次出家,以“和尚™自居,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图为苏曼出家照。</p><p class="ql-block"> ▶珠海苏曼殊故居。</p><p class="ql-block"> ▶1928年,有人冒名鲁迅在苏曼的墓碑前题写了一首很拙劣的悼念苏曼的诗,鲁迅得知非常生气,马上写了《在上海的鲁迅启事》一文,说明真相。在这篇短文中,鲁迅称比自己小3岁的苏曼为“曼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代言情小说开山祖师张资平</p><p class="ql-block"> 张资平(1893~1959),原名张秉声,广东梅县人,作家。1919年赴日留学。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筹建创造社。1928年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开办乐群书店,出版《乐群》杂志。他是创造社中最多产的一位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 张资平创作了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烟自主的热烈追求。《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 鲁迅(署名黄棘)《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1930年《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p><p class="ql-block">《乐群》杂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创造社中坚 冯乃超</p><p class="ql-block"> ▶冯乃超 (1901 ~1983),广东南海人,作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加入创造社,编辑《文化批判》和《创造月刊》,成为创造社后期的中坚和主将。1930年他与鲁迅、冯雪峰等12人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中国左作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担任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委委员、北京图书馆顾问等职。</p><p class="ql-block"> ▶1928年,冯乃超在上海创办《文化批判》月刊,并在创刊号发表《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说鲁迅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遁主义者”。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一文反驳。</p><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的一间教室里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鲁迅、田汉、夏衍、钱杏邨、洪灵菲、冯乃超、郑伯奇被选为左联常务委员。图为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外景。</p><p class="ql-block"> ▶1930年9月,冯乃超和冯雪峰等代表左联在一家荷兰西菜馆为鲁迅举办了五十寿辰纪念会。茅盾、田汉、叶绍钧等进步文化人士30余人和美国友人史沫特菜参加。这是会上史沫特菜为鲁迅所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抱着明丽之心的画家 —司徒乔</p><p class="ql-block"> 司徒乔(1902~1958)原名司徒乔兴,广东开平人,画家。192 4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28年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岭南大学。1934年至1936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50年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俗学先驱 钟敬文</p><p class="ql-block"> 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广东海丰人,民俗学家、作家。早年入读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香港达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一生致力于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探索与学科体系建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代画报的先行者 梁得所</p><p class="ql-block"> 梁得所 (1905 ~1938),广东连县人,作家、出版家、现代画报先行者。1926年进入上海良友图书公司,成功将《良友》画报转型为现代大都市画报,引领风行一时的画报潮。1933年在上海创办大众出版社,主编刊行《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等刊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联五烈士之一 冯铿</p><p class="ql-block"> 冯铿(1907~1931),广东潮州人,作家。1930年在上海加入左联,常就文学创作问题向鲁迅请教。1931 年参加一次党内集会时被捕,与柔石、殷夫、李伟森、胡也频等人在同年2月7日被枪杀于国民党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是左联五烈士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岭南派代表作家 欧阳山</p><p class="ql-block"> 欧阳山 (1908 ~2000),原名杨凤岐,作家。出生于湖北荆州,长期生活在广州。1926年在广州组织广州文学会创办《广州文学》周刊,组织南中国文学会。1933年到上海参加左联。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南人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 1934年鲁迅把欧阳山小说《水棚里的清道夫》、草明小说《倾跌》选入《草鞋脚》中。《草鞋脚》是鲁迅应美国人伊罗生之约和茅盾共同编选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共收作品26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地作家 丘东平</p><p class="ql-block"> 丘东平(1910~1941),原名丘谭月,号席珍,广东海丰人,作家。早年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起义,1934年参加左联,开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40年,担任苏北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华中分会领导工作,1941年牺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民摄影家 沙飞</p><p class="ql-block">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先驱者、领导者。1936 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关注。抗战爆发后,成为人民军队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先后担任《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面报》社主任等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青年之谊 鲁迅与广东木刻青年O</span></p><p class="ql-block">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主办木刻讲习会,编印出版外国版画,并资助、指导木刻青年,出版青年木刻家的作品,为作品写序。鲁迅扶持和培养了一批广东籍木刻青年,对广东新兴木刻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木刻纪程》是鲁迅1934年编辑出版的木刻集。其中选收了8位木刻青年的24幅木刻作品。入选8人中除刘岘为河南籍外,其他7人罗清祯、陈铁耕、李雾城(陈烟桥)、张致平(张望)、何白涛、一工(黄新波)、陈著之均为广东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清桢(0901 - 1942)</p><p class="ql-block"> 广东兴宁人。木刻家。1930 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33年起寄给鲁迅木刻作品100余幅,鲁迅多次回信,悉心指导他的木刻创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铁耕(</span>908~1970)</p><p class="ql-block"> 广东兴宁人,木刻家。1930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与江丰等组织一八艺社研究所。1931年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1932年与陈烟桥、何白涛等组织野穗木刻研究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烟桥 (1912~1970)</p><p class="ql-block"> 笔名李雾城,广东东莞人,木刻家。1931年就读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与陈铁耕、何白涛等组织野穗木刻研究社。1938年至1936年陈烟桥与鲁迅多次书信往来,鲁迅对他的木刻创作进行了十分具体的指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望(1916~1992)</p><p class="ql-block"> 又名张致平,广东潮州人,木刻家。1931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与陈普之、钟步清等组织 M.K 木刻研究会。1933年加人左翼美术家联盟。张望在上海时常去内山书店买木刻书籍,在那鲁迅常与他交谈木刻话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白涛(1913 ~1939)</p><p class="ql-block"> 广东海丰人.木刻家。1932 年就读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与陈炸桥、陈铁耕等组织野穗木刻研究社。从1933年至1935年,鲁迅和何白涛书信往来频繁,还赠送了3套15把木刻刀给何白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新波(1916~1980)</p><p class="ql-block"> 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木刻家。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刘岘成立无名木刻社,鲁迅资助他们编印出版《无名木刻集》,并为之作序。1936年黄新波、陈烟桥等在上海举办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鲁迅亲临参观,并与木刻青年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普之(1911~1950)</p><p class="ql-block"> 原名陈建通,又名蓝加,广东汕头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与米玺、陈菜真、金逢孙等组织M.K木刻研究会,被誉为“30 年代中国版画界晨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桦(1907~1994)</p><p class="ql-block"> 广州人,最受鲁迅赞赏的木刻家。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赴日本留学。1932 年回国、任教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年在广州与赖少其、张影等组织广东省第一个木刻社团现代版画会。鲁迅多次称赞李桦的木刻作品。同时也指出他创作中的问题,期盼他“以这东方的美的力量,侵入文人的书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赖少其(1915~2000)</p><p class="ql-block"> 广东普宁人,木刻家。1932年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年在广州与李桦、张影等组织现代版画会,被鲁迅赞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之一。0</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影(1915~1961)</p><p class="ql-block"> 广东开平人,木刻家。1931年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1年面广州与李桦、赖少其等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提倡新兴木刻创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英伟(1915~)</p><p class="ql-block"> 广东潮安人,木刻家。1932 年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年在广州与李桦等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出版被鲁迅誉为“内容以至装订,无比优美”的《现代版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给青年木刻家言传身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风子之爱 鲁迅与许广平O</span></p><p class="ql-block"> 1923年7月,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课堂上。彼时,鲁迅为师,许广平是学生。其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使这师生情谊愈发深厚。</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鲁迅从北京辗转厦门,来到广州。这期间他与许广平交往、通信频繁,此时,鲁迅是“风子”,许广平是爱人与助手。他们的感情由相知发展到相爱。</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建立起相依为命的家庭。他们以沫相濡、甘苦与共,携手度过鲁迅的最后十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一、许广平出生于广州高第街“许地”。许家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族中人材辈出,被称为广州“第一家族”。这是许氏家族的家庙外庭。</p><p class="ql-block"> 图二、 青少年时的许广平争强好胜,豪爽伙义。渴慕新书,积极关注时政,图为青年时期的许广平(左一)和姐妹。</p><p class="ql-block"> 图三、许广平母亲姓宋,祖籍广东香山,是澳门商人的女儿,懂医道,擅诗词、并鼓励许广平和家族的男孩子一起读书。</p> <p class="ql-block"> 1919 年五四运动发生后,直隶第一女子师池学校的学生邓颖超、郭隆真、刘精扬等自觉发动起来,联合其他女校成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许广平被推选负责主编女师周刊《醒世周刊》,显示了她出色的写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图为天津时期许广平与同学常瑙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p> <p class="ql-block"> 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地舒畅。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他是严峻的,严峻到使人肃然起敬。但瞬即融化了,如同冰见了太阳一样,是他讲到可笑的时候大家都笑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许广平《鲁迅的讲演与讲课》</p> <p class="ql-block"> 许广平在女师大风潮中,被校方称为 ” 害群之马”,由此而来的害群之马,是鲁迅对她常用的称呼。图为女师大幸生时期的许广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5年8月22日,鲁迅赴平政院起诉章士钊,平政院裁决鲁迅胜诉。这是鲁迅的起诉书手稿及平政院的裁决书。</p> <p class="ql-block"> 淡漠寡情的风子,时时攀起脸孔呼呼的刮叫起来,是深山的虎声,还是狮吼呢?胆小而抖擞的,个个都躲避开了!穿插在躲避了的空洞洞呼号而无应的是我的爱的风子呀!风子是我的爱,于是,我起始握着风子的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许广平《风子是我的爱》</p> <p class="ql-block"> ▶1926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同时离开北京,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回到广州,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图为鲁迅初到厦门大学后奇给许广平的厦门大学全景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在厦门的几个月里,通信是鲁迅和许广平之间傾诉感情的唯一方式。图为鲁迅厦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18日、鲁迅来到广州,随后许广平当了鲁迅的助教,成了鲁迅工作的支持者、生活的协助者。图为许广平(左一)在广州期间与姐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鲁迅与海婴,一岁与五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图为许广平与周海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8年许广平与周海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结语O</span></p><p class="ql-block">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