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的出路

古风

<h3>       有段日子没见了,开学也有一个多月了。</h3></br> <h3>      刚刚过了中秋,离十月一渐渐近了,早上晚间有了很大的温差,把秋衣秋裤得倒腾出来了,市场上的山野物品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楼操场都翻新了,美术教学也在不紧不慢中进行着,一年级的美术教材改版了,尚在熟悉中,不好评说。跟岗教师来了又走了,一名刚毕业的小伙子,很认真也很有想法,尚在激情当中,互相学习吧。进修学校来指导课了,随堂讲了一节《雄伟的塔》,二年级的课,从古老神奇的木塔到当代科技艺术的哈利法塔,从信仰神话到美化实用再到精神国力的彰显。</h3></br> <h3>     可背后的有些东西没有多讲,当下地标性建筑塔如厦门双子塔、广州塔等却鲜有我们的设计,也就是无论是回到现实当下设计上,再到社会和网络的思考讨论,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创造力的不足,少有积极的想象力,呼唤活力呼唤创新力,可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h3></br><h3> <h3>     这就又牵扯到了现在饱受诟病的教育!可回望我们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我们总是一边想着他们听话,乖巧,不去放手,巴望着我们指东他们绝不能往西,我们要赶鸭他们绝不能撵鸡。但一边又指望着他们能创造奇迹,敢于尝试勇于担当。为了好管理,好传授教材的知识,我们不得不潜心研究帝王驭人之术,在他们当中进行布局,监督举报,再设立各个层面的小领导,保证一些平民的言行举止,尽在掌控之中,极力鼓励奖赏那些乖孩子,所谓的好孩子去树立榜样,让大家向他们学习。由此,他们就得时时处处亦步亦趋,察言观色的生活学习,不敢越雷池半步。积极配合各种任务要求,装扮成人家喜欢的样子,藏起自己的小心思,取得信任,得到安全。有时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不得不揣摩人,也会花些小伎俩,也有不乏破罐子破摔成为众矢之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像电影《看上去很美》里的方枪枪,因为个性一直得不到小红花……</h3></br><h3>     可专家说背后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步入大学和社会更好的生存,较早的理解人性的另一面,大人们啊真是煞费苦心啊。</h3></br><h3> <h3>     塔这节课并没刻意迎合和花哨,过了那个年龄和境界,就是实际实在,学生也很放松,一个是年龄再一个就是习惯了我的风格。不希望学生觉得这是一节课而是一场自我学习探索。教学目标只不过是认识塔的造型,材质,功能,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塔,本课承接的是上一节会变的线条,可以说是一节线的提高应用练习课。开课从西游记入手,以唐僧取经存放经书的大雁塔引题,再从最近火爆的黑神话悟空的古建筑木塔开讲中国传统斗拱榫卯,塔的结构功能材质,再与学生一起认识世界其他的塔,总结塔的造型特点,再由古到近塔的发展变化,示范时以舒兰正在创城打造全新美丽舒兰,为九龙山公园的山上设计一个地标建筑塔为题,个人喜欢中国古建筑,就设计一个古典式的,在上边可以眺望全城,示范画完外轮廓,装饰为两种方式,一个纯线描,一个写实,看几个作品,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让学生再讲一下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始实践,最后展示,说出自己的理念,总结完课。</h3></br> <h3>    一般不怎么示范,发现常常带偏,本课有点想多了,几乎和自己预见一致,示范后大部分都以古建塔为主了,有自己见解的新式塔设计很少,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我在重点讲解上古建筑多了点,也的确是中国传统建筑是挺神奇的,让人心生爱慕的。时间上新式建筑塔拓展就没把握好,几乎一带而过,导致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自己的新奇理念没有发挥出来,尽管有些学生很有想法,设计了新颖别致的作品,还想把作品建在纽约,南极,新加坡,但总体还不是不够理想,传统要传承但也要突破去创新,在这里还得去思考。</h3></br> <h3>      其实望着整齐划一,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目光涣散的他们,多少会感觉缺了一些东西?想到的还是让他们能有自己的精气神,保护好发挥出自己的特性。他们的心智也不是懵懂无知,像班干部老师会选用谁,喜欢谁,讨厌谁,因为什么等等,他们都能心知肚明,也会列举出因由,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也只不过是他们对爱的敏感,并非提高到对人性的猜忌。但是谁给了他们这些想法和理由呢,是什么让他们会这样去想去做呢?</h3></br> <h3>     我们讲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所以一代更比一代强,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力是什么?是因为乖乖的听话循规蹈矩代代复制吗?这边慨叹知识更新太快,需要加强思维的培养,但那些新奇的想法,勇气好奇心在如此迎合下,斗智斗勇下会不会变了味儿呢?人前背后会保持一样吗?年龄该有的特性压抑久了,终归是要有一个出口的,在哪里发泄呢?</h3></br><h3> <h3>     都说只要不谈学习,都是活泼可爱的,为什么呢?本来科学验证也好事实证明也好都说的好好的,学习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因为出生时什么都没有带来,都是初次为人,一张白纸。学习的可怕可恨之处在哪里呢?是知识技能本身?还是人为的?有个漫画介绍: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埋怨我不会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檀传宝讲过:如果一个数学教师把数学美展示了出来,孩子对数学如痴如醉,就像打游戏一样,多做一道题就会是高兴的事,怎么会苦呢?同样物理语文,就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有审美的思维和眼光,这个审美不止审美艺术之美,还要善于把学科之美传达给学生,如果把学科的美,学科的魅力释放出来的话,那么孩子快乐的学,这就不是奴役状态,而是非常自由主动的学习过程。</h3></br> <h3>     这就是快乐教育,虽有些理想化,但也的确有可能,只不过为师者就难了,不失为教育的美好方向!</h3></br><h3>     小学生是思维形成阶段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但毕竟是小孩子。从小开始小孩子一边在学校接受一种品德知识教育,但还有一个隐形的影响,就是社会氛围,包括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这种人际交往,让他们从进入班级开始就有了等级分化,对权力的敬畏,随着年龄增长,越发见证这个潜规则,让他们见证了另一种道德知识。</h3></br> <h3>    记得有位大学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眼睛里缺少活气,安静的很,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原因很多,但和从小平日里的习惯养成还是脱不开干系的。当面对的过多要求与诱惑和干涉,无力辩驳,没有更好的得到引导,自己又无力应对,那就是麻木。</h3></br> <h3>     家长和教师之间,社会和学校之间,似乎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几乎成了对抗关系,因由关系也错综复杂,记得有次学习,有个法律顾问提到学校讲过:安全,因为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的希望甚至全部,如果这个孩子有了事儿,结果自然很容易想到。</h3></br> <h3>     围绕人的一切对所有的不满,就成了对教育的不满,一点点又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的职责难为,如履薄冰。其实背后又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实际也有弱者骨子里无力无奈感需要一个不负责任的发泄地,又不会成为回旋镖自己受伤,很不幸,综合考虑教育教师比较适合,被选中了。</h3></br> <h3>     因噎废食吗?当然不能,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呢,我们还是一边埋怨着,吐槽着,但打心底还是希望它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公平!生活折磨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就像爱情故事,没有了痴男怨女的存在,爱情也就没那么美好,让人能抛弃生命生死相依心驰神往了,如果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约定俗成,门当户对,也就少了很多凄美哀怨的故事。没有了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豪侠烈士,也就少了许多奋勇拼搏可歌可泣的感人传说,令人敬仰传颂的英雄去激励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正义之战。正因为也有一些人坚守理想信念,秉承基本操守,默默无闻守护住这份美好,让世界充满希望!用自己这个最小的注脚,拼凑这个大时代的完整,虽然小,但至少也是其中一个。</h3></br> <h3>    当下正是“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正像网络评价一样:这是最糟糕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守住学科的本质,发挥它最大限度的职能,做合格的老师,泰戈尔的一句诗应该是教师最恰当的诠释:“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为你不知道谁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请保持内心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借着你的善良走出绝望,请保持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因为相信你,而选择开始相信自己。”<br></br></h3></br> <h3>     这是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别人依旧是别人,活出自己来,找到出路。</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