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font color="#333333"> “骂阵口”别解<br><br> 烟台市栖霞庙后镇有一个山村叫骂阵口村。听听这个村名,就有点霸气,有点反抗精神,似乎也有点底气和气节。<br> 庙后镇往南,就地形来讲,属于牙山往北延伸地带。庙后河的源头有牙山北麓的老庙顶和赵树顶。庙后河两侧则是山峰相望,峻岭相连,直达牙山,而且还有许多道沟夼,所有村庄都在沟夼之中。骂阵口正好处两列山峰入口处,双甲山下庙后河畔,且距庙后镇不远,两三公里的样子。<br> 骂阵口村村碑后的铭文写道:“传说唐朝年间,我国东部有几股土匪,乱杀无辜,皇帝派官兵前来治理。在官兵与匪徒交战之后,匪徒率兵撤到南山顶上负隅顽抗。官兵经过对地形的研究,决定派一支队伍从山后上去,为掩护队友顺利登顶,官兵便喊话叫匪徒投降。匪徒对着官兵破口大骂。在官兵的双重夹击下,匪徒束手就擒”,山口留下“骂阵口”之名传世。显然这个传说是站在官府的立场上说话的。<br> 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金大定28年) 孙姓于山西小云南桃花庄移民于此建村。闻知此地唐代留下的“骂阵口”之名,故取村名为“骂阵口”,至今800多年,妥妥的古村落。目前村中有孙、林、刘、姜、王五姓共处,打发着春花秋月,日出日落,跟随时代的发展,创造着自己的生活。</font></h3><font color="#333333"><br> </font><br> <h3> <font color="#333333"> 如果为“骂阵口”释义,本文至此已经结束。但题目为别解,就意味着还有话要讲,而且是不同的话。讲什么呢?<br> 首先,何为土匪,何人成匪?一般说来,土匪是以半路抢劫、打家劫舍等为生的武装组织,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但在中国历史上,土匪又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群体,活跃在社会的边缘。其成员往往因为社会不公、经济困境或政治动荡而走上这条路的。所以,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特定群体,匪,就有了不同的解读;官府与民众往往有相反的认定。<br> 其次,唐代是什么社会,公认的是大唐盛世。但是就某一地域来说,可能还有社会动荡、腐朽、黑暗、民不聊生等气象。今天以烟台市为主休的威海以及即平一带,唐代可统称为登莱地区,“大唐东北地极也”。史料记载:自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带兵自东莱渡海征东,在砣矶岛设立总管府,建立后勤保障基地,并刻石记其事。战事持续数年,波及登莱地域。唐麟德年间在今烟台市莱山区的午台还专门建立两座战事和战没人员纪念塔。这说明午台很可能是陆上参加人员另一个集中地,后勤保障基地。午台几里远有一个港口,叫龙门港,可能是战舰另一个出发港。现在的烟台市域留下了许多与此历史事件相关的村名、山川河名以及传说故事,如蓬莱的遇驾夼、护驾沟、战驾庄、宿驾埠、东西后三杨头等等数十个村庄,栖(霞)龙(口)蓬(莱)交界的天崮山,不仅景点名称与大唐东征有关,而且还有相关的故事。同时,海阳有唐王山,福山有太平顶等等。大唐王朝在这里显示了盛世的军事力量,对百姓来讲可能就是灾难沉重的根源。唐龙朔年间,登莱地区许多民众被征随大军赴朝鲜参加朝鲜半岛统一的战争。在史上留下名子是一个叫王弘庆的,为当时掖县人。开元二十年,渤海靺鞨王遣其将张文林率兵攻破登州,登州刺史被杀,等等。这些战争,老百姓们不仅要承担着战争的粮草保障,还要出人出夫支援战争,名目繁多徭役赋税,极大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需要,延续若干年得不到恢复。对百姓来说,战争如同人祸,是灾难。而且人祸与天灾往往是孪生兄弟。有唐一朝,登莱地区灾害不断,多次发生蝗灾。蝗虫飞过,赤地千里。唐开成年间,日本僧人园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从文登经牟平、登州、到青州,“行路人家希”, 有的道路荒芜难行;“比年蝗灾,百姓饥穷,官民极为贫穷;“登州界专吃橡子为饭,僧客等经此粮食难得”;登州“粟米一斗三十文,粳米一斗七十文”青州“粟米一斗八十文,粳米一斗一百文”;他们几次想向百姓购买生活品而不得。社会乱象丛生,民生凋敝凄凉。一个外国人的记述,虽然不敢说是完全准确,我觉得也有个八九不离十。<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其三,唐朝中前期,登莱一带区划变动较频。初在文登设登州,后又移治于牟平;再后割黄县地置蓬莱,又移登州治于蓬莱,并在牟平设牟州,几年后又裁撤;在文登西南设昌阳县,后再三徙治,最后落在今莱阳地界。这应当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官府要维持皇权的法统秩序,应对不断发生的战争,到处抓兵抓夫,甚至不分老弱;强征赋税粮草,竭泽而渔。对于那些躲避山里的人众,则派兵围捕。所以,当官兵知道有逃亡牙山往北延伸的寨山、葛山、虎斑洞、红花洞、林家岭、水仙顶等群山中的民众,就发兵来捕。兵至山口,躲避在山里的人众,集青壮成兵,据险自保,对抗官兵抓捕。两军对垒于五龙顶、大洼顶山口,两甲山前。官兵骂他们是土匪,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喝令他们投降以求生,显示出法统上的正义,透着傲慢的气息;他们则大骂官兵是强盗,施暴政,吃人肉喝人血,是罄竹难书的魔鬼,声称决不向官府屈服,要斗争到底以求自由生存,显示出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生存的气概。双方对阵,官兵困崖口不得进,他们则青壮当面拒敌,老幼妇山岭上摇旗呐喊以助威,惊天地,泣鬼神,活生生地一幅反抗暴政的“骂阵图”。流传于民间的“骂阵口”之名,未必不是因此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别解村名,一家之言,饭后谈资,一笑而已。呵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