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犹太教(3000年前)、基督教(2000年前)、伊斯兰教(1400年前)的圣地全都挤在了耶路撒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果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那么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如果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那么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塔木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b></p> <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分为四个区:东部为穆斯林区,包括著名的神庙区,神庙区的圣地有圣殿山岩顶上的圣殿(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哭墙(犹太教)。西北部为基督教区,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西南部为亚美尼亚区;南部为犹太教区。城西南面的锡安山为基督教、犹太教另一个重要圣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耶路撒冷旧老城区地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橄榄山</b></p> <p class="ql-block">城东的橄榄山是基督教与犹太教圣地,在《圣经》及以后的宗教文献中屡见记载。</p> <h3>根据古犹太传说,弥赛亚时代由此山开始,而基督教认为,耶稣在死前一周的初始从这里进入耶路撒冷。公元四世纪起,相继落成多座基督教教堂和圣徒纪念堂。</h3><h3></h3> <h3>橄榄山周围遍植橄榄木,在这里可以清晰地俯瞰耶路撒冷旧城全景。</h3><h3></h3> <h3>耶路撒冷旧城全景</h3><h3></h3> <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旧城全景</p> <h3>山顶的罗马天主教教堂称主泣教堂,俗称“眼泪堂”。该教堂的外观结构为泪珠形状,教堂外围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泪瓶装饰物,表示的是耶稣的哭泣。</h3><h3></h3> <h3>圣经记载,耶稣曾站在橄榄山上,预测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为耶路撒冷悲叹落泪。</h3><h3></h3> <h3>主泣教堂内血红色的圣杯,是否也盛装过耶稣的眼泪?</h3><h3></h3> <h3>山腰附近的俄罗斯风格教堂是圣·玛丽神女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内部供奉的是耶稣女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h3><h3></h3> <h3>根据马可福音记载,她是最早看到耶稣复活的人。因教堂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兴建,以纪念他的母亲玛丽亚,使它成了一座典型的东正教建筑。</h3><h3></h3> <h3>橄榄山虽遍布基督教圣迹,但是几百年来埋葬犹太人的古老墓园也在山上。</h3><h3></h3> <h3>因此,对犹太民族来说,此地亦是值得纪念的神圣之地。</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客西马尼园万国教堂</b></p> <h3>沿着陡峭的山坡走下橄榄山。</h3><h3></h3> <h3>橄榄山丘下部的客西马尼园绿荫环抱。“客西马尼”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园内有八棵粗壮的橄榄树,每一颗都枝繁叶茂。</h3><h3></h3> <h3>那一年,当耶稣用完了“最后的晚餐”,预感到自己受难的时刻临近,便来到客西马尼园。</h3><h3></h3> <h3>十二门徒中的叛徒犹大,带着罗马祭司长等人前来抓捕。</h3><h3></h3> <h3>按照先前约定的暗号:犹大与谁亲吻谁就是耶稣。于是,在犹大的亲吻下,耶稣被他卑鄙地出卖。</h3><h3></h3> <p class="ql-block">橄榄山脚下,近邻客西马尼园万国教堂,被捕前的耶稣在此做最后的祈祷。</p> <h3>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得到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因而得名。每个国家的标志都放置在天花板的玻璃上。</h3> <h3>教堂为拜占庭风格建筑,有圆顶、粗大的列柱和镶嵌图案。</h3><h3></h3> <h3>每天,这座教堂都在为世界各地的信徒做弥撒。</h3><h3></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锡安山与圣殿山</b></p> <h3>旧城之南的锡安山,对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也都各具宗教历史价值。锡安山的意思是“上帝的天城”,犹太教的大卫王曾安葬于此。</h3><h3></h3> <h3>锡安山马可楼的拉丁文原意为“饭堂”,是基督教耶稣与门徒享用最后晚餐的地点,在蓝天白云下非常壮观。</h3><h3></h3> <h3>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生动地描绘了耶稣与12个门徒在进行晚餐,桌子上有丰盛的菜肴,13个人各有各的表情。知不知道画中哪一个是犹大?</h3> <h3>实际上最后的晚餐在马可楼内举行时,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恐怕连盆碗刀叉都没有。</h3><h3></h3> <h3>橄榄山下不远处的圣殿山,历来被伊斯兰教信徒称为圣地。公元628年,阿拉伯帝国夺取耶路撒冷,一座金碧辉煌的圆顶建筑——岩石清真寺(又叫金顶清真寺)拔地而起。清真寺的拱顶全部用24K黄金镀成,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标志之一。</h3><h3></h3> <h3>虽然传说中犹太的先祖亚伯拉罕祭拜上帝的石头就位于寺内正中央,而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踩着这块石头登天接受真主启示后返回人间,这块陨石也被穆斯林视为圣物,石头至今还保存在清真寺内。</h3><h3></h3> <h3>在不远300米处是阿克萨清真寺,即阿卜杜·麦立克建于同一时期的银色圆顶清真寺。</h3><h3></h3> <h3>此外,圣殿山上还有许多基督教的圣物。作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圣殿山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h3><h3></h3> <h3>就在金顶清真寺下方,保存着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这就是犹太教著名的“哭墙”。</h3><h3></h3> <h3>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由于此墙壁为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h3><h3></h3> <h3>哭墙长52米,高19米,由大石块筑成,中间屏风相隔,祈祷时男女分别进入广场墙前左右,男士必须戴上传统帽子。</h3><h3></h3> <h3>尽管该墙为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把它视为本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每逢犹太教安息日时,都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还有许多信仰者将心愿或悼念之辞写于纸条上塞进墙壁的缝隙。</h3><h3></h3> <h3>女士们在“哭墙”的一侧。</h3><h3></h3> <h3>哭墙旁的洞穴里,虔诚的犹太拉比们在做祈祷。</h3><h3></h3> <h3>犹太拉比</h3><h3></h3> <h3>身着传统服饰的犹太一家人。</h3><h3></h3> <h3>哭墙前快乐的以色列女孩。</h3><h3></h3> <h3>从哭墙经过“粪门”走出旧城(耶路撒冷旧城共有七个城门,分别是狮门、锡安门,粪门、雅法门,金门、新门、希律门)。离开这里后,我们将暂时告别以色列,不过,在几小时内还要回到耶路撒冷……</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勒斯坦伯利恒</b></p> <h3>接下来的行程,将要穿越巴以隔离墙,经过严格的安检后,换乘汽车,到达巴勒斯坦闻名世界的城市伯利恒。</h3><h3></h3> <h3>被以色列称为“SecurityFence”的安全栅栏,阿拉伯人称之为“隔离墙”,主要目的是阻挡视线和流弹。</h3><h3></h3> <p class="ql-block">伯利恒地区的隔离墙是真正的水泥墙,有的甚至高达8米,被巴勒斯坦人涂上了花花绿绿的抗议漫画。墙在人类生存斗争中曾带来安全,然而,当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演化成“兄弟阋墙”时,隔开别人也围住了自己。</p> <h3>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以南的犹太山地顶部,几十分钟车程,似乎就在同一个城区内。</h3><h3></h3> <h3>它也是巴勒斯坦文化和旅游业的一个中心,</h3><h3></h3> <h3>该城是巴勒斯坦最大的宗教纪念品生产中心,专门生产以橄榄木与珍珠贝为原料的圣物。</h3><h3></h3> <h3>因为伯利恒传为耶稣降生地,是基督教圣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圣诞大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h3><h3></h3> <h3>圣诞教堂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在过去的1000多年间,不断重建的圣诞教堂屡遭战火洗劫,创痕累累。</h3><h3></h3> <h3>根据《新约 路加福音》记载,耶稣父母本来居住在拿撒勒,</h3><h3></h3> <h3>由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他们必须回到祖先大卫的故地伯利恒,因此耶稣才出生于此。</h3><h3></h3> <h3>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马槽后来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h3> <p class="ql-block">前往马槽瞻仰的西方人排着长队,需要数小时。我们因不弯下身子去探看,只在外部观察,所以不用排队。</p> <h3>也是圣经记载,在耶稣出生数百年前,以色列的先知弥迦预言,上帝指派的救世主弥赛亚将要出生在伯利恒。在希伯来语中,弥赛亚(救世主)与希腊语词基督(christos)同义。因害怕耶稣就是弥赛亚,希律王派兵四处搜查,杀死了伯利恒城内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耶稣的养父约瑟在梦中提前得到上帝的警告,全家逃离并返回拿撒勒。</h3><h3></h3> <h3>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点燃着,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h3><h3></h3> <h3>目前,每年到伯利恒朝圣和旅游的人数达200多万,特别到了圣诞节,这里更是信徒们向往的朝圣地。</h3><h3></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老城</b></p> <p class="ql-block">从伯利恒返回耶路撒冷老城。犹太教的圣地——大卫塔矗立在眼前。</p> <h3>大卫塔建于公元前2世纪,其名称由拜占庭基督徒命名,他们认为该地点是犹太王大卫的宫殿。</h3><h3></h3> <h3>大卫塔现在是历史博物馆,收藏了第一圣殿时期(公元前960—586年)以来的文物、哈斯蒙尼王朝时期(公元前1世纪)的塔和城墙的部分遗迹,</h3><h3></h3> <h3>以及希律王(公元前37年—公元4年)建造的巨塔地基。</h3><h3></h3> <h3>这里记录了耶路撒冷的4000年的历史发展。</h3><h3></h3> <h3>日前恰逢以色列独立日,在大卫塔上欣赏到以色列飞行表演。</h3><h3></h3> <h3>以色列飞行表演</h3><h3></h3> <h3>大卫塔留影</h3><h3></h3> <h3>大卫塔上环顾耶路撒冷老城。</h3><h3></h3> <h3>大卫塔上环顾耶路撒冷老城。</h3><h3></h3> <h3>进入大卫塔下的耶路撒冷亚美尼亚区居民区。</h3><h3></h3> <h3>亚美尼亚区居民区</h3><h3></h3> <h3>亚美尼亚区居民区</h3><h3></h3> <h3>享用以色列餐饮</h3><h3></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苦路十四站</b></p> <p class="ql-block">在耶路撒冷老城,重走耶稣受难的苦路14站。</p> <h3>苦路最早出现于12世纪,当时出现一种朝圣风潮,欧洲各国信徒络绎不绝地来到耶路撒冷,寻找耶稣受难的地点,其内容来自口述传说与圣经福音书:耶稣背着将要被钉在其上的沉重的十字架走过的路,被后人称为苦路,中途有14 次停顿,人们把这14次停顿称为苦路14站。</h3><h3></h3> <h3>耶稣被犹大出卖给罗马官方后,犹太人并不承认耶稣将是他们的王。应犹太祭司长和长老的要求,罗马巡抚将耶稣判了死刑,准备钉在十字架上。</h3><h3></h3> <h3>耶稣背十字架准备出发地即苦路第一站。</h3><h3></h3> <h3>苦路第三站是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h3><h3></h3><h3><br></h3> <h3>沉重的十字架把耶稣压倒。</h3><h3></h3> <h3>苦路的历程进入到繁华的老城区。</h3><h3></h3> <h3>到处可见警惕的武装士兵。</h3><h3></h3> <h3>苦路第五站,是朋友西门帮助耶稣背十字架的地方,如今是圣方济各会的一个祈祷室。</h3><h3></h3> <h3>苦路第七站进入到市场区,是耶稣对耶路撒冷妇女讲话的地方。</h3><h3></h3> <h3>小商品市场</h3><h3></h3> <h3>圣地的猫显得格外灵性</h3> <h3>苦路第九站是耶稣第三次跌倒的地方,位于圣墓教堂东北的院墙外。耶稣背上的十字架重达百余斤,在这里第三次跌倒时,竟无一人上前搀扶,得到的却是一顿鞭打。</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圣墓教堂</b></p> <p class="ql-block">从第十到第十四站都在圣墓教堂内。</p> <h3>圣墓教堂(Holy Sepulcher)是耶稣复活前被安葬的地方,因此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也是教徒们心中的第二个梵蒂冈。圣墓教堂前面的小院子,属于东正教派。</h3><h3></h3> <h3>进入圣墓教堂内后,就属于罗马天主教了。</h3><h3></h3> <h3>圣墓教堂分为上下两层。</h3><h3></h3> <h3>圣墓教堂的下层。</h3><h3></h3> <h3>苦路第十一站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地方。</h3><h3></h3> <h3>苦路第十二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在这个地方,耶稣仰天长啸:“我的父亲,我把灵魂还给你,都结束了。”</h3><h3></h3> <h3>苦路第十三站。耶稣从十字架上取下后,被放到这块石板上,称为“血石”,是耶稣身体被洁净包裹的地方。</h3><h3></h3> <h3>从这里前往耶稣墓地。</h3><h3></h3> <h3>苦路十四站是耶稣墓,人们排着长队进去瞻仰。</h3><h3></h3> <h3>这里也是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的地方,复活节由此得名。据说,耶稣复活正是抹大拉的马利亚亲眼所见。</h3><h3></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屠杀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另一处不得不看的地方是大屠杀纪念馆。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德军集中营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屠杀纪念馆令人观之心悸动容,可惜内部禁止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屠杀纪念馆外部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屠杀纪念馆外部雕塑,似乎时刻都在警醒后世,不可忘却法西斯的罪恶和犹太民族的悲惨。</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每棵树下,都立有写着亲人名字的纪念碑。这一棵树下的碑文上面书写着:辛德勒——正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位默默无闻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万分感慨之中,迎来耶路撒冷火红的落日。</p> <p class="ql-block">请继续观赏</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gcz1jl"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以色列环游,踏着西方先知的足迹</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