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一次走向山西,这是我期待已久的寻访,五台县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因其是国内仅存的三座唐代砖木大殿里等级规格最高的一座,所以备受文物爱好者推崇。我们一路驶来,中午即到达五台县,没耽误午饭,饱餐后,直奔南禅寺。</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比梁林夫妇发现的第一座唐木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75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主殿大佛殿是南禅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寺内还保存有精美的唐代雕塑,被誉为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大佛殿共用了12根檐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隔挡的作用;殿内也没有天花板,因此可以看到佛光寺中看不到的大叉手,隋唐木结构的一大特点就是只用叉手;宋代开始用的是叉手和侏儒柱;而明清一般只用侏儒柱。</p> <p class="ql-block"> 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17尊唐塑佛像面目丰润、神态自然、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可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媲美,尤其是华严三圣、胁侍菩萨和力士,堪称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另外,殿内的砖雕艺术也令人拍案叫绝,寺内须弥座下、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p> <p class="ql-block"> 离南禅寺50公里外,是另一座古刹——佛光寺。当你走近它,一座影壁墙首先映入眼帘,绕过影壁,高台之上为山门,五开间硬山顶,明间开拱门,次间开半圆窗,梢间开圆窗。明间上悬匾额“大佛光寺”,光绪三十四年(1908)“住持比丘僧澄泽立”。山门兼作天王殿,在梁思成的考察记录中称“原有山门毁于光绪年间”,则此山门应为光绪末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上台阶进入山门,山门殿中无塑像,仅作为访客登记处。但拱门两边内壁各有一彩绘壁画,虽已剥蚀,仍可见两位护法均持金钢杵,飘带飞扬,应为光绪年间重建山门时所绘。山门殿又称韦陀殿,但并无韦陀塑像,那么塑像去哪了呢?如果留心的话,东大殿佛坛右侧普贤菩萨像前有一尊韦陀坐像。</p> <p class="ql-block"> 走过山门可以看到伽蓝殿,明崇祯年间始建,康熙年间重修。悬山顶小殿,体量不大。檐下满绘清代彩画,柱头绘龙头,两须下垂,鼻环悬铃。额枋绘旋子彩画,明间方心为二龙戏珠,次间则用双凤戏牡丹。斗拱上也有彩画痕迹,拱眼壁绘有龙凤,彩画规整精细。</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中环墙砌台座,一堂彩塑共十九尊,保存完整。梁上可见康熙壬辰年(1712)重修此殿以及光绪年间金装佛像的记录。十八尊伽蓝,此殿除十八伽蓝外,北面墙正中一尊为老人像,并不在十八伽蓝之列,给孤独长者像,因其向佛陀捐赠给孤独园作为说法道场也被列入伽蓝圣众之列。</p> <p class="ql-block"> 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上书幢之建立年代及姓名有下列题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立毕都料高怀让明修幢尼宿因、尼法因”。</p> <p class="ql-block"> 经幢路旁,会看到金代的文殊殿。文殊殿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而且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展示了金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悬有四块匾额,前三后一,形制大致相同。南面明间,补间斜栱下悬一匾,蓝底金字“清风远播”。</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文殊殿内还有金代塑像保存完好,左右墙壁上还有明朝的罗汉壁画,展示了文殊殿在艺术和历史上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爬上一段窄陡的台阶,抬头仰望古松护佑的东大殿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唐代“四绝”遗存,唐代木构、唐代壁画、唐代塑像以及唐代墨书题,“四绝”集与一殿之中,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宝”、“亚洲佛光”、“唐代四绝”,在这些眩目的名头之下,任何一人到访佛光寺,必然将目光集中于千年古建东大殿上。</p><p class="ql-block">东大殿是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根据《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经历845年的会昌法难后寺宇被毁。唐宣宗继位后恢复佛法,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在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捐资重建。金代在东大殿前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p> <p class="ql-block"> 斗拱雄壮硕大、形制古朴,尤其是外檐的七铺作斗拱,斗拱的最高等级是八铺作,七铺作一般用于较高等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佛光寺中最为醒目的一块匾额。七开间大殿明间唐代板门之上,一块形制古朴的斗匾高悬,六字楷体榜书“佛光真容禅寺”,右侧竖行可以辨认出为“大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日奉。会首福祥”,“大明两字”金漆犹在。左侧字迹叠压,字迹略大的是接右侧:“旨重修(三字金漆仍在)。御马监太监卢永寿、张然,远清、福祥立”。左侧另外字迹稍小的虽被叠压,但仍可勉强辨识,应为“正统三年(1438)□月八日,住山比丘本随德澄立。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永嘉黄养正书”。不同字迹,时间相差了176年。</p> <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有35尊佛像,佛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像,其余各像围绕其周围,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尽其职。</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还保存有不同朝代的22幅壁画,共计61.68平米,其中的唐代壁画是除敦煌莫高窟外,中国寺观中仅存的唐代壁画原作,且东大殿壁画的构图与笔法,与敦煌唐代壁画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拱眼壁壁画与佛坛上的塑像、殿外的经幢,形成了清晰的对应关系,说明整个佛殿在千年之前建造时即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外槽南尽间有一尊法师像,以前研究普遍认为可能是唐代建设东大殿的愿诚法师,但根据碳14测定与碑刻记载对应分析,该尊塑像应是随公像,明天顺二年(1458)所塑。</p> <p class="ql-block"> 大殿南侧的北朝六角形祖师塔也不容错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