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纵深2.62公里,当年陵寝主体筑有红墙2.25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陵墓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墓的格局仍保留恢宏气派。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耗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20万。孝陵开建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入葬孝陵,孝陵之名既取马皇后谥号“孝慈”,又有“以孝治天下”之意。</p><p class="ql-block">此次来到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是我们的首要目的地,另外,从妻子的言语之中还可听出她很想去灵谷寺,同时她也建议我去音乐台看看。但我是动了私心的,因为我虽来过南京但从未游玩过,又因在厦门大学读书时研究的是民国时期广东文学,一直有想来中山陵看看的愿望,所以便在中山陵花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在美龄宫前驻足良久,所以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游玩其他景点,只好急切地奔向明孝陵了。</p><p class="ql-block">美龄宫门前的景区指示牌指示,位于我们左手边的小路即通向明孝陵,走不多远路又分为两道,一道向左通往明孝陵博物馆,另一道向右通往明孝陵主景区。妻子想先去博物馆参观,我则进景区的心情更为急切,经简单商议和我的强势,决定先游览景区,回来时再参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后面的小路向北一转,一座破败的城门出现在眼前。青色的砖墙外层已风蚀脱落,城砖之间的缝隙里清晰可见粘合灰浆,楼顶为单檐庑殿式,顶部裸露的沙砾中生长着茂盛的杂草、灌木和低矮的雪松,城门的底部则为石造的须弥座,束腰部雕有花纹。整座城门青墙中透着隐隐红色,在墙头杂草、灌木和雪松的映衬下,显现出一幅饱经沧桑的历史风貌。城门有三道,两侧门道用铁栅门封锁,中门内设有检票通道,但通道已经废弃,无人检票。城门旁边有一块导览介绍,才知此门名为“大金门”,是明孝陵外廓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而城门顶原覆有金色琉璃瓦,如今已尽毁不存。城门外墙原是一层红漆,现在也已经全部脱落,难怪青砖墙上还透着隐隐红色。底部的须弥座在明初建筑中则是一种创新,此前从来没有使用过,城门原来两侧还与陵区外墙相连,现在外墙早已不存,但还依然可见城门与城墙相连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据说,明代时期这座大金门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地方,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陵区,普通人是决不能进入的,甚至连靠近都不准靠近,违反者要受到杖责一百的处罚。我想不只是杖责这么简单,擅闯陵区应该是要被杀头的,更甚之会牵连九族。一座高大红色的城门,面来埋葬的是以“狠”著称的开国皇帝,在那空旷的荒野上,怎能又不让人望而生畏。听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大金门原先设有景区5号售票口,游客可以凭票进入,2012年因四方城加顶修缮,由大金门通往主陵区的道路被阻断,售票口移到了现今的神道入口处。2017年,江苏省文物局对城门进行了整修,修缮后的大金门不再作为售票处,虽然检票口的栏杆还在,但不买票也可自由进出,曾经令人生畏的城门早已不复当年凛凛威风。</p> <p class="ql-block">说大金门是进入陵区外廓城的第一道门,其实明孝陵的第一道门不是大金门而是下马坊。明代文武百官前来孝陵谒陵,到下马坊就必须下马走路进入孝陵,实际上拜谒从下马坊也就正式开始。由于我们之前对明孝陵没有做任何攻略,不知孝陵的起点在下马坊,自然也就没有从下马坊走起,但是为了游陵的完整性,我们还是凭借历史的记述,从下马坊走起。</p> <p class="ql-block">从中山门大街西南门进入下马坊遗址公园,走不多远即可看见一座两柱单门冲天式石坊。石坊是明孝陵入口的标志性建筑,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字,指文武百官前往孝陵拜谒,至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区,以保证陵区的肃穆和对陵寝的尊崇,任何违反者都以大不孝论处。《清实录·天聪三年》对下马坊如是记载:“陵东西两旁,立下马坊,禁乘车马行走,过必下。”石坊体型伟岸,柱头饰以云板云罐,石柱底座均抱以砷石,雕刻精美,但坊柱曾经断裂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据说,下马坊原先横跨在宁杭公路上,汽车来往从坊下经过,民国时期,蒋介石常由此经过。1948年,首都警察厅东郊警察局发函给国父陵寝管理委员会,为避车辆碰触石坊,请求拆除。拆除过程中,石坊被推倒摔成两段,两根石柱四段被堆放在公路边上,直至1979年,国家文物局才拨款在原来位置北移20米按照原貌复原,但断裂的石柱和碎裂的门额已无法愈合。</p> <p class="ql-block">下马坊以东不远处还树有神烈山碑和禁约碑两块巨大的石碑。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立,碑额撰写“圣旨”二字,碑面阴文双沟浅刻“神烈山”三字。石碑四周还存有四角石柱础,原先应该建有碑亭。神烈山碑是嗜好改名字改制度的嘉靖皇帝把紫金山改为神烈山时而立。原因是明武宗朱厚照无子无兄弟,死后就将皇位传给堂弟朱厚熜,既嘉靖皇帝。为保明朝皇位正统制度,朝中大臣希望嘉靖皇帝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父”,而不是其亲生父亲。嘉靖自然不肯,他不但入朝登基时拒绝走偏门,而且此后20年通过对称号、礼制、庙制、建筑等的改革易名,提高自己父亲地位。改紫金山为神烈山,就是把自己的血统与朱元璋联系起来,表明自己本身就是明朝皇位正统。</p> <p class="ql-block">禁约碑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碑顶雕有二龙攫珠,碑面是南京神宫监奉皇帝敕谕而制定,禁止损坏明孝陵及谒陵条款。明朝末年,孝陵内遭雷击火烧,枯死的树木不计其数,加上明朝政治中心早已北移,孝陵年久失管,保护力度微弱,故崇祯皇帝立“禁约碑”,对孝陵的保护再申禁谕,可见明末孝陵当时已经破败不堪。</p> <p class="ql-block">虽然从下马坊走到大金门,已经寻不见当年的历史痕迹,但跟随史料仿佛还能走在谒陵的通道上。走过下马坊至大金门绵长的谒陵之路,我们又回到大金门。从大金门的门道穿过,不能顺直往前走,需要左转一小段后右转回直道再右转,即可到达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跟前。我趁着没人,赶忙跑到建筑物的正前方拍个全景,而妻子没有过来,她站在导览牌前观看景点的介绍,眼前的这座高大建筑便是孝陵内著名的神功圣德碑亭,又称四方城。</p> <p class="ql-block">四方城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孝陵地下宫城的象征性城堡,因建筑面积呈正方形,所以被俗称为四方城。碑亭楼顶已毁,仅存四壁,如今的楼顶是加盖上去的。先前由于缺少屋顶庇护,近一百年来墙体和石碑受到雨水浸蚀,所受损害加速。600年的沧桑和长久的日晒雨淋,墙面的粉刷层已经完全脱落,残破的砖面和粘合墙砖的白色糯米浆灰清晰可见,墙面上被枪炮打过的痕迹也历历在目。为保护碑亭墙体和亭内石碑,2012年经专家多方论证和参阅资料,加盖了城楼顶。如今的楼顶是重檐歇山式,上盖金色琉璃小瓦,檐上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朱红的彩绘,尽显明代建筑风格。楼顶的复建既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走进碑亭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乱世纷争的岁月。楼内正中是一块大到让人震惊的石碑,就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立的“神功圣德碑”。由于长久的风化浸蚀,碑体多处位置出现裂纹,碑面大面积出现黑化,碑文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整个碑体十分高大,站在碑下伸手才能够到驼碑龟趺的下颚,抬头往上看石碑高大雄浑,似乎连着了楼顶,楼顶也是蓝红相配的彩绘。昏黄的光线下,只有我和妻子站在这偌大的碑亭里,甚觉有几分鬼魅恐怖。碑亭内有甬道可通楼上,因为楼内阴气之重,我们没有登上城楼。</p> <p class="ql-block">站在碑下仰头朝上,仔细辨认碑上的字迹,大略可知碑文讲述了朱元璋的戎马一生和所立功德,其实就是朱棣为其父歌功颂德。朱棣登基后,处心积虑地修建大报恩寺、重建琉璃塔,树立功德碑,不断告示他对其父母的感恩和歌颂,无非是向世人昭示他就是朱元璋的亲点继位者,让世人永不提起就如九泉之下的父亲永远不知,自己耗尽心血让孙子继位,不料被自己儿子造了孙子的反。有时在想,作为造反逼死侄子的朱棣,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撰写自己父亲呢?可能就像这600年不倒的神功圣德碑,是朱棣至死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p><p class="ql-block">从四方城出来走过一段步道就是孝陵神道入口售票处。说是售票处其实不需要去售票窗口买票,从手机上订票后直接刷码即可进入。通过检票口眼前就是长长的石像路。两旁整齐排列的动物石像既像是夹道迎侍,又给人威严肃穆之感,若是牛鬼蛇神定是不敢进去,还好我们都是没有坏心念的。石像路神道前有一座桥,是孝陵的外御河桥,又称“红桥”,现称“御桥”。走进长长的石像路,两旁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共12对24只石兽,每种两对,两跪两立,对向而立。站立的石兽之间还立有一根半米高的石桩,跪着的则一律没有,不知是何寓意。石像是用整块巨石雕成,体型高大,线条流畅,外形圆润,风格粗狂,简约朴实,局部雕刻精细,生动传神,形态逼真。每座石像既体现了皇家陵园礼仪,又各有寓意:</p><p class="ql-block">狮子,兽中之王,灵活凶猛,陵前放置石狮雄姿昂扬,既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皇权强大,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獬豸,独角、狮身、青毛,又名任法兽,秉性忠直,明辨是非,陵前放置獬豸,取“刚正不阿”之意,用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之子。</p><p class="ql-block">骆驼,俗称沙漠之舟,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疆域辽阔、繁荣昌盛的含义,陵前放置骆驼为孝陵首创。</p><p class="ql-block">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顺,寓有“顺民”的意思,四脚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稳固。</p><p class="ql-block">麒麟,是中国古代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是传说中的“四灵”之首,身披甲胄、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祥瑞之物,只有帝陵才能放置。</p><p class="ql-block">马,是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古代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神道上的石马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神道石像路上有零星游客拍照,妻子似乎较为钟情于温良的石象,驻足象前也让我给他拍照留影。由于阳光炽热,从镜头里看出她有几分倦意。石像路两侧的辅道很宽,有游览车载着游客来回穿梭,车内传来导游若隐若现的解说。我听得最真切的当属介绍石象的跪姿,说中国古代石匠没有见过真的大象,只是在画中看过站象,于是在雕刻石象时,就把石象前脚弯曲的方向弄反了,又一说是石匠为报复朱元璋故意所为,还被戏称为在陵前跪错了600年。出于好奇心,我们虽然已经走过了石象,还是忍不住走回去看了一眼,石象的小腿确实是跪反了方向。但不管是不知也好故意也罢,今天的石像路上,高大古朴的石像,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品和人文历史,使孝陵显得更为圣洁、庄严、肃穆和厚重。</p><p class="ql-block">石像路走到尽头,神道折向正北,便进入了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石像路与翁仲路之间有一对高大的白石望柱,将神道分为两段。望柱又称华表,是用整块汉白玉雕成,下粗上细成锥形,像一对神鞭立在神道两侧,驱魔辟邪。望柱柱身呈六棱形,柱头浮雕云龙纹,柱身雕饰婀娜婉转的云气纹,自上而下连成一气,线条细腻活泼,雍容挺拔,华丽悦目。柱础是石制须弥座,中间饰玉形桂落,础下有青石底盘,素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从石望柱望去,翁仲路神道两侧松柏掩映,两旁是相对而立的文成武将各两对、共八尊,统称“翁仲”,翁仲路也由此而来。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帝王驾前文武百官的象征,为陵前警卫侍从。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正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金吾,威武雄壮。人像形体高大,厚重简朴,雕刻圆润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宏大与精细融为一体,寓巧于拙。</p> <p class="ql-block">神道走到头是一座石坊,石柱中门上方暗红色横额上嵌“棂星门”三个繁体金字。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此后历经毁损,只留遗址。现门是2007年中山园陵管理局复建,复建后的棂星门为六柱三门仿木结构石坊,柱头雕云墩雀替,侧面浮雕花草纹,砷石两侧浮雕云纹,形似华表。中门与侧门之间及侧门两侧外砌有朱红垣墙,上盖金色琉璃小瓦,檐下绘有精美彩画,柱底设前后抱鼓石,底座为巨石板须弥座,据说样式基本与600年前一样。棂星门立在神道的尽头,如同一道天门,明代的帝王将相走进棂星门,就仿佛走进了天门。而今在我看来,暗红的横额,带古味的繁体金字,却让人感到有几分阴气。走过天门就进入了孝陵的主陵区,从棂星门往里望去,阴森恐怖氛围越发浓重。</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陵区首先要经过一座石拱桥,名曰金水桥,是孝陵的内御河桥,又称五龙桥。顾名思义,原桥排列五座,象征着孔子提倡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与正北方200米处的五孔陵宫门一一对应。五座桥也各有用处:正中的名御路桥,专供皇帝行走;左右为王公桥,供宗室亲王和皇室成员走;最外边的品级桥,供文武大臣走。金水桥后毁于天平天国战火,清同治年间重修后为三座,恰巧陵宫们如今也只剩三孔。我们现在看到的桥是中间三座,为石构单曲拱桥,桥身起卷,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与北京故宫门前的金水桥形似,但要小得多,也没那么富丽华美,而显得简约古朴。据悉,护栏为1995年重新修复,桥基和两岸石堤则为明代原物,如今桥头鲜花簇拥,桥下清水流淌,桥上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因为拍照的人占去了桥上风景,我们没有逗留太久,径直穿桥走进陵宫。脚下是长长的墓道,前方是一座朱红色陵门,墓道正中为石板铺设的中轴线,两边是青砖步道。墓道两侧松柏掩映,古树参天,远远望去朱红色的大门正对金水桥,如北京故宫的午门雄伟壮观,庄严肃穆,这便是进入孝陵核心区陵宫区的大门——文武方门。</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共设五孔门道,中间三孔为拱顶,两侧提手旁各一扇掖门,作平顶,墙和门都为朱红色,楼顶是单檐歇山顶,上覆金色琉璃瓦,檐下绘旋子彩绘,每扇门上横竖各九排共八十一枚门钉,象征古代帝王专用的大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至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血战,文武方门就此被毁。清同治年间重修改为三门,中间门楣嵌有一块石额,竖排刻有“明孝陵”三字,周边为云龙纹雕刻。1998年,中山园陵管理局按照明代规制,将清代改建门洞复原,将三门改回五门,增加了两侧掖门,门楣上的石额改回“文武方门”。门外东侧红墙下立有一块保护明孝陵的石刻告示,刻有日、德、意、英、法和俄六国文字,落款为“宣统元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王、江宁知府杨”立,告诫来人不要破坏孝陵古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崇祯和宣统两位末代皇帝,分别在下马坊和文武方门立下保护孝陵的碑刻,也说明处于末世的社会治理不容乐观,尤其是文武方门红墙下的告示牌,更反映出清末国家受到西方侵略者的欺辱。</p> <p class="ql-block">是驱逐蒙元异族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的第一人。不管是满人的康、乾,还是反抗、推翻满人统治的洪、孙,都是扛着华夏文化的大旗争取正统,因此孝陵阴差阳错地受到了特殊隆崇,也有幸600年后依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绕过碑亭的后方,惊奇地发现龟趺的尾巴露在外面,嵌碑的红墙将龟趺一分为二。见此奇观,不禁让人去想其中含义,但碑旁并无文字介绍,后经翻阅史料才知,孝陵虽然在清代受到很高的礼遇,但因战火屡遭重创,尤其是咸丰年间太平军几乎让孝陵地表建筑毁坏殆尽,“治隆唐宋”碑也难幸免倒地破碎。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清政府拮据,只用了740两作小修,因此,“治隆唐宋”碑被扶起粘合,至今还能清晰看到中间补过的裂痕。原本碑亭内有碑无墙,可从碑两边绕过,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保护断裂的石碑,碑左右被用水泥固定,一直砌到屋顶成墙,所以现在只有从碑亭外绕过,才能看到龟趺的尾部。</p> <p class="ql-block">碑亭往前走过一段甬道,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红墙青瓦建筑,形似亭子,外层树红色木柱,内层砌有红墙,亭为三开间,中开一大门,内为朱红双扉三扇小门。我没有太关注这个红亭,反而是亭子旁边残破的汉白玉石栏杆和散水螭首吸引了我的目光,妻子也注意到了这包含历史沧桑的旧物。当时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像,这一定就是明代留下的原物,是我们此行明孝陵最想看到的东西,而妻子则和我有同感。翻阅历史资料,果不其然,此处红亭名为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和最主要的祭堂,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原殿建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殿内供奉的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嫔妃的牌位,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存的享殿遗址石柱、栏杆、螭首均破损不堪,几无完好,但从遗存的石柱螭首依然能看见浮雕的云龙凤纹,工艺精美。据导览介绍,享殿现存56根柱础,建在三层巨大的须弥座石基上,如今的柱础和石基还清晰可见,可以想象当年的孝陵殿由56根巨大的金丝楠木红柱支撑,重檐庑殿式的殿顶,上覆金色的琉璃瓦,檐下是华美绚丽的彩绘,是何等雄伟壮观。其殿共设九开间,进深五间,暗喻九五之尊,在孝陵的地位应该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重修,仅有三间。走入享殿,首先要走上明代遗留下来的三层石阶,每层中间各放置一块丹陛石,保存比碑殿前的要好很多,尚可清晰看见三块丹陛石自上而下分别浮雕“二龙戏珠”“日照山河”“天马行空”。如今殿内早已没有神主牌位,正中挂的是朱元璋的画像,两侧挂有“戡乱安民,得正统还符汉祖;立纲陈纪,遗模远更胜唐宋”,横批“开基定制”的对联,可谓是对朱元璋一生功绩的写照。画下设有供桌,两旁则陈列明孝陵史料。走到殿后仍有三层石阶而下,中间置与殿前同样的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过了享殿正对一座三门对开的红门楼,名曰“内红门”。门楼顶覆金色琉璃瓦,檐下同样绘精美彩绘,朱红的门墙,三道门内各有双扉红门,流光溢彩,庄重富丽。内红门又俗称阴阳门,是通往洪武大帝灵魂之所。站在门前实感阴暗鬼魅,进入就是太祖阴间的后寝宫殿,门外是阴阳相会的享殿,内红门将阴阳两隔,也将陵宫分为前后两部。此时我们终于可以看清孝陵陵宫的布局为“前朝后宫”,与北京故宫的布局几乎相同。孝陵为朱元璋在世时建造,可见陵墓的修建也体现了他死后想继续执掌天下的野心。</p> <p class="ql-block">出内红门我们步入又一段墓道,墓道尽头是一座五孔大石桥,桥面很宽,中铺石板为中轴线,两侧为青石步道,与整个墓道和谐统一,如果不是看到两侧的石柱桥栏,还不以为是桥。站在内红门内向前望去,拱起的桥面挡住桥另一头的城楼,倒觉得大石桥像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悬索桥。据悉,此桥是朱元璋灵柩所经之桥,故又称“升仙桥”,寓意过此桥后升入仙界,而不是死后入阴曹地府,这不是朱元璋一人而是古今往来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共同的愿望。桥另一端的城楼在桥面的遮挡下,只见上楼不见下城,仿若太虚幻境。我们沿桥边上桥,仔细观赏石柱栏杆上云龙雕纹,以及这纹路里透着的历史沧桑。走上桥后,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殿宇尽收眼底,像一座城池镇守着洪武太祖的陵寝,我想明代时期城楼上定是有大量的将士巡视把守。</p> <p class="ql-block">走近这座殿宇,抬头往城上看去,城楼高大雄伟,极富皇权威严,楼顶上嵌一块竖额,上书“孝陵”二字,旁边的导览牌上写“明楼”,明楼下面的城墙名为“方城”,合称“方城明楼”。下面的方城是明代原物,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雨磨损,以及近一百多年的雨水浸蚀,如今方城被水渗透的痕迹清晰可见,城墙缝隙已经长出生命顽强的小草,仿佛在诉说着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上方明楼为2008年重修,原城楼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重修后的明楼为重檐歇山顶,屋檐绘明代特色彩绘,朱红色的楼墙,与此前见到的孝陵建筑形制一致。从方城正前方的门洞进入,是一道深暗得甬道。甬道为卷顶隧道,拾阶缓坡而上,仿佛通向洪武大帝向往的“仙界”。由于甬道内游人寥寥,光线昏暗,两壁水迹和慢步而上的回响,我倒觉得走到尽头不是“仙界”而是“冥界”。还好走出甬道不和我想象的一样,一道横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墙上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字体为简体正楷,显然是后人刻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横墙后面高大的圆形山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名曰“宝成”,山顶名“宝顶”。我们行至此也就没有再往前走,原因和游中山陵一样,不愿去打扰死者的安息,也不愿走到逝者人生的终点。关于朱元璋的陵寝还有一段传说,说朱元璋生前以“狠”著称,杀人无数,死后怕被撅坟报复,下葬当天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以掩人耳目,至今坊间还流传“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的民谣。有人说,朱元璋可能并非葬在明孝陵,我想这自然不可信。朱元璋生前亲点的风水吉地,费尽心血设计建造的陵寝,死后怎能不去居住。十三门出殡应并不是为了掩人耳目,而是另有其因。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死后,所有未生子的嫔妃都要陪葬,共计四十六名,此外从死的宫女还有数十人。殉死者众,送葬者更多,不可能所有棺木集中一门发丧,只好十三门同时出殡。出殡时士兵护卫左右,老百姓只能看到送葬队伍,看不到棺材,于是便有了十三门抬棺的民谣传说,其实其中只有一口棺材装着洪武大帝。</p><p class="ql-block">出甬道往两侧走,均有石阶可登明楼。明楼南面为三道拱门,其余三面各一道拱门,门内扇门均为81钉朱红大门。楼内四周摆放着明祖陵、皇陵、孝陵和十三陵的介绍,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因为这座皇陵在建国初期被郭沫若、吴晗等一干奸人打开,现在能看到底下寝宫。殿宇中央是明孝陵的建筑模型,楼顶则有四周大红木柱支撑,绘有富丽高贵的和玺彩绘。</p> <p class="ql-block">从明楼里出来,站在城墙上俯瞰整座明孝陵,古树参天,松柏茂密,整个陵区仿佛置于原始森林之中,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其陵区建筑与布局极为讲究严谨。此前我们走过的三座桥下流淌的御河,将陵区划分为引导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宫区,又通过河上的御桥将四个区域连成整体,不但未因河流破坏陵区空间的完整性,而且将陵区装点的浑然天成、富有生机、匠心独运。进入陵区的神道则区别于唐宋皇陵的直线,而是形成一个“勺头”形,既没有破坏梅花山的风水景致,表示了对东吴大帝孙权的尊重,又巧妙地将孙权墓置于孝陵门口,让孙权给孝陵当永远的守陵人。直线布局的主陵区又成了“勺柄”,让整座孝陵从四方城到宝城呈“北斗七星”状,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石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城、享殿和宝城,而宝城正是这勺柄末端最亮的一颗星,执掌着这把勺子。据说朱元璋生前十分崇仰天象,把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状很可能是其有意而为。如果站的够高,在宝城上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明故宫遗址。历朝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的陵墓选在远离皇宫的地方,唯独孝陵距皇宫仅1.3公里,如此近的距离绝对是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的。也许是朱元璋对自己生前打下的江山放心不下,对自己亲点的资历尚浅的皇太孙的百般忧虑,死后还想借乘“北斗”坐在皇宫的后山上,监视子孙后代,关照大明江山。不料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就起谋反篡位之心,翌年起兵,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血腥战争,最终朱元璋自己的儿子造了孙子的反,孙子朱允炆逃亡海外生死未卜。燕王朱棣称帝,年号永乐,十九年后迁都北京,把朱元璋一个孤零零留在南京紫金山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