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记事(二)

裸三(白三虎)

<p class="ql-block">  说的还是有关洮河上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中页那场声势浩大的引洮工程,说具体点,就是甘肃人民在当时省委、省政府部署下,主动发起的一项“引洮河上山”的水利建设工程。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所以,这也是甘肃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咬着牙关所做的一次艰难尝试。</p><p class="ql-block"> 参与这次水利工程的包括定西、天水、平凉三个专区,十多个县,投入民工10余万人,从开工到全线停工,历时三年。这三年中,经历了从开始时的热火朝天、到中途的困难重重,再到最后被迫停工这样三个阶段。在参与建设的十多个县级工区中,通渭工区投入的人员数量最多,是洮河工地上最大的一个工区。这一篇,专门介绍发生在通渭工区书记白尚文身上的几段历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b>   【一】主动接受地委的批评</b></p><p class="ql-block"> 说起1958年的引洮工程,最绕不开的就是白尚文这个人。引洮工程正式启动之后,作为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白尚文,被任命为通渭工区的书记、主任,当年的5月份,他带领2.3万通渭民工奔赴洮河工地,投入了这场憧憬着改变家乡命运的水利建设。</p><p class="ql-block"> 工程刚开始的时候,从上到下,干劲十足,大多数人心里,都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渴望早日把洮河水引到自己的家乡。可是,作为通渭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地方官,白尚文的心里隐约有些不安。他清楚,眼看就要进入夏收开镰之季,一下子抽调这么多民工前往洮河工地,难免会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夏收。同时他也心知肚明,引洮工程是省委的重点督办项目,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能配合响应,不能有丝毫懈怠。</p><p class="ql-block"> 据当时通渭的县委书记席道隆回忆,引洮工程开工不久,省上在临夏召开了一次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乘着会议间歇,他向水利厅厅长张建纲(兼任引洮工程局局长)反映了通渭劳动力紧张的情况,并探询能否从洮河调回一些人,张表示“可以少抽调一些”。随后,席道隆就此事与身在洮河的白尚文进行了沟通。白尚文心里一直牵挂着通渭的夏收,听说张厅长点了头,就直接从洮河工地撤回了7000民工,支援通渭的农业生产。事后不久,定西地委和专署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对通渭县和白尚文撤回民工的做法进行了严厉批评,还向各县发了通报,明确指示:“不经地委同意,各县一律不许从洮河往回调人”。</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知道,从洮河工地撤回7000人这事,仅仅依据省里张厅长的一个口头答复,再没向地委和专署打招呼,从组织程序来说,明显欠妥,所以,他主动承担责任,接受了地委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样一来,通渭县夏收的劳动力总算有了着落。</p> <p class="ql-block"><b> 【二】老母殒命渭河源</b></p><p class="ql-block"> 作为工区书记和主任的白尚文,每天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如生产进度、工程质量、人员的安全、健康、还有这一两万人的吃喝、加上各种没完没了的会议……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p><p class="ql-block"> 为了响应当时“苦干一冬,大战一春”的号诏,1959年的春节,白尚文是在洮河工地和民工们一起度过的。这一年正月十五的晚饭时分,白尚文一行人又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突然看见两个从老家来的学生娃娃——白炳章和白映章,于是走上前问他们:“你两个碎怂(注①:方言,当地长者对小孩一种略代责备的昵称),不好好念书,跑在这里做啥呢?”</p><p class="ql-block"> 白炳章按着村里的辈分,略显局促地叫了声“二爸”,然后说:“家里没吃的了,村里的人都饿坏了……”</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一听,似乎有些怀疑,以为两个娃娃没说实话,于是拉着脸说:“不许编虚说谎,我咋没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两个娃娃见白尚文不相信,一脸的茫然,只好默不做声。</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也顾不上多说啥,只是叮咛他们俩:“到了这里要听话,不要随便乱跑,有些地方担惊(危险)的很”。说完就忙他的事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事过去刚好半个月,白尚文正在忙手头的工作,突然有人风风火火跑来向他说:“白书记,你妈妈她在会川……”</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一惊:“你说啥?我妈咋在会川?”</p><p class="ql-block"> 来人看到白尚文惊讶的神情,又吞吞吐吐地说:“你们村里来的人说,昨天,老人寻到会川,说是来找你的,没想到……晚上人就殁了。”</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一听,犹如五雷轰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即,像疯了一样,不顾一切往会川赶去。</p><p class="ql-block"> 白尚文赶到会川,眼前的景象顿时让他泪如泉涌。只见母亲衫褴褛、骨瘦如柴,满头的白发乱作一团,孤零零躺在那里,早已失去了生命。遗体旁边,除了一条拄过的棍子,还有个仅装着破碗的篮子,一看就知,是一路乞讨而来……目睹眼前这一切,白尚文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他紧紧搂住母亲的遗体,泪如雨下,一声接一声哭喊着“妈妈……” </p><p class="ql-block"> 堂堂七尺男儿,身为副县长,掌管着上万人的口粮,自己的母亲却落得如此下场。白尚文五内俱焚,肝肠欲裂,愧疚与自责的哭声撼天动地,久久回荡在会川镇的上空……</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是1959年农历的二月初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三】通渭人饭量咋这么大</b></p><p class="ql-block"> 引洮工程刚开始的时候,工地民工的口粮待遇按每人每月35—40斤划拨,再加上一些普通的蔬菜,基本上都能吃饱。自从进入1959年以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状况下滑,多地出现粮食紧张,来投奔洮河工地的人越来越多,民工的伙食被分食掉不少。尤其是通渭工区,白尚文多次私下向食堂里打招呼,“只要是老家来的人,都要给饭吃。口粮不够,大家帮着匀一点,就这样带携着过。下次开会,我尽量想办法,向省上要些粮食,千万不要让家里来的人再被饿死……”</p><p class="ql-block"> 面对各地的投奔而来的乡亲,白尚文经常这样说:“大家既然来了,就不要吃闲饭;吃上饭能干成活了,就和大家一起上工,参加劳动。这样,我也就好说话”。</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不仅通渭人,就连定西、陇西、会宁、甘谷、武山临近各县的人,也都亲托亲、人托人闻风而来,民工的口粮越来越跟不上了。为解燃眉,白尚文只好不断向工程局申请追加口粮,从开始时每人每月的35—40斤增加到50—60斤,最后上升到每人每月70—80斤。工局粮站的负责人百思不解——通渭人的饭量咋这么大?带着这样的疑问,派人到基层进行了一番调查,这才发现,通渭工区的民工早已严重超员,怪不得白尚文一次又一次打报告,要求增加口粮。</p><p class="ql-block"> 引洮工程局机关上上下下,对白尚文的为人和做派一清二楚,再加上通渭工区是洮河工地最大的一个工区,承担的劳动量最大,工程进度始终名列前茅,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所以,对于白尚文申请追加口粮的报告,多次予以批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三年困难时期,在白尚文的默许和周旋下,通渭工区接纳了大量逃荒的饥民,救活了无数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公道自在人心,数十年来,在通渭以及陇右各县,长期流传着白尚文在洮河上救人的故事,但凡提起此事,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白县长是个好人,是个难得的清官”。</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重阳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