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千年哨卡遗址羊角尖

巴山异人

<p class="ql-block">羊角尖寨堡古屯兵哨卡遗址,位于宣恩县李家河镇郭家坡村六组寨堡山顶上。今年7月16日,我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成员一行,一起登上了海拔高为1242米的羊角尖寨堡。</p><p class="ql-block">早上9点从宣恩出发,经高罗镇过板栗园,约10点30分便到达司城。先是到司城后山山顶凌云寺遗址,将车停在山下的农户院中,沿着村民提前砍伐的荆棘山路,大家小心翼翼地往山上爬。约半小时后,便能看到山门前一条蜿蜒而上的石梯。石梯用青石块堆砌而成,长约40米,80余步,陡峭之处,仿佛能踩着后面人的头顶。沿着石梯往上爬,狭窄的石壁间,有用石柱立起的山门。横起的门额上,依稀可见阴刻撰写的“凌云寺”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上到山顶,遗址内遗留物丰富多彩,依稀可见残存的比较规则的四方块石砌成的石墙,石墙长5米,高1.3米,厚0.4米。碑刻2面,其中一面“同结善缘”功德碑,保存较好,高1.42米,宽0.88米,厚0.12米。遗址内还散布有磉礅和大量碎瓦。据记载,寺庙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人从事宗教活动场所,原庙宇有房屋三间,现已毁坏,但建筑基址尚明显。文物普查人员迅速开展拍摄、测量、定位、绘图工作,对文物外观、结构、环境、保护状况等基本信息,及时进行核实、采集、录入,开展精细化复查。</p> <p class="ql-block">完成一系列文物登记、拍照后,便整理设备原路返回,时间已到下午13点。大家到板栗园集镇简单地吃过午餐,一行人急急忙忙又开车,奔赴下一个文物点羊角尖古屯兵哨卡遗址。约20分钟后,就到达位于郭家坡的羊角尖古屯兵哨卡遗址山下。将车辆停放在路边,一行人下车准备步行上山。</p><p class="ql-block">山下住着一户农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们,古屯兵哨卡遗址就在他家的后山顶上。后山坡上的土地是他家的,随意种了一些玉米、黄豆、红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大多数土地都已荒芜,山顶也有很多年没人上去过。抬头向山上望去,山高约200米,树木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山顶。</p><p class="ql-block">沿着农户上山种地走出的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一行人慢慢向上爬,大约20分钟后进入山林。外面烈日当空,在树木的遮挡下,林内却有一丝凉风袭来,倍感舒服。山林内杂草丛生,荆棘密布。但比较庆幸的是,提前请村民砍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即指明了上山的路径,也减少了阻挡上山的障碍。越是往上,路越来越陡,恍惚亦不是路,只是沿着砍除荆棘的通道往上爬,或许原来还是有路的,只是随着岁月地流逝,村民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又或许是岁月地流逝,路被自然地淹没在长达1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布满荆棘的山路继续往上爬,不多久,抬眼望去,一堵石墙耸立在山巅,蔚为壮观,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大家不自然地加快脚步,便来到石墙下。石墙大多以规则的长约100厘米、厚约30厘米的长条石块堆砌而成。整片石墙长约58米,最高处高达3.8米,厚达1.8米。南墙保留有完好的石门,石门用长条石堆砌,高1.8米,宽2.2米,顶板条石长2.8米,宽1.5米,中间嵌有门豆,通过石门有一个阶梯,长4.7米。顺着阶梯进入石墙,里面依然是灌木丛生,荆棘密布。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了我们探求历史遗迹的渴望。</p><p class="ql-block">扒开荆棘,我们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往内探寻,场地内并不平整,能看见有残存的大量石块、碎瓦片和圆形磉墩。众多灌木从石缝中生长出来,遍布在寨墙内各个区域,让人通行十分困难。探寻整个寨区,东墙长72米,南长58米,西长79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北面稍低,且悬崖峭壁,下面约200米处的平地是兵营,曾经驻扎过官兵。</p><p class="ql-block">站在寨堡,放眼望去,四周是层峦叠嶂的山脉,一览尽收眼底。山下北面是高罗镇管辖的清水塘,东面是司城,即曾经的木册土司城,西面是上洞坪和下洞坪,南面远处就是忠堡大捷纪念碑。回想过往历史,此地曾经烽火岁月过,可谓“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距寨堡不足10公里的忠堡和板栗园两地,近代就发生过两场载入史册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国民党紧急调集11万兵力围堵红军。为掩护主力撤退,贺龙、任弼时、萧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留守湘鄂交界处,准备阻击国民党军队。1935年6月,萧克将军指挥的红六军团包围了宣恩县城,武汉行辕电示张振汉率部从驻地来凤北上驰援。贺龙、任弼时所部红二军团同红六军团的主力急行军,从数十公里外赶赴忠堡,以小部佯攻宣恩,以主力隐蔽设伏打援。6月12日,国民党第41师以两个旅作为先头,经忠堡向宣恩进发。张振汉率师部和一个直属旅,即少将军衔黄伯韬任旅长的第123旅,随后跟进。次日凌晨,国民党先头部队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红军突然开火,将敌行军纵队分割成几段,然后各个击破,予以全歼。张振汉率师部一到忠堡,四周山上都已被红军占领,师部被压缩在构皮岭的山凹中。占据有利地形的红军发起炮击,炮兵炸毁了敌军指挥部,张振汉负伤,指挥机关陷入瘫痪。贺龙传令发起最后攻击。下午3时,所围之敌全部被歼,张振汉在构皮岭被生俘,参谋长中弹身亡,后随的黄伯韬见势不妙,便率残部仓皇逃逸。</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1日,在红军截获破译的电报中,贺龙得知敌第85师将从江西经四川到龙山“围剿”红军。经过缜密分析,贺龙、任弼时决定利用敌85师新到鄂西情况不熟的有利条件,以伏击战法歼其于途中。8月2日,红军撤离龙山,向沙道沟方向前进。8月3日清晨,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沙道沟山间捷径直奔伏击点,从李家河插入板栗园地区,将一条狭长谷地“利福田”作为伏击点。</p> <p class="ql-block">当天12时左右,敌人完全进入红军埋伏地带,贺龙立即下达出击命令,红二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向敌人发起攻击。在围歼敌85师两个主力团时,因敌军火力太猛,红军多次发起冲锋未能攻下。黄昏前夕,贺龙亲临阵地指挥,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将装备精良的敌军警卫营全部消灭。整个战斗至午夜11时许全部结束,红军全歼敌85师师部2个团1个营,击毙敌师长谢彬,3000余人被红军歼灭,俘敌1000余人,缴获枪支近1000支、迫击炮6门、弹药600余箱、银元6万多块。</p><p class="ql-block">此战迫使鄂敌纷纷后撤,湘敌也收缩兵力转入防御,敌军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围剿”即告失败。忠堡、板栗园两次大捷,均成为湘鄂川黔时期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和“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站在寨堡山顶,仿佛山下千兵涌动,路人络绎不绝。在长达千年的动荡岁月,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这里能瞭望到四面八方的敌情,宣恩、来凤、咸丰和黔江过往的行人尽在眼底,都躲不过观察哨兵的视野。追溯到1000多年前,施州各地曾经是“楚蜀咽喉之会,荆彝联络之区,南土要害地也”“外蔽夔峡,内绕溪山,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也生动地描述了恩施及各个地方地理位置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旧时,恩施属荒蛮之地,设县置州多属“栅城”式军事“据点”,唐宋时期,曾设置关隘砦堡,“化外蛮夷”,防控封锁。</p><p class="ql-block">据《宋史》记载:咸平6年(1003年)4月,丁谓等言,高州义军务头角田承进等擒生蛮660余人,夺所略汉口400余人。初,益州军乱,议者恐缘江下峡,乃集施、黔、高、溪蛮豪子弟捍御,群蛮因熟汉路,寇略而归。谓等至,即召与盟,令还汉口。既而有生蛮违约,谓遣承进率众及发州兵擒获之,焚其室庐,皆震慑伏罪。谓乃置尖木砦施州界,以控扼之,自是寇钞始息,边溪峒田民得耕种。丁谓(966年至1037年),字谓之,时任夔州路转运使,通过军事行动对违约部落进行控制,设立了尖木寨驻扎兵士来维护稳定,使得当地百姓能够安心耕种。</p><p class="ql-block">北宋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记载:施州清江郡,古巴郡之境。唐置施州,地杂夷落,土俗轻悍。今管羁縻五州,时通朝贡。置十二寨守之,管义军土丁寨将1200馀人。尖木砦,东北至州200里,七日程。寨城咸平中置,初高州蛮人钞略汉界,乃置寨守之,溪峒帖息。据此记载分析,羊角尖砦堡应该就是宋朝丁谓平叛建立的尖木砦,建砦时为100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守砦军士约100人,就驻扎在山下。</p><p class="ql-block">寨(或“砦”)和堡是唐宋时期防御性军事聚落,宋初虽沿袭了唐朝治理少数民族的“树其酋长,使自镇抚”的羁縻统治理念,但实际上却放弃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积极经营,而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接壤或少数民族出入的要害地区,设置关、镇、寨、堡,以为防御、控扼周边少数民族。军事上,羁縻州可保留有本部兵马,即所谓的义军、土军、土丁等。朝廷赐民族首领以军事首领头衔。其兵马主要是“慎守封疆”。土丁、土兵是一种寓兵于农的组织,平时为农,战时出征。朝廷从土家族中选出一定土兵,量给土地,平时耕种,不纳赋税,就地参加军事训练,轮番在边砦守戍,必要时调用以征伐不服统治的少数民族首领。</p> <p class="ql-block">据《宋史》记载:天禧(宋真宗年号1017年至1021年)中,时富、顺州蛮田彦晏寇施州,焚暗利砦。方领兵直抵富、顺,荡其巢穴,穷追彦晏至七女栅,降之。还立“天圣石柱”以分界。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在《施州碑目》记载:招抚蛮人盟誓碑,九域志在边上,近西高州界首,知保顺州田承恩誓状,天圣五年(1027年),刻石在尖木寨。《施南府旧志》也记载:“天圣石柱”距府城270里,今宣恩、来凤交界处即其地也,至明时石断。其应该就在羊角尖寨堡附近,只是年代久远,史料没有详细记录,已经无法查找到碑的去向。七女栅,就是后来的木册土司(现司城)所在地,现还存留土司墓和其它土司遗迹。因当时对七女栅名有一定歧视,首任土司王覃启送改名,将“栅”拆分为“木”“册”二字,便以此名为土司,一直沿用至改土归流,新中国成立后才取消木册里。</p><p class="ql-block">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曾经的烽火岁月,唯有寨堡的断垣残壁历经战火的洗礼后,还能依稀见证当地少数民族受到盗匪盛行、土司争斗、横征暴敛、饱受凌压的苦乱历史。如今,寨堡周边已经是绿树成荫,山下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精致别墅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一条条宛如长龙的公路,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向远方延伸递进,却湮没了久经岁月沧桑的石板古道,仍沉淀着这里人们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冀。 〔此文与徐景旺合著,2024年10月11日写于湖北宣恩贡水河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