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故土在滇西大理三角里村,那是一个世居白族小山村,距离云南省会城市春城昆明近八百里地。在我记事时,村里偶尔有本事的人去昆明,那时白族话习惯性地叫“下昆明”,这个说法儿时的我一直不得其解。其实,不仅我不得其解,祖祖辈辈大多没有离开过村庄,甚至距离村子32公里的家乡祥云县城都没去过的乡里乡亲又有几人能说得清楚?直到我长大后,慢慢地离故乡越来越远,并最终扎根昆明生活工作成了“昆明人”,我才渐渐地似乎明白了“下昆明”的意涵。2024国庆,母子在春城再相逢,我想到了写写那些年母亲“下昆明”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儿子呱呱坠地,母亲便从遥远的滇西大理三角里村赶来春城昆明,帮助我照顾孩子。自此,母亲成了春城的常客,频繁往返于故乡与春城之间,直到2019年9月,儿子赴省外求学,母亲才返回阔别已久的故土。她常说:“这叫功成圆满,也是叶落归根。”那一年,母亲已是78岁高龄。</p> <p class="ql-block">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故乡人习惯将前往昆明称为“下昆明”,我一直对此感到困惑:为何不是“上昆明”或“去昆明”呢?我好奇地询问曾随父亲去过昆明的母亲:“为什么去昆明要叫‘下昆明’?”母亲虽未受过教育,却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从我们老家去昆明的路大多是下坡,我们住得高,昆明地处低,自然是‘下昆明’了。”尽管母亲的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我总有些不信。</p><p class="ql-block">那时,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故乡人,很少有人离开过村庄,更不用说去往距离家乡近800里的省会城市昆明。能够“下昆明”的人寥寥无几,他们通常是有能力的人,因此,“下昆明”总会引起山村里的关注和轰动。尤其是从昆明归来的人,带回一些不知名的糖果分给孩子们,更是会被念叨许久。大家会围在他们身边,打听昆明的模样,羡慕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是,我小时候极为调皮捣蛋,母亲常常训斥我:“你这样不听话,长大一定没出息,翻不过烟坡头。”烟坡头是一座横亘在家乡与县城之间的高山,翻过这座山就意味着走出故乡,进入一马平川的祥云坝子。因此,翻过烟坡头成了故乡人有出息的象征。年少的我随即反驳道:“你放心,我不仅要走出祥云,还要到昆明工作,然后接你来帮我带孩子。”母亲则回怼道:“做梦吧,你要是能到昆明工作,我手掌心里给你煎鱼吃。”母亲的话虽尖酸,却激励了我。</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春城昆明的向往,以及母亲的激励,我渐渐长大。1996年7月,我终于圆梦,离开故乡去外省上大学,并成为故乡里为数不多的“下昆明”之人。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昆明工作,成为村里第一个真正的“昆明人”。</p><p class="ql-block">每次乘车往返于春城与故乡的路上,我似乎明白了为何叫“下昆明”。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去一次昆明是多么稀罕的经历,甚至是一种奢侈。我想,正是因为故乡极少有人能到昆明,而且到昆明在人们心中是何等神圣和自豪,因此,“下昆明”应运而生。或许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我觉得这便是最好的解释。</p><p class="ql-block">在昆明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我与她聊起童年时激励我的话语,母亲笑着说道:“当时不这样刺激你,你怎么可能会努力,又怎么可能到昆明工作。”母亲的话不无道理,唤醒一个人有时需要经历事件,有时需要苦难,有时需要冷眼旁观。我一直感激那些童年受过的“冷眼冷语”及各种对自己的看不起。</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春城昆明生活的18年里,每年至少回故乡两次。在这一次次的往返中,故乡与昆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修建了杭瑞高速(楚大高速),还开通了新的昆楚大高速和高铁动车。从家乡到昆明的时间从两天缩短至两个半小时,这是多么神奇和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扎根昆明,走向更远的城市,曾几何时,没人再叫“下昆明”了,甚至年轻一代都不知道这个提法了。母亲始终没有改口“下昆明”,在春城生活的这18年里,她对每一次往返故乡与春城如此在乎,甚至有些执着与敬畏。每次回故乡,她都会精心准备昆明的各种特色伴手礼赠予左邻右舍及好友们。同样,“下昆明”时,她又会带上家乡特产回赠春城的邻居朋友们。</p><p class="ql-block">母亲最幸福的一点是,在我之后,哥哥的两个儿子、姐姐的一个儿子也在昆明工作、买房安家,后代都成了昆明人。真是后人“下昆明”成了下饺子似的队伍不断壮大。</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日,母亲时隔四年多再次“下昆明”,回到曾经生活了18年的春城昆明。自2019年9月儿子上大学后,母亲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了春城回到故土生活。在春城一起生活的18年里,心直口快的母亲有时抱怨不能回故土,总觉得在异乡生活不自在、不快活。然而,真正回到故土后,母亲却时常念叨昆明及在昆明的好友,怀念昆明的生活时光。再回到昆明,“下昆明”似乎变得有些困难。</p><p class="ql-block">为何难?或许是缺少回去的理由、勇气、时机,亦或是没有回去的兴致和心情。母亲想回昆明看看,却又害怕回昆明,人性的矛盾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有些决绝和无所谓,但再回去时,却有诸多顾虑与障碍。太多放不下,有些纠结;太多牵挂,不敢轻易触碰;年事已高,再也无法想走就走;太多也许,一再犹豫,一再错过……</p> <p class="ql-block">83岁的母亲此次下决心“下昆明”,幸得小侄子乔迁之喜,被大哥“强行”带来昆明才得以成行。国庆长假期间,我离昆外出游玩,得知母亲“下昆明”,于是在10月4日下午提前回昆,母子团聚。在10月4日半天一夜、5日整天(一天一夜)、6日白天,我放下手头的一切,一直陪伴母亲。带着母亲去了她想去的地方,小区周边的菜街子、翠湖公园、小西门、朗悦湾、呈贡新城……我只想多陪伴母亲,珍惜每一次母子重逢相聚的时光,尤其在春城昆明重逢的时光。这种春城的重逢,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那曾经在春城一起生活的18年岁月,也倍加珍惜这半个多世纪的母子情,希望这样的重逢能一直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虽然母亲年事已高,但她一定还会有很多次机会“下昆明”,因为她在这里生活过,如今她的子孙后代已扎根这里,何况,“下昆明”在她的人生经历里是非常重要的拼图,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昆明”也一定是母亲人生经历的高光时刻,我想一定是的。</p><p class="ql-block">期待着母亲“下昆明”,母子再度在昆明重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