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上世纪七十年代,1974年我插队下乡到敦化县贤儒公社,干了一年农活后,我突然接到大队通知,村里学校需要民办教师,群众推荐了我,因此我被选送到村小学校当民办教师,教小学四年级。民办教师不挣工资,挣工分,年底由大队统筹平摊调款,各生产小队上缴,再发给教师。我记得我每天能挣0.7个工分,一个工是10分,如果工值是1块钱的话,我能挣7角钱。</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得知我当了教师十分高兴,耽心我掌握不了上下课时间,给我捎来了一块手表,这是一块苏联手表。</b></p><p class="ql-block"><b> 虽然是一个民办教师,但我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第一年除了上课,我还到学生家家访,给学生补课,我还带着学生参与学校的劳动。小学的课程是数学和语文课。小学语文课程很简单,我还能够胜任,在学校高中学习阶段,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所以语文课教学比较轻车熟路,可算数课教学就有些吃力,特别是小学五年级的分数课程,特别是分数应用题,有很大的难度。但我虚心学习,边学边教,打铁还需本身硬嘛。</b></p><p class="ql-block"><b> 在语文课教学中,我还额外教给同学们怎样进行朗诵。组织同学们团体朗颂,抒发同学们爱毛主席,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特别是1976年周总理、毛主席逝世,我领着同学们学习了《一月的哀思》、《周总理你在哪里》。“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通过朗诵这首长诗,使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朗颂的基本技法和表达方式,而且更加怀念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b></p> <p class="ql-block"><b> 城山子学校是一个“戴帽”学校,除小学班级外,还设有一个初中班。74年我们下乡时学校还设在村里的土房里,特别的简陋。后来建了一栋砖瓦房,虽然校舍条件提高了,但室内还非常简陋,1到5年级,还没有桌椅,只有用木桩和木板钉成的课桌椅,只有初中班才有课桌。教室内没有天棚,白天能看阳光,晚上能看到星星,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天棚,学校的教学设施很简陋。一到冬天就特别的冷。</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大队给城山子学校拨了几垧地给学校耕种,秋天靠卖粮食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为了使粮食作物高产,老师动员全校的学生积农家肥,学校操场南头,有各班级的位置,学校按班级进行积肥竞赛,老师给学生分摊任务,每天早晨上学时,必须要带一筐肥料来,无论是鸡粪、猪粪、牛粪都可以。老师每个同学都设立了台账,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所以每天早晨非常热闹,同学们肩扛头顶带来肥料,粪堆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是低年级的同学,越听话,积累的粪堆也最高。</b></p> <p class="ql-block"><b> 天道酬勤,皇天不负苦心人,那一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玉米获得了大丰收,收获的玉米堆满了操场,黄澄澄的玉米棒子让人看了非常高兴。成群的老鼠也闻讯而来。学校上交国家粮库的粮食达几万斤。公社党委也大为震惊,对城山子学校进行了表扬。一个普通的学校,竟然上交国家这么多粮食,难能可贵。学校留下的玉米和林业局进行了交换,换来了木材等建筑材料。因此,学校有了经费,对校舍进行了维修和更新。学校请来了大队有丰富经验的瓦工米师傅,进行天棚修缮,将天棚吊上木条,用白灰刀马抹墙,将一间间教室,吊上天棚,再也看不见房顶的天空了。我们教师也给瓦工师傅当小工,配合劳动。教室焕然一新,教室的墙壁,洁白无瑕,没有一丝瑕疵。这不仅仅是涂料和木条的组合,更是全校师生劳动汗水的结晶。</b></p> <p class="ql-block"><b> 70年代的学生是很艰苦的,一个学期之间,要参加许多劳动,如积肥、种地、间苗、收割等。高年级的大同学,农忙时节要放假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学校的围墙,是老师率领学生,搬来石头砌起的围墙,围墙上边是用草茷(炭)垒起的(沼泽地里的塔头草),塔头草冒出绿芽,加固了围墙,也美化了环境。在围墙外围,又栽上了白杨树,用不了2年高大的钻天杨就会枝繁叶茂,迎风摇曳。</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从民办教师转为代课教师,从挣工分转为挣工资,由于前任初中语文教师考上中专上学离职,我接替担任了语文教师工作,我记得我教的课程有《论雷峰塔的倒掉》、《孔乙已》、《木兰诗》等。初中语文的教学使我捡起了己忘记的课本知识,再加上参加农村生产队的政治话动,经常写一些批判发言稿一类的驳论文章,使我不断巩固和提高个人知识素质,为以后参加工作后写各类文章奠定了知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在教学工作中,我因为缺少经验,所以一开始备课不够完整,课堂组织能力不行。我发现自己的问题后就不断地进行反思,寻找一些改进的方法,并积极认真学习其他老师管理。我会把老师一些好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认真地总结归纳。在备课时,我会认真地查找资料,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只能收集有关书籍和报纸,把报纸的有关内容剪下来集成册。如初中语文课有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课文,我虽然在高中时学过,但所掌握是知识还不能达到上课的水平。于是我趁着回家的时候,到新华书店查找相关的书籍,把有关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相关的资料记录下来,提前备课,同时我还到我的高中老师家请教教学方法。由于我有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根据农村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活动等特征,写出备课方案。在上课的时候,我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熟能生巧,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娓娓道来,让学生感到有趣。不要只是枯燥无味地讲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让学生听得无聊乏味,学习热情不高,我也讲得非常的辛苦。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我讲得也很有信心</b></p> <p class="ql-block"><b> 我要感谢城山子学校的老师们,真的很感恩这些老师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肩起广大的农村最基础的教育重任。他们真的是为农村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改革开放之前,他们只有30多元的工资,还有生产队给的自留地,种些土豆、白菜、萝卜等,那日子要比村里的农民要稍强一些。我做为知青老师,与那些本土老师友好相处,共同切磋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些老师也在生活上帮助我,我也经常到他们家里蹭汤蹭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大陆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众多的知青离开农村回家复习课程,迎接高考。而我没有离职回家复习,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点蜡烛或油灯复习功课。由于缺乏考试复习资料,也没有老师辅寻,最后由于偏科而名落孙山。此时,我们集体户同学招工的招工,上学的上学,所剩无几人。我思想上产生了彷徨和动摇,集体户散了,同学们名奔东西,集体户不开火也不做饭,我就把行里般到大队部去,后来又般到学校去,结果火炕烧大了,把我的被子烧着了,今后的路怎么走?“西望有山共生死,东瞻无侣去来难哪”。我最担心的是,因我的代课教师身份,不能招工回城而留在农村。犹豫再三,向大队书记提出了辞职申请。1978年年末,我离开了学校,恢复了我的知青身份。其实内心的我,是舍不得这些农村的学生和老师们,老师们听说我离去的消息,每人都给我买了一个笔记本留作纪念。1979年早春2月,我扛上行李,带着粮食关系,到敦化县黑石电站出民工去了。后来我听说,因为我的辞职,初中的语文课没有老师教学,学校的初中班被迫砍掉。这是我内心的一大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在八十年代末,我和农行敦化支行的领导,约请了城山子原大队书记、副书记和城山子学校的老师,在敦化城里的酒店摆一大桌谢师宴,我给城山子的老师们敬酒祝他们长寿。我们一起追忆我们年轻时那些教学的快乐时光,那些滚动我们泪花的往事,往事、感动、幸福这些都胜过了这满桌的菜。我们撷来那幸福的回忆下酒,内心涌动的是幸福。所有的思念、怀念都在这欢聚的酒桌前消释了,我真的释怀了。多年的心愿,伴着老师们满意的心情都实现了。大家都是都是童趣般的回忆,感恩、反哺,艰苦岁月的坚持,值得尊敬的群体乡村教师,他们可能是农村孩子小时候的启蒙老师,这些人用他们的一生守护着乡村的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默默无闻,却又无比伟大,咱们都知道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说师资力量也有限,但就是这些代课教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撑起了乡村孩子们的梦想,他们或许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很高的待遇,但他们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农村教师成为那个时代的光辉烙印,和共和国一起铭刻在光荣榜样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