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

房建华

夏天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远山如黛,流水潺潺,到处都写着美丽。 乌兰布统的草原在我国众多草原中可能排不上名次,但它离北京最近,不足400公里之遥,驱车可“朝发夕至”,不仅被北京人广泛青睐,而且亲切地称为“北京后花园”。 我去过很多草原,但唯独乌兰布统草原去得最多,今年就去了两次。影视基地的辽阔旷远,公主湖的小巧美丽,蛤蟆坝的高低起伏,白桦林的斑驳柔美都烂熟于心。 但今年去最令我惊喜和印象最深的的则是那里的“马踏水花”、“骆驼回家”、“万马奔腾”。 牛、马、羊、骆驼是草原母亲的孩子。它们世世代代以草原为家,在这里生活,繁衍生息。它们的行走、奔跑、仰卧、乃至打滚撒欢本就是天性使然,本就是草原上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象。 但遗憾的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到来,牧民生活也日益多样化,专司牧业的“专业”牧民越来越少,可能除了新疆,在一般的草原上很少能见到大规模的马群、牛群和羊群了。 尤其是马,乌兰布统原本是著名的红山军马场,但随着“骑兵”的消失,马车的消失,摩托车汽车的普及,交通的便捷,即便骑马代步的也很少见了;因此,如今马儿在草原,除了在旅游景点供游客骑乘还有点价值外,卖都没人要,正在渐渐退出草原。说到这里,我不由的联想起几年前到甘肃山丹,曾参观过汉朝霍去病曾担任第一任场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山丹军马场,也是气息奄奄,毫无生气。 <p class="ql-block">  但今年到乌兰布统,发现组织牧民骑马表演的多了起来,有的几匹马,有的几十匹,多的近百匹一一这种现象是往年不多见的。</p> 表演的形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游客(主要是摄影团队)自己花钱雇,找一个水浅点的河流,比如将军泡子,请来的表演者穿上蒙古服装,挥舞着马鞭,以极快的速度在水中往返驰骋几个来回,算是表演一次,供游客欣赏和拍照。 再就是在一个固定地点,每天定时演出几场,昭告“天下”,比如白桦沟尽头的萨岭河。外围用铁丝网拦起来,有人把守,每人100元付款方可进去观看。因多是“民营经济”,没有票价因年龄优惠一说。 这种演出性质的,通常马多一些,可以在一瞬间形成尘土飞扬,“百马奔腾”的气势,颇为壮观。在草原上表演的叫“万马奔腾”,在水中表演的叫“马踏水花”。 马踏水花显然要精彩一些,因为当四溅的水花,以及细小的水珠和水雾弥漫在马的周围共同组合成一幅靓丽的风景时,颇为让人激动。 在萨岭河的表演,马儿跑5个回合后,最后登场的一群牛,它们显然跑不动,只是缓慢悠闲地从河床走一遭,让游客感受一下“牛群渡河”的场景。 另树一帜的,还有一个叫甘丹驼城的所谓游牧文化景区,用沙漠和骆驼做文章,每天下午夕阳西下时,组织一场骆驼奔跑表演,美其名曰:“骆驼回家”。票价同样100元。 几十匹骆驼被同时驱赶着沿着沙丘奔驰而来,在夕阳的映照下,扬起一层尘沙,其场面不仅难得一见,而且委实颇为壮观。 其奔跑的速度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达到高潮,无论姿态还是力量,瞬间在沙漠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 尽管这一切,我们都知道那是在表演,是在“作秀”,但不可否认,它是真实和美的再现,是过去我们只能在电影里见到的镜头,在这里则是亲眼所见的草原上最美的旋律。 尤其是当马儿风一样地疾驰起来, 头颅高昂,鬃毛飞扬, 四蹄腾空,身下浪花飞溅,不仅尽显野性与自由,领略着它的雄奇与健美,同时也仿佛是在观看它的舞蹈。 当然,曲尽人终散,除了看表演外,更多的时光在草原还是纯粹的自然景象。牛儿没完没了地吃草,悠闲自在,旁若无人。 偶然还能看到一只驴,也在尽情享受着草原提供的美餐。 结伴成群的牛吃饱了,散卧在绿草之中,晒着太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其实,我以为,这样的景象才是真正的草原牧歌,没有驱赶,没有鞭笞,就像电影中常见的一帧帧画面,诉说着牧场安详宁静的故事。 每年抽空到草原去,住几天,不仅可以享受夏日的清凉,可以看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牛、马、羊,而且可以闻闻草原的芳香,回归几日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实在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因为,我们正处在在一个善变多变的时代,即便是天高皇帝远的草原深处,今天圈养,明天限养,我们也很难确信如今已难得一见的田园牧歌场景不会被新的生活形式替代,很难确信如今还算自然干净的草原牧区不会被铜臭气包裹得越来越紧。 到草原去,无论宁静或喧嚣都有城市看不到的精彩,马儿无论是表演还是自然生活,都是草原之美,因为那里还有我们记忆中的牧歌,记忆中的牧场,正在渐行渐远的牧人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