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章印文形成相对时间鉴别方法综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 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10-11重阳节)</div>摘要:印章印文形成相对时间的鉴定,一直是文件真伪鉴定检验中的一个难题与备受关注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始终是文书材料检验领域的一个热点。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研究人员从物理角度、理化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可变性”物理类“形态学”检验技术的研究方法成功在司法鉴定中应用于大量具体案例,其客观性、准确性得到业界认可;有些理化方面的研究方法由于需要高精尖仪器设备,加之诸多附加因素的制约,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常常出现“曲高和寡、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目前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难以普遍应用于实际的检验鉴定之中。因此,本文着重从“印章印文的可变性特征”物理类“形态学”角度的研究概况、检验路径、检验方法展开讨论,对于理化方面的研究情况仅做简要概述。<br>关键词: 可变性特征 盖印相对时间 历时样本 形态学检验<br>1物理类印文可变性特征研究概况<br>新中国文件检验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现代文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和丰富完善者、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贾玉文先生与其同年代的詹楚才、邹明理、贾大光、岳俊发、陈明春、毛焕庭、王世全、暴仁等专家学者最早就根据印章的印面结构与印面附着物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利用可变性印迹鉴别盖印时间的方法,通过比较检验印文的可变性印记特征与某一时间段的样本印文印记相符合,进而推断被检验印文的相对盖印时间,从而为解决文件制成时间这一文检领域的难题提供了可行性路径。这一理论在近二十八年间被逐步发扬光大,成果频出。纵观近二十八年的文检论文集、期刊论文等资料,有41篇关于印章盖印时间“可变性特征”物理类“形态学”检验鉴定技术的论文问世,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贾玉文、毛焕庭、王世全、暴仁等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学生林红、崔岚、田杰春等教授、司法部司法鉴定研究院杨旭、施少培等专家学者。正是他们这种建立在“可变性特征”物理类“形态学”基础上的印文形成相对时间的规律性探索和实战型检验研究,构成了目前简便有效、操作性强、广泛应用于实际案件检验鉴定的应用研究主流。这些研究从印章印文可变性特征的体系架构、机理阐释、规律探索、哲理基础、理论支撑、优化路径、学理定位等多维度、全方位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如根据印章印文的可变性特征判定文件制成时间时,检材或样本印文盖印条件、印章使用情况及保存条件对印文的可变性特征影响较大,从而给判定印章印文盖印时间带来一定困难。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际办案经验积累,分析总结出不同材质印章盖印的印文特征的分类及变化规律,为准确判定文件制成时间提供可靠依据[1]。<br>对印章的收集及用其制作的印文样本特征的研究,寻找、确定可疑文件盖印时间的印文的可变性特征,揭示出印文可变性特征的变化规律,以便对有争议印文的盖印相对时间进行检验,客观综合地进行分析评断,进而对有争议印文的盖印相对时间做出鉴定意见。从时空角度讲,可疑文件上的印文,无论是否为落款时间所盖印,其必然是此印章及其附着物历时性变化的某一时刻,将其形象特征的现状与已知时空阶段的印文特征相比较,即可判定可疑文件上的印文形成的相对时间。该印章印文的历时变化及其相对稳定性就是判断文件制成时间(盖印相对时间)的依据。<br>1.1印文可变性特征的检验路径<br>所谓的“可变性特征”,又称阶段性特征、历时性特征以及共时性特征。是指印章在使用阶段形成的或产生变化的、能够客观反映印文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连续特性的各类特征。早年,在侦破一起有信封邮戳印文、有书面语言、有笔迹、有污损涂改的8封声称要炸毁某大桥匿名信件案件中,正是贾玉文教授等通过邮戳盖印的大量印文样本在一天内的历时变化规律特征,分析出犯罪嫌疑人多次投递邮箱的准确位置,为破获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后,关于印章印文盖印时间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印章与其他物质一样,自开始使用之时就会因使用环境、使用方式、材质老化以及其他磨损情况的发生而产生不可逆的物理性变化,这类阶段性物理变化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性变化特征,另一类是定量变化特征[2]。这些可变性的变化总是会反映在同一印章在不同时期盖印的印文上。在这一系列的变化特征中又分为印面自身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印面附属物变化特征。印面自身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印文尺寸大小、形状上的整体变化;随着使用时间延长而产生的印面磨损变化;因老化而出现的局部细节性变化。这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在之后的印文中均有这些变化的体现;印面附属物变化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异物变化特征、印文色料淤积及分布状态特征、印文色料种类及浓淡变化特征。鉴定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印文的可变性特征鉴定印章盖印时间,只要选取的特征明显、样本材料充分,结论是可靠的,但这还取决于鉴定人的对特征选取分析的能力[3]。该方法不受盖印时间、色料种类、纸张以及保存环境的限制,并且检验过程完全实现“无损检验”,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br>1.1.1路径一:续注印油而产生的阶段特征。目前常见的光敏印章及翻转印章均属渗透性“储油类印章”,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续注印油,两次注油期间加盖的印文会因为续加的印油成分、批次、多少等不同而产生印文颜色的深浅、色调变化,以及印油渗透后的淤积位置、弥散方向不一等等。对于原子印章、光敏印章等注油类印章,其一次注油后往往要使用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印油的持续使用和不断的挥发、氧化,加之储油垫或章面材料渗透孔收缩、阻塞、老化等导致印油渗透不均匀现象,其印面印油分布往往会产生从浓到淡、从均匀到分散、从清晰到模糊等阶段性的变化规律。这些特征有可能呈周期性出现,通过对该印章历时性印文样本反映在此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判断,可对其盖印时间进行推断。<br>1.1.2路径二:印章印面的涨缩变化及老化特征。对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的比较检验,必须建立在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为同一印章盖印的基础之上,这是先决条件。印章检验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重合比对”。但是,由于受湿度、温度的影响,不同材质的印章会发生尺寸变化。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均匀性,印章涨缩的同时伴有外形的变化,致使边框变形、直边变弧形、圆形变椭圆[4]等等。一些印章材质易受温度、湿度和印文色料的影响,其长期与印泥(油)发生反应,会逐渐老化,致使印章发生胀缩、变形,使印文尺寸和形态发生改变。一般木质材料易发生胀缩变化,与木质种类、纹理结构等因素有关。橡胶属于高分子有机材料,与印泥(油)长期发生反应,会破坏橡胶分子的正常结构,致使印面凹陷、材质变硬,直径变小。在这种情况下,重叠比对可能失败,必须进行细节特征的比对。<br>1.1.3路径三:印面附着物特征。印面附着物特征是指在印面上沾染了灰尘、杂质、毛屑等细小异物,这些异物在印文中形成的印面印迹特征,多出现于笔画较密集的位置,其有可能会随着印章使用脱落与变形,从而反映印章使用过程的客观时段特征[5]。此特征与印章疵点特征不一样,在使用其作为阶段特征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对于印墨分离的印章,印面附着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印章,二是来自盖印“媒质”。印章和盖印“媒质”分别在保存过程中其表面容易吸附来自周围环境的细小物质,如毛发、纤维、纸屑、烟灰等,在盖印过程中印章和盖印“媒质”表面的接触又会使这些附着物相互混杂或转移。<br>1.1.4路径四:印章的磕碰、残缺特征。印章在使用过程中,表面可能会发生磕碰、摩擦,从而导致印面文字笔画、线条、图案、边框的磨损、残缺、变形。这与印泥分布不均、盖印不实或衬垫物不平整导致的虚质变化不同,它具有缺损部位表现集中、印文永久性缺损等特点,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6]。也无法完全恢复,同时随着印章的继续使用还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为我们判断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定性判断印章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重要依据。<br>1.1.5路径五:印面暗记特征。是指印章在制作过程中或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防伪或其他目的故意在印面上制作的各种记号,常见的印面暗记特征是在印面上形成超细线条或在文字笔画或线条处形成残缺特征。与印面缺损特征一样,这些特征随着印章的继续使用也可能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为我们判断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是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重要依据。<br>1.2印文可变性特征的检验的方法<br>1.2.1对历时性印文样本的收集方法。历时性印文样本是对涵盖标称时间到怀疑时间内所有连续盖印印文样本的总称。历时性这一概念比较广泛,不同的案件对连续性印文样本的时间起、止点以及时间连续到什么程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历时性印文样本的时间起、止点要跨越当事人对印文盖印时间的争执时间点。当事人双方对印文盖印时间分歧跨度越大,历时性印文样本的跨度就越大。如果有争议的时间比较明确,则主要收集检材标称时间至怀疑时间这个时间段的样本。而重点是标称时间和怀疑时间及其前后的样本[7]。收集的样本在盖印条件上与被检验的印文越接近越好;在数量上以能充分反映历时变化的、时间跨度小、密度大的印文样本为基本要求。<br>1.2.2基于数量充分的历时性印文样本进行的比较检验。印文样本是印章印文盖印时间检验至关重要的基础,印文样本是否充分,无疑是影响印章盖印时间鉴定的重要因素。在获取充分的样本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历时性印文样本的时间轴,按照样本印文时间先后顺序依次罗列,从印文的整体性宏观变化以及细节性微观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印面及附着物的变化规律是否反映出阶段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被检验印文与该印章印文的充足的历时样本的比较检验,以印文的可变性印迹的异同,推断检材印文的盖印时间。这种印章印文的历时盖印特征检验是印文形成时间鉴定的形态学检验基本方法[8]。如沿一个方向,逐渐地分析印文的盖印位置、方位、倾斜角度、压力偏重位以及墨迹分布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有稳定的共时性特征,经过相互比较,对这些特征产生综合性认识。在通过印文历时性特征判断盖印印文形成时间时,应注意综合分析特征是否属于历时性特征,将检材印文与收集到的大量印文样本一同比对分析,把握该变化特征出现的原因、规律,综合案情分析,从而为判断其盖印时间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应注意到一次连续性盖印形成的特征。实践中,补充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印文样本材料往往较难,如果遇到多枚标称时间不同的检材印文,可以分析其是否同时形成的,如果几枚印文同时反映出偶然的、稳定的共时性特征,同样可以达到查明真实性的目的。<br>1.2.3基于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综合判断。定性特征主要包括印章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形成的印文笔画、线条的磨损、残缺等形态变化,印面墨迹分布特点的变化,印面附着物的变化等,印章印文规格中某些指标与盖印时间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直观地通过检材与样本印文重叠比对或散点分布图的分析定性地判断检材印文大概的盖印时间;定量变化特征主要包括印章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印文规格变化(如印文宽、高、面积等)、印文盖印后印油的渗透程度、色料理化特征的变化情况等,这些特征通常可以采用适当的软件工具进行较精确的测量、检测,从而进一步定量地分析研究这些特征与印文盖印时间之间关系。<br>1.2.4基于神经网络的印章盖印时间的识别。该项研究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以文检专家丰富的识别经验和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基础,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由专家提出印章印文特征信息,将这些特征数据作为神经网络训练的数据依据,以数据挖掘为主导进行印章盖印时间的神经网络建模与应用,以辅助文检人员识别印章的真正盖印时间。这种设想由大连海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张金源在2009年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超前的想法与憧憬,目前尚停留在“哥德巴赫猜想”阶段,也许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某一天会达成所愿。<br><br> 2从理化角度对印文色痕判断相对盖印时间的研究<br>2.1理化检验的优势:与传统检验方法相比,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以其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选择性强等优势,已成为包括印章色痕检验在内的文书材料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理化角度,对印文色痕形成时间的确定,其关键是要确定色痕中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组分的分解、转化指标,考察其变化规律。目前,国内对印油种类常用色谱法和光谱法进行鉴定,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微分光光度以及油痕扩散法、气相色谱法、溶压转印法、双溶剂提取法等方法。<br>2.2理化检验的缺憾:这些方法目前存在的弊端也阻碍着对印文相对时间的检验。一是需要大型的高精尖仪器设备,一般鉴定机构无法企及,形成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兴叹;二是相关研究本身存在局限性,有的研究形成了“久久为攻”的局面;有的研究不排除为论文而生。<br>2.2.1薄层色谱法。该方法适用范围较狭窄,只能对着色剂主要成分是金光红C的原子印油并且盖印时间限制在36个月以内的印文进行鉴别,并且印文盖印不能太浅,对陈旧性印文不能区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检验印章色痕应用较多的方法,它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分离能力强,适合印泥印油这样的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但由于目前高效液相色谱仪普遍采用紫外-可见检测器,因此对于样品中没有颜色或没有紫外吸收的成分无法检测;<br>2.2.2拉曼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检材等优点,适合于包括印泥印油在内的文书材料的检验。但该仪器目前还不够普及,开展的研究工作不多,研究内容有待深入;<br>2.2.3红外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定性能力强、对检材破坏小等优点,对于印泥印油纯品的鉴别效果较好,但由于纸张的红外光谱干扰难以克服,所以对于文件上印章色痕的检验尚有一定困难;<br>2.2.4荧光光谱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并且可提供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同步扫描光谱、导数光谱等多方面荧光光谱信息;然而印泥印油样品中含有的荧光物质种类较少,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另外荧光光谱与样品浓度关系很大,也给不同样品之间的比对分析带来困难;<br>2.2.5紫外-可见光谱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分析成本低、重现性好等优点,但是也有明显不足,一是样品池的体积决定了所需检材量比较大,难以适应实际办案需要,目前研究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都是针对实验室制作的样本或印泥印油纯品;二是在低波长紫外区提取剂的紫外干扰较大;三是物质的紫外光谱特征性不强,尽管采用导数光谱法可以提高样品的区分能力,但总的来说区分效果并不理想,只适合于样品大类的区分[9]。<br>上述短板与弊端给印章色痕形成时间的鉴定带来困难,这也是目前印章色痕形成时间的鉴定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难以应用于实际办案的原因所在。<br>3结语<br>有关利用物理类“形态学”技术进行印章印文形成相对时间检验鉴定问题,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需要收集涵盖检材上印文标称时间前后的大量样本,而且样本印文要能够充分反映出可变性印记特征的变化;二是对印文进行相对时间的检验,要充分运用系统鉴定理论,使各个间接证据之间可以相互印证,证据确凿、充分,排除合理怀疑,在符合程序和推理逻辑的情况下达到事实清楚,最终的检验鉴定意见要具有完全排他的唯一性。尤其是作为鉴定对象的文件物证,检验人员一定要将其视为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一切可疑的或有争议的文件,要么各要素是表现文件制作的正常时序,要么是表现反常时序。即使委托方仅提出单一鉴定要求,鉴定人也应本着文件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印文是否同一和印文与字迹的时序等综合性问题,以便使风谲云诡的作案手段还原出大众常识与简单逻辑的本来面目。<br>用贾玉文先生的学生、中国刑警学院86届毕业生、曾8年任教于中国刑警学院文检专业、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技术管理处处长周颂东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很合适:“文件上的纸张、笔迹、言语、印文、印刷墨迹、添加涂改痕迹等等,都是信息的缩写,都承载着它的形成过程、时空关系与具体的参与人,都记录着参与其中的人、机具、材料等要素的个体特征信息,是每一个参与要素——这个个体的信息缩写。每一个个体要素——不管是人、是印章、是打印机,还是纸张、墨迹等等,都能体现其个体信息的唯一性和同一性。”<br><br>参考资料<br>[1]林红,贾玉文,暴仁,田杰春.印章印文可变性特征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2-4<br>[2]杨旭,施少培等.印章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实践研究 [J]《中国司法鉴定》2011-4<br>[3]屈音璇,李彪. 印油种类鉴别及印文盖印时间检验方法综述 [J]《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18-2<br>[4]/[7]曹峰,武跃辉等 原子印章光敏印章盖印时间的鉴别 [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2<br>[5]刘敬杰.法庭科学之印章与印文鉴定[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br>[6]许爱东.印章印文鉴定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br>[8]黄桃.印文历时性特征确定形成时间的检验应用《法制博览》2021-9<br>[9]林俊皓,张振宇等.印章色痕种属及相对形成时间的理化检验方法综述《山东化工》2022-9<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