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东部游——教堂巡礼

吴松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欧洲国家旅行,教堂是不会错过的景点。可是,这次去加拿大东部旅行,也看了许多教堂。尽管那些教堂比不上欧洲教堂宏大的规模,悠久的历史,但是,魁北克省的教堂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还是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因为我在Ken居住的温哥华那里,没看到有那么多的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魁北克省是欧洲人最早进入加拿大的地方。经历了法国、英国300年的殖民统治,所以,有着浓厚的欧洲文化气息。现代建筑与历史遗存并存,摩登大厦玻璃幕墙上映衬着古老教堂的身影。城市面貌时尚、文艺、浪漫,同时又有历史厚重感,宗教神秘氛围。这些教堂居于城市一偶,见证了加拿大的历史,记忆着移民们最初的痕迹和创业经历,诉说着多种文化、宗教的冲突和融合;告诉游客,这里是加拿大现代文明的发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乐意参观教堂的。因为,教堂不仅是宗教信仰圣地,更是建筑和艺术的瑰宝,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浓缩。所以,在加东旅行期间,遇见教堂总要进去看看,有的是特意拜访,欣赏教堂建筑的美,了解加拿大的殖民史,以及宗教文化和殖民统治对加拿大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旅行看的第一座教堂是魁北克城皇家广场上的凯旋圣母教堂。皇家广场是魁北克古城的中心。这座石质小教堂的钟楼尖顶上竖着的十字架告诉我,这是一座天主教堂。经了解,教堂始建于1647年,最初供奉“圣童耶稣”。1690年和1711年,法军两次击退试图攻陷魁北克城的英军。为纪念这两次胜利,教堂改为凯旋圣母教堂,以感谢圣母的庇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外观简朴,里面也十分简单。主祭台是一尊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的塑像。垂挂在教堂梁上一艘帆船模型倒是特别显眼。这艘帆船模型是按照一位法军指挥官在1664年率领军队来到新大陆时所搭乘的“Le Breze”号帆船样式制作的,象征法国军队的历史性航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魁北克原是印第安人的居留地。魁北克的名字来自当地的土著语,意思是“河流变窄的地方”。当年法国殖民者从大西洋的另一端越洋而来,顺着圣劳伦斯河一路往上游去,在魁北克设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将城建在劳伦斯河北岸的岬角上。法国人在魁北克立足后,继续从圣劳伦斯湾向西推进,直至路易斯安那州。这片广阔的土地被称之为新法兰西。Ken告诉我,法国探险家尚普兰,在1608年建立的第一个永久居留地就在皇家广场上。这里是加拿大文明的发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魁北克古城是北美唯一有围墙的城市。1985年魁北克古城被列为世界遗产。图为古城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教堂出来,我们在广场走走。广场不大,周围的建筑古朴典雅,教堂、旅店、咖啡馆以及在广场上绘画和弹唱的艺人,一切都弥漫着17、18世纪的欧式风情和法兰西的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凯旋圣母教堂在英法战争中2次遭受到战火重创,而后浴火重生。这座小教堂既见证了法国殖民者早期开拓魁北克城的历史,又见证了英法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法国人是怎样失去了魁北克和新法兰西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兵器广场‌上矗立着的德·尚普兰的铜像。这位法国探险家是魁北克古城的建立者,也曾经是新法兰西总督。尚普兰塑像的前方就是亚伯拉罕平原,1759年,决定英法7年之战胜负的战役就在那里展开。戏剧性的是,这场战斗只打了30分钟,就结束了长达3个月的攻城战。法国人以失败告终,把加拿大主权交给了英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魁北克古城的上城,我们访问了魁北克圣母大教堂。这座教堂是墨西哥以北最古老的教堂,北美第一座宗座圣殿。新法兰西的四位总督和多位主教安葬于此。教堂还是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的特别之处是两座塔楼造型不一样。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所追求的设计自由新奇的特色?但是,教堂外观并不华丽,相反特别普通。这就和巴洛克建筑风格追求华丽的宗旨不太一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教堂里面却发现,巴洛克艺术风格对于视觉效果的追求在教堂里面发挥到了极致,满眼金碧辉煌,一刹那间真的是被震住了。灰白色的立柱、拱顶,金边勾勒;主祭台前圣像、华盖精美绝伦,镀金的木雕生动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堂里的精致讲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初建于1647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多次遭遇火灾和地震毁坏,特别是1759年英法战争魁北克围城战中几乎被摧毁,曾经多次重建、扩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25年整修出新以后的形象。尽管教堂多灾多难,但是,教堂在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移民心中是慰籍心灵的地方。可以理解,移民们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定居、创业,其艰难的境况可想而知。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教堂给了他们精神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Ken告诉我,法国天主教会在开拓北美殖民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新法兰西建立初期,天主教多个修会就派遣传教士接踵而至。这种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除了使法国移民在移居加拿大后,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实践;更重要的是针对当地土著人进行宗教传播。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在改变土著人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同时,改变他们的信仰,从精神和文化血脉上让原住民族群“断子绝孙”,从而立建一个强盛的新法兰西帝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圣母大教座堂毗邻的是魁北克神学院。这所加拿大最早的教育机构之一,由新法兰西第一任主教拉瓦尔于1663年创立。学院从当地的法裔居民和原住民中培训神职人员。英国人接收法属加拿大殖民地之后,神学院增设了人文学科。1852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皇家宪章,批准魁北克神学院具有授予学位的大学同等权力,並成立了以拉瓦尔主教命名的Laval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瓦尔大学现在在加拿大大学排名中比较靠前,科研领域排前10名。我们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环境非常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74年罗马教廷正式批准设立魁北克教区并任命拉瓦尔为首任主教。拉瓦尔逝世后安葬在圣母大教堂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圣母大教堂相隔一条街,我们看到了英国人建的魁北克圣三一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804年,据说是仿照伦敦某个教堂建造的,属于新古典风格的建筑。这座教堂是不列颠以外区域第一个英格兰主座教堂。高耸的尖塔标志着英国对魁北克的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三一教堂内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人来到加拿大带来了英国新教。新教和天主教同根同源,都是基督教分裂出来的,有冲突是必然的。一夕之间改朝换代,让那些法国后裔很抗拒。法国人很轴,他们尽一切可能来保留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相反英国人很绅士,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一方面源于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政府不应干涉个人的选择‌。另一方面,英法7年战争也让英国国力亏空,只能用绥靖政策来安抚那些法裔。所以才有了177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魁北克法案》。这项法案允许魁北克省保留法语为法定语言,保留法国民事法适用个人事务,等于部分承认了魁北克地区的自治地位。法案还取消了对天主教徒宣誓效忠的要求,并保证天主教信仰的自由。《魁北克法案》在加拿大独立之后仍然有效。1977年,魁北克省通过了《法语宪章》,巩固了法语成为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英国对待北美殖民地更多地强调商业和经济利益,而非宗教控制。英国人认为,通过促进宗教宽容,可以吸引更多的移民来到北美殖民地,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主教有推崇神迹奇事的传统,我们专门探访了传说中屡显神迹的圣安妮大教堂。这座教堂位于离魁北克城30公里的一个镇上。天主教教堂的名称,一般都是教堂的主保圣人。安妮是谁?耶稣的姥姥。教堂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圣安妮怀抱小玛利亚的喷泉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安妮大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白洁的大理石外墙,两座高耸的尖塔,中间竖立着圣安妮怀抱小玛利亚的纯金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圣安妮教堂拥有完美的外观比例,展示出对称美的美学魅力。走进教堂,内部装饰同样十分惊艳,雕塑、绘画、彩绘玻璃都是那个时代魁北克和全加拿大艺术大师的杰作,就建筑而言,它的设计和建造展示出宗教艺术的辉煌和精湛技艺,令人迷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流光溢彩的穹顶,是马赛克拼贴的壁画,描绘了圣安妮从诞生、结婚、入教、生女、见耶稣等人生重要时刻。我们在教堂里徘徊,聆听引人入胜传奇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7世纪初,圣劳伦斯河上有一艘船只不幸遭遇沉船危险。水手们急情之中向他们心目中圣祖母祈求平安,结果他们得救了。为感恩水手们在如今教堂的地方修建了供奉圣安妮的神龛。后来土地的主人捐出了傍边的2英亩土地,修建了一座木质教堂。圣安妮教堂由此诞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安妮教堂还流传着曾经发生过的奇迹:有3位正在做礼拜的教徒,当他们经过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前,突然圣母的眼睛睁开了。这一事件流传至今,给这座教堂增添了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迹传奇故事在天主教教义中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娱乐信徒的同时,向信徒灌输天主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从而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激发信徒对天主的信任和敬畏‌。以前我们斥之为迷信,不过是一个传教的伎俩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蒙特利尔探访的第一座教堂——圣约瑟大教堂,也是被圣安德烈教士的传奇故事所吸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蒙特利尔住在皇家山附近的一家民宿。找到住处已近傍晚。民宿老板建议我们先去皇家山圣约瑟大教堂。他给我们讲述了安德烈教士的神奇故事,说每年有许多信徒前来朝圣。在教堂的平台上还可以欣赏城市风光,完了上街吃晚饭去。我以为这个建议不错,放好行李就驱车前往皇家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皇家山不高,只有223米,但是蒙特利尔的最高点。一座绿色圆顶教堂伫立在山上,非常雄伟。教堂建筑体量庞大,台阶从山下的广场一直筑到教堂,足有一百多级。许多游客坐在台阶上眺望城市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虔诚的信徒五体投地,沿着阶梯爬向教堂,令人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约瑟大教堂有两个大厅。二层大厅已经关门。我看到一层礼拜堂有个侧面开着,就走了进去。过道边有一座安德烈传教士的半身塑像,还有许多宣传册。顺手翻了一下,居然有中文版介绍安德烈生平的手册。礼拜堂的门虚掩着,里面灯火通明,而且有人。我以为是工作人员,进去和他打招呼,请求进去看一看。谁知他也是游客。于是我就叫了Ken他们一起进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安德烈教士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礼拜堂很简洁,主祭台中央是一座圣父怀抱圣子的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安静。我在礼拜堂的椅子上坐一会,翻开手中安德烈教士生平事迹手册看了起来,与民宿老板讲的略有出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德烈·贝塞出身贫寒,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父母过早离世使他沦为孤儿,由姨母扶养长大。经一位神父介绍加入圣十字架会,并在一座教堂里面守门听差。在神父影响下,安德烈特别敬重圣约瑟,一边劳动一边读经,习惯与圣约瑟神交默谈。1874年,安德烈来到蒙特利尔皇家山圣母学院工作。空闲时在皇家山搭建了一座木质小教堂,命名为圣约瑟夫教堂。安德烈用圣灯油为有腿疾的病人按摩,治好了许多腿疾病人。安德烈神奇医术身名远扬,人们蜂拥而至。在信徒的资助下,他的木质变教堂成石质,由小变大,才有了今天的这样规模大教堂。鉴于安德烈在宗教事业中的贡献,他被梵蒂冈封为圣人。皇家山圣约瑟夫教堂也成为世界著名的朝圣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祷告烛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Ken在和游客交流中得知,安德烈教士安葬在教堂地下墓室。据说,教士为了向世人昭示他心无私邪,在去世前留下遗言,他死后将心脏取出来展示给信徒看。虽然我未能亲眼目睹,但是也为他鞠躬尽瘁的事迹感动涕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不怀疑安德烈教士故事的真实性。在加拿大殖民统治时期,天主教、新教等许多修会在进行宗教传播的同时为当地修建医院和学校、施舍穷人,参与社会管理各个方面,有许多传教士无私奉献。尽管,教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客观上也为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腿疾治愈者留下的拐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人们不会忘记加拿大殖民统治时期,统治者和一些教会种族灭绝的黑暗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清楚地记得2021年夏天的某日,我们正好在温哥华探亲,亲眼目睹市中心美术馆广场上许多原住民和市民集会。为BC省坎卢普斯的一所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发现的250具儿童遗骸举行悼念活动。据了解,加拿大殖民统治时期,政府曾在原住民中推行强制同化教育制度,将原住民子女强制送往很远的公立学校或教会学校读书。许多学生因为营养不良,遭到虐待,甚至被白人教师性侵,导致学生儿童大量死亡,活下来的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加拿大主教团为教会成员过去的恶行正式道歉,并请求宽恕。加拿大政府从2021年起,将每年的9月30日列为‌加拿大全国真相与和解日。‌设立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在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被虐待致死的儿童,反思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和原住民文化灭绝等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是我这次在加东看到的最为漂亮的教堂。教堂建于1829年,是一座新哥特式天主教堂。外观的建筑风格很像巴黎的圣母院,两边的塔楼高达70米,中间有座圣母玛利亚的雕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教堂,眼睛忽然被教堂里呈现出的奇特的蓝光所震撼,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未知的梦幻空间。从未见过教堂里有这样的光和色,给我一种震荡灵魂般的体验。凝心屏息细看,那神奇的光来自湛蓝色夜空般的穹顶;纯金打造的镶嵌在天幕上的一颗颗星星在闪烁,使整个教堂里的塑像、雕刻、装饰,流金溢彩,华美夺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圣坛的后面,矗立着哥特式尖塔造型的背景。中间是耶稣受难塑像,上面是耶稣为圣母加冕雕塑,两边各有4座人物的雕像,栩栩如生,金光闪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两边有两层包厢,巧夺天工的旋转楼梯,精细雕刻的讲经台,令人赞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彩绘玻璃窗上不是圣经故事的绘画,而是记录了蒙特利尔宗教的历史故事。彩绘玻璃窗下面是壁画、雕塑、神器、烛台。蜡烛有红、黄、蓝、白等颜色。纹丝不动的烛花,透出宁静和肃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坛的对面是风管琴。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管琴。每年这里都定期举办音乐会,其中以夏季的莫扎特音乐会最为著名。本土歌星席琳•迪翁、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都曾在教堂里举行个人演唱会,其名气不可小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徘徊在教堂里面,我无法用文字来描绘眼前看到的一切。纯净的蓝,璀璨的梦,既庄严,有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坛后面的有座叫圣心室的小礼堂,更是金碧辉煌。青铜壁画上,雕刻出世人经历各种尘世磨难走向天堂之路的情景。据说,每年有好几百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人在此宣誓结婚。无奈的是,想在这里举行婚礼的人实在太多,排队要排上数年之久。1994年,蒙特利尔出生的世界级流行歌星席琳·迪翁的婚礼就在此举行,数百名嘉宾和百万歌迷观看了这场浪漫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家人忙于拍照时,我在一位祷告的神父傍边坐下,接受那光和色的视觉冲击,让时光倒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教堂时,看到很多人在留言簿上留言,大多是外文。随手翻了几页,终于看到有一行中文字:愿圣母赐我美丽和幸福。是啊,人的本能愿望都指向未来美好和幸福。宗教信仰是这样,其他信仰也是这样。不过我想,人们是不是都能按照自己的信仰去塑造心灵、塑造人生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堂里面的礼品店,修女当营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我们又看了两座教堂。我不无感慨地对Ken说,加拿大东部的几个大城市,历史不长,履历简单,我原以为没有什么真正的“历史古迹”。像蒙特利尔那样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市区繁华地段,随处可见到老教堂实在难得。Ken告诉我,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描写蒙特利尔市:“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随便抛一块砖头就可能砸到教堂窗玻璃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蒙特利尔圣母世界之后大教堂外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圣母世界之后大教堂里,我发现教堂里的青铜华盖很像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贝尼尼的青铜华盖。之后了解到,教堂当初是想依照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建造,复制一座缩小版的圣彼得大教堂,后来发现难以实施,不得不做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雅克•卡蒂埃是首个登上蒙特利尔岛的法国人。蒙特利尔正式建立永久性殖民居住地要比魁北克晚一些,但是,皮毛交易带动经济发展,蒙特利尔逐渐成新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基地和商业中心。到了英国人统治时期,大量爱尔兰人、北美十三殖民地人大量涌入蒙特利尔。人口激增带来经济大发展。进入20世纪,不断扩展的航运业和铁路,让蒙特利尔一举成为加拿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教堂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城市各个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堂建筑是蒙特利尔最引人注目景观之一,是这个城市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这里的居民笃信天主教,曾经有80%的居民每个星期都到教堂去做礼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热情慢慢冷却。如今,每周上教堂做礼拜的人已经下降到不足20%,许多年轻人不再走进教堂。Ken告诉我,城里大小教堂数百座,许多已经变得难以为继。即使是“香火”很旺的教堂,如圣母大教堂、圣约瑟大教堂,都在向游客收费。我看到不止一个教堂大门关闭着。门上贴着公告,写着教堂开放日和时间,每个月的慈善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徒减少,教堂拆除或关闭,想必有其政治、也有社会原因。当然,经济原因也是重要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些寻求帮助的无家可归者,会了解每一座教堂的慈善活动,提供的帮助和物品发放的时间,竭力去享受这些宗教组织的每一次免费福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蒙特利尔我们看到,为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存,政府对老旧教堂的处置十分重视,也花费很大精力,按不同情况,有的加以改建,被用作地方政府办公场所,有些作为社区的活动中心,还有的被改造成公共图书馆、展览馆,音乐厅等设施;也有的教堂出售给个人,由个人根据政府规划进行改造经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教堂的宗教意义正在逐渐淡化,而它们的建筑艺术魅力却被保留下来了。我由衷地佩服魁省政府的这一举措。留住那些老教堂,才能让城市保持它特有的历史和文化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备注:部分照片来自Ke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