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赤子】 百岁老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先锋(一池清泓)

<p class="ql-block">  在湖北武汉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1990年4月8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719所题词:“为核潜艇研制事业再立新功”。</p><p class="ql-block"> 而曾任这样一个单位的总工程师、所长、党委书记、名誉所长,中国核潜艇之父、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百岁老人黄旭华,确有着赫赫而无名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笔者原在部队工作时,居住的地方与719所不足500米,夏天还带女儿到该所对外开放的游泳池游过泳。由于是国防科研单位,使我对719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时还不知道黄旭华院士是719所的所长,也不知道他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7年,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祖慰先生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将他的事迹披露公诸于众。<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八大以后,他的事迹被公开宣传报道,并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获“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笔者应邀参加美篇“红星闪耀岁月”美友圈【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活动,用此文介绍这位“做惊天动地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隐姓埋名人”</span>赫赫而无名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汕尾,祖籍广东揭阳,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早年求学之路坎坷,受抗战影响,从小辗转揭西、梅县、韶关、坪石、桂林、重庆等多地求学。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和技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交大毕业,他先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等单位工作。1954年,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期间,为保密研制核潜艇,按照当时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他隐姓埋名30年,慢慢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被亲人们误解为不近人情的不孝之子。30多年中,父母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家人遭难他未能照顾、父兄逝世他没有送行,困窘批斗不堕其志、委屈误解不鸣其冤,舍小家顾大家,终以铸就国之重器。</p> <p class="ql-block">  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发表时,也按保密规定没有报道他的全名,只说是黄总设计师,但文中讲述了他夫人李世英怎样支持他工作的事迹。母亲看到这篇报告文学后,反复看了好多遍,终于知道这位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30年失去联系的三儿子。</p><p class="ql-block"> 于是她把自己的儿女和子孙们召集在一起,含着热泪骄傲的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他是在为国家干大事,我们不能责怪他。” 这样才赢得了家人亲友的释怀和敬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以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践行着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p> <p class="ql-block">  在攻克核潜艇的研制设计过程中,以彭士禄、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技术领导者们,将核潜艇研制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总结为涵盖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信、生命保障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项核心技术</span>。在攻克这些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抓总和科学创新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依据大量的试验和严谨科学论证,力挺水滴线型;他决策采用围壳舵、艉水平舵相结合的操舵方式,成功地解决水下高、低速航行时的稳定性和机动性;他牵头推导出艇体直径比常规动力潜艇大约1倍,特别是导弹舱特大直径和双排大开孔等耐压艇体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p> <p class="ql-block">  经过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全体研制人员及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68年5月开始放样,正式拉开了核潜艇建造的帷幕。在“091”首艇的制造过程中,囿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黄旭华及其建造者们再次克服重重困难,甚至采用了磅秤称量的笨办法来控制各种设备及艇体重心与重量的方法。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p><p class="ql-block"> 其后,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毒蛇”理论、“尖端与常规”创新思想,并大胆取消大陀螺设计,积极协同弹道导弹的设计与试验,我国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30日成功下水。</p> <p class="ql-block">  在核潜艇的建造和试验过程中,他远离家乡亲人、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默默工作,潜心技术攻关;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为我国核潜艇的从无到有、跨越发展、探索赶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一代两型核潜艇的定型、完善过程中,黄旭华不畏凶险,指挥并参与了一系列的重大试验。尤其是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亲自登艇,现场指挥极限深潜,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恪尽职守,彰显责任如山使命如天,铸就岗位奉献的丰碑;他忠诚勤勉、精益求精、为国铸剑、为民服务,将事业做到极致,把平凡化为传奇,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黄旭华是国防科技战线上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一旦“以身许国”,便隐姓埋名、无声奉献。他和老一代核潜艇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p> <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敬佩和感动的是:黄旭华院士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终身成就奖、潮汕星河成就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奖金2000多万元,先后捐赠给“武汉科普发展公益基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span>重点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推进科技创新进校园,组织开展“专家院士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助力更多优秀人才为装备研制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更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桂林中学等捐款或设立基金,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黄旭华院士百岁寿辰,一位网友发帖祝贺:“百岁耄耋,岁月静好,愿您健康长寿,生日快乐”。这一祝福语不仅是该网友的祝词,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像黄旭华这样的英雄,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很多,但黄老是唯一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不可撼动。为国“深潜”30年,这是何等的奉献,何等的无私。希望黄老能够健健康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因为我们有一截脊梁骨就是黄老给安上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