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村口,遇到一位挑着两只大水桶,从地里回来的老人。 </p> <p class="ql-block">她把担子放路边,看到我们像见到熟人一样。说今早去菜地浇了两桶水,掘了两垄地,老了,腰酸背痛。我问她多大年纪,她说95了。 </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有点惊讶,七嘴八舌地问她。一番谈下来,知道她姓周,子女都出山了,住在柯桥镇上。她不愿下山,昨天国庆假日,孩子们来看过她了;闹热了半天、吃了顿饭就回去了。 </p> <p class="ql-block">她还说,过节政府发了200元钱,5斤油,10斤大米。“政府又不认识我,待我这样好。” </p><p class="ql-block">这是她说这几句话时的表情包。 </p> <p class="ql-block"><b>2014年10月2日,重阳节。</b> 重阳登高,我们在绍兴、诸暨、萧山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穿古村,走古岭道,寻访神秘的叶家山顶村。 </p> <p class="ql-block">双叶村 </p><p class="ql-block">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毗邻诸暨市店口镇、萧山区进化镇。2003年在村规 模调整中,由双桥村和叶家山顶村(曾称黎明村)合并而成;各取两村的首字 “双” 和“叶”而得名。共有农户458户,1416人;拥有7250亩山林、茶园。 </p><p class="ql-block">村村通公路,2009年春节,到原双桥村开通了可通公交车的公路。 </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酒店用过早餐,驾车前往。车程 25千米,开了40分钟到原双桥村。 </p><p class="ql-block">途中,美丽的山居。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到村里,就找双桥。</p> <p class="ql-block">双叶村内,如今集聚着两个大姓,一姓叶,是南宋诗人叶梦得后代。一姓周,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叶氏于南宋末年迁居叶家山顶,周氏于明朝时迁居山脚。两大家族分别聚居于山上山下。</p><p class="ql-block">双桥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周敦颐十六世孙玉璋携侄景安“叔侄同居”,建桥以志,始称双桥。拍了村中几张古桥照片问村民才知道村中道路改造时,双桥已被埋盖在村道下,桥洞仍在,桥面没了。 </p> <p class="ql-block">心有不甘,拍了多座桥洞,但看来都和双桥无关。 </p> <p class="ql-block"><b>双桥岭古道</b> </p><p class="ql-block">双叶村通车了,正确说是原双桥村通车了,叶家山顶村至今未通车。一个在山脚,一个在山顶,中间由双桥岭古道相连。 </p><p class="ql-block">古道入口。 </p> <p class="ql-block">叶家山顶村,海拔472米。自古“出门三条岭”,其中“双桥岭”是通往夏履桥镇的唯一通道,进村需走1117级台阶。 </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清风阵阵,翠竹摇曳,满目秋光。 </p> <p class="ql-block">刚走一段,溪声传来。寻声前往,见一股雪白的溪流从岩石间钻出,飞流而下,溪声潺潺。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路边的田鸡石。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上,出现一处处溪坑。 </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坐在路边歇息。看我们走得气喘吁吁,笑着招呼大家歇一会。 </p><p class="ql-block">我们趁机和老人聊天。 </p> <p class="ql-block">他70多了,问他下山干啥,他指指路边一梱竹锄头柄,说背下山去卖。问他每 个能卖多少钱,他说原来卖2元一个,现可卖2元5毛一个了。他还说原来这条路很不好走,前两年政府出资10万元, 整修过了。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往上走,路越陡峭。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两旁村屋出现了。 </p> <p class="ql-block">有一户人家的儿女带着第三代来看老人家了。 </p> <p class="ql-block">我还特地去村后看原来的古岭道,大石块铺的路,因走的人少,保存较好。 </p> <p class="ql-block"><b>叶家山顶村</b> </p><p class="ql-block">叶姓家谱记载,天台叶基公探花出身,曾任南颖太守,南宋年间(1127年), 辞官来龙山隐居;改称叶山。 </p><p class="ql-block">880余年来,叶姓在此繁衍生息。原有150余户人家,300多人。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小孩子都到山下读书。2010年开始,县里搞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村民通过置换进镇居住,可农转非,享受居民的社保和基本医疗;多数村民搬走了。现约有50余老人,还留在山上。 </p><p class="ql-block">村里老屋连片、错落有致。 </p> <p class="ql-block">沿村道进。 </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原来村口建有圆洞门过楼,外上书 “送往迎来” ,内上书 “护而安居” 。门联:“成楼成亭成路诸公千古德,可居可憩可行叶子九愿心。”</p><p class="ql-block">现已年久倒塌,只有一条小溪流过。 </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多个小溪池;老人还不时来擦把脸。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墙内,有一座土地庙。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家便民理发店仍开着。 </p> <p class="ql-block">还看到一家关着的黎明剧院,村民说没演过戏,是电影院。 </p> <p class="ql-block">叶家山顶村在公社时期,曾改为黎明村,现又改为双叶村,上面的门牌写着“双叶村黎明” 。 村民说不管怎么改,我们就称叶家山村,不会忘老祖宗。 </p> <p class="ql-block">最穷不能穷教育,村中最好的一幢楼房是原来的完小,上下两层8个教室,一至六年级的复式班,50多个学生,4位老师。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去楼空,曾经的标语还很清晰。 </p> <p class="ql-block">开始在村屋间兜兜转转。 </p><p class="ql-block">村里有明清时代的木结构老屋,有近代的泥墙与砖木结构的小屋,也有现代的砖混结构的房屋。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明代的老屋。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住着的房子,门前屋后都收拾干净。 </p> <p class="ql-block">大多已无人居住,屋前杂草丛生,但看得出走之前也是收拾过的。 </p> <p class="ql-block">有的虽空关着,门口堆着柴禾,还是想阶段性地来小住。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屋里屋外,到处堆放着老南瓜。 </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进小院、穿巷弄,感受到一种说不清的气氛,老家难舍吧。</p> <p class="ql-block">炊烟升起,有老人在的人家已开始做午饭了。 </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家的烟囱已不再冒烟,但墙上浓墨般的烟色凝聚着斑驳的过往。 </p><p class="ql-block">这个不通公路的小山村,被称为绍兴最后的秘境。 </p><p class="ql-block">它确实还藏着一个很大的秘密。 </p> <p class="ql-block"><b>村里的老人</b> </p><p class="ql-block">叶家山村有长寿村之称,留在村里的50 余人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这位老人,坐在门口,穿着对襟衫,清清爽爽。 </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太,刚烧开一壶水,给对面独居老人送去。 </p> <p class="ql-block">老人们的生活,大家互相照应。</p><p class="ql-block">经济上主要是村里发一点,孩子给一点,自己动手赚一点。山上笋干、茶叶可卖。另外就是编制各类竹制品,如竹蓝、竹筐、竹匾和篾丝扫帚,有专人挑到山下卖。 </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太,一看就是会聊天的。 </p><p class="ql-block">咪龙和她搭讪,她爽快地说出了村里的秘密。我们知道许世友将军,邓小平亲批土葬。而这个村,政府仍允许土葬,因不具备火葬条件。原古岭道很难走,山下的公路09年才开通。所以,人去世后,就地土葬。 </p><p class="ql-block">他说村里的老人都是为了入土为安才留下来,有病也不去医院看,怕回不来。 她又说,剩下的老人不多了,走一个,少一个。她才73,笑着说棺木和坟地早准备好了。 </p> <p class="ql-block">顺着她的指点,来到村后一处墓地。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家族墓地,砌着石块的那一个空穴就是她的。 </p> <p class="ql-block">村里老人,粗茶淡饭,又不看病,却个个长寿。 </p><p class="ql-block">村口遇见的那位95岁的老太,劳作了一上午,有多健朗。 </p> <p class="ql-block">这位带着三件套标配:锄头、砍刀、小竹篓,到地里去的老人,看他的背影,能想到他已年过八十了吗? </p> <p class="ql-block">在村后山上见到了绍兴最高的水库,又称“绍兴天池”,一池碧绿。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游客在池边烧烤。 </p> <p class="ql-block">路边柴房,外面有石捣臼、石磨盘,里面还有一个积满灰尘的大灶头。</p> <p class="ql-block">下山返回,想吃大灶头烧的饭了。</p><p class="ql-block">在山下夏履镇外,找到一家农家乐。大灶头,下面画聚宝盆,上面是灶师菩萨。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柴火烧。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杀的野兔不吃。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当地的竹笋烧排骨。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鲜蔬菜,只只好吃。</p> <p class="ql-block">还吃到大灶头、铁锅、柴火烧的锅巴了,正宗小时候味道。</p> <p class="ql-block"><b>写在后面的话,</b>整整十年了,上回村口见到的周老太如还在的话,应该105岁了。 老人一个个走了,原50余位老人剩下的不多了,古村落还好吗?</p><p class="ql-block">即使有的老人已作古,每年,后代都会拖儿带女上山扫墓。 </p><p class="ql-block">绍兴古镇、古村、古宅,大多不在了,而我们心中的故乡不会消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