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的研究生班(鸿爪雪泥三十而立篇)总第六十一篇

三叶草(拒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三叶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三叶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三叶草</b></p> <p class="ql-block"><b>  题记:“ 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泥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权将此成语颠倒一下“鸿爪雪泥”作为本回忆录的书名。</b></p> <p class="ql-block"><b>  高光是一种美术用语,是指物体上最亮的那个点。高光不是光,而是物体上最亮的部分。高光也是网络用语,指某人的精彩时刻。本文之所以用高光一词来形容研究生班,一层意思是读研究生是我的最高学历;二层意思是该班学员层次高,被其它班和社会高度关注及想往;三层意思是该班人才辈出,当然也有反面教材。反面教材在全国也算是“高光”人物了。</b></p> <p class="ql-block"><b>  1993年吉林省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干部,省委组织部与吉林大学合作举办了有100人参加的半脱产的五个研究生班,经费由省财政统一支付。报名的基本要求是: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为本科、现职为处级(含副处、副厅)、单位的后备干部,经组织推荐,书面考试入学。据说当时各单位共推荐了数百人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最后组织部确定一百名同志读研究生,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b></p><p class="ql-block"><b> 那年,我任省海洋办副主任,转过年就到政策法规处任处长了。读研究生不是我的自觉行为,是当时的省科委丁主任找我谈要我去考研究生,不用自己支付学费。我听到这个消息是既高兴又忐忑。</b><b style="font-size:18px;">高兴的是能有机会充充电,还不用支付学费(我经济条件一般),忐忑的是怕考不上,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和希望。丁主任看出了我的顾虑,就鼓励我说,你的基础和能力一定能考上,抛去一切私心杂念准备考试吧。于是,我就开始了考前的“备战”。</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按照本科学历我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我是十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1977年高考),1982年初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化工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虽然学习的是工科,但这些年一直搞管理工作,在当时人才匮乏的年代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另外,我于1989至1992年还在吉林省党校学习了三年哲学,也获得了一个本科学历,积累的哲学知识也可以赋能我的考研。</b></p><p class="ql-block"><b> 学习哲学纯属于一个偶然。1989年,中共中央党校举办全国办公室主任培训班(当时我任省科委办公室副主任),我报名参加了培训。培训时间是二十天,在中央党校本部举办。在培训班上除了中央党校的老师就办公室主任业务讲座外,我们还聆听了当时的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红极一时的袁木先生的讲座。在此次培训班上,有一节课是中央党校的老师有关哲学问题的讲座,他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法。学习哲学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认知和智慧、构建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水平。特别是在快节奏充满竞争的时代,哲学的价值愈发凸显,它能帮助我们反思现实、澄清思想、明确目标,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哲学还能提高我们的悟性,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修养品性,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勇敢和自信。听了这堂课,我对哲学产生了了很大的兴趣。心想有机会一定好好的学习学习哲学。</b></p><p class="ql-block"><b> 1991年,吉林省委党校招收在职哲学本科生,我就报了名,学费是自理的。别人学习是为了要个本科文凭,我业余学习哲学是因为喜欢。别人都说,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读个研究生,还能提高一下学历水平,对个人今后发展也有好处。当时,我没有读研究生的想法,也没有镀金的意思,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属于那种傻了吧唧的小青年。学了哲学,自己感觉收获很大,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确实与原来不一样了。对一些所谓的疑难问题也有了辩证的理解。可以说学习哲学使我提高了辩证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应试还是有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鞍山钢铁学院校徽(1978年3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学士学位证书(1982年1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992年省委党校哲学本科毕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当时吉林大学发了一本105页的考前复习书,大约有上百道题。我就下功夫把它全背下来了。几位参加考研的同学在一起交流时,只要他们提出题目我就可以回答。他们说你考试是没有问题了。如此,我当时的信心也有点爆棚。我顺利的通过了吉林大学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被录取的100人左右,共分了五个专业班,我被分到众人瞩目的世界经济班 。</b></p><p class="ql-block"><b> 能成为吉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这也圆了我年轻时想成为吉大学生之梦。前文曾叙述过1977年高考时如果我报考吉林大学中文系我就能成为吉大学生了,这里不再赘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的吉林大学校徽</b></p> <p class="ql-block"><b>  说我们班被瞩目不是学习的专业被瞩目,而是学员被瞩目。我们班有20名同学。最知名的同学有当时的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高严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雅芝两位高干。可能每一位同学都想与省领导做同班同学。平时都接触不上,如果能同班学习,增进了解,那是很幸运的事。当时,就有别的班的厅级干部想到我们班学习,如某市的副市长来学习几天,就被班长和幕后班长请出去了。幕后班长就是省委组织部负责此项工作且很有水平的臧处长,他也是我们班的学员,不然请副市长出去也是很难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还有三位副厅级干部。分别是省林业厅刘副厅长、</b><b style="font-size:18px;">辽源市林副市长和省外贸</b><b>厅宋副厅级员(常驻日本商务代表),其他皆为处级干部(均为45岁以下,那年我是36岁)。在处级干部中,有几位是从企业来的,其他均为省直机关的。我们班还有个三人班委会,班长是林业厅的刘延春副厅长(后来当过厅长和省政府副秘书长),我和省人事厅的刘学本处长(后来正厅级退休)是班委会成员。让我当班委,可能是考虑我年轻(36周岁)多干点活,亦或是臧处长的偏爱吧。</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每个学期都要集中三个月左右脱产学习,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世界经济专业是我们多数人未曾接触的专业,但我感觉学习起来还很得心应手,可能与我当时从事图们江开发开放工作有关吧。因为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是世界经济专业的重要内容。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感觉。我就写了一篇“论吉林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文章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993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二排右四是三叶草)</b></p> <p class="ql-block"><b>  从1994年6月第二学期开始,由于两位省领导白天没有时间参加学习,我们班就改为下班后晚上学习。因为不能在吉大教室学习了,就改到省林业厅会议室学习,每天回到家都九点钟左右。这样我们白天上班,晚上就去上课,还弄个工作学习两不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994年6月,吉林大学•93世界经济研究生二学期开学留影。前排左五为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省长高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994年6月,吉林大学•93世界经济研究生二学期开学留影。前排左五为当时的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雅芝。</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晚上上课,两位领导还是很难保证每天都来学习的。高省长对学习很认真,非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外,基本上都坚持来学习。他不能来学习,还没有办法补课,就让组织部的臧处长安排人给他做笔记。臧处长可能考虑我写字比较快,字写的也可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就把这个活交给我了,也许更多的是对我的关照。这样,高省长的学习笔记就放在我这里,他来了就自己做笔记,不来就由我做笔记。如果他来得早我就把上一课讲的主要内容简单说几句,也就说了几次。因为他一般不早来,即使早点来就被同学簇拥了。为省长做笔记,我自己的笔记就只能在白天再重抄一遍,这样虽然累点,但等于我又重新的学习了一遍,所以自我感觉学习收获很大。这个活我干了两年半。在班里,除已经入高省长“法眼”的几位同学外,</b><b style="font-size:18px;">应该说我与高省长接触最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高严当省长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上半年,我们开始写毕业论文。由于我在省海洋办做了三年的图们江开放开发工作,对东北亚经济地理比较熟悉,也有很多此方面的论文,我就把论文题目确定为“图们江开放开发”。这篇论文写了三万多字,</b></p><p class="ql-block"><b> 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吉林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维达教授担任主考官。他对图们江开发开放很感兴趣,问了我很多他关心的问题,我都如数家珍的逐一回答,他很满意,在答辩完他还说了一句“不错”。我也顺利的毕业了。</b></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6月,高严省长调任云南省委书记。高严离开吉林的那一天,</b><b style="font-size:18px;">我记得当时有数十位厅局长到长春大房身机场送行,我</b><b>们班有九位同学也去了,高省长与我们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当时那些厅局长就在旁边看着。后来有的领导告诉我,大家在旁边议论说,这是虎班啊,要是高省长不走,都得鸡犬升天啊。2002年,高严在国家电力总公司出事后,大家都感到很意外。因为高严1995当云南省委书记时不到52周岁,是全国第二年轻的省委书记,第一年轻的是不满50周岁的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学们都感到很惋惜,如果在吉林也许不会犯那么大的错误。无论如何,他都是我们的同班同学,不能因其荣辱而而确定和否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在机场同学与高省长及夫人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年苦读终于毕业了,1995年6月穿上硕士服,戴上硕士帽在母校的大门前留影纪念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获经济学硕士学位</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吉大研究生毕业后,曾有一位博导让我做他的经济学博士生。由于我当时工作太忙,真的没有时间去读,自己感觉有个硕士学历也就够了,就没有去读。如果继续读在职经济学博士,应该没有任何难度,因为博士能否毕业关键在于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那时候还没有要求必须在i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因此发表论文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事物往往就是那样巧合,许多年后正因为我没有博士学位,省科委公开招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副主任我就被排除在外了。但我不后悔,因为后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已经变化了,即使我有博士学位也不一定被重用,不去理会令人不齿的潜规则是我的底线。现在老了,回忆是为了记录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自我,不然我真懒着理这千年谷子万年糠。当今之要是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给社会和亲人添麻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24年摄于菲迪克在瑞士召开的全球基础设施大会会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