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90岁高龄了,尚能自理,能拄着拐杖独自从二楼下去晒太阳。大姐曾说,不少人听说70岁的她还有母亲,都说“你还能喊一声妈呢!”,惊叹、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在父亲离世的7年里,我们几个子女从未感觉到“家”的缺失,因为我们还有母亲。母亲在,家仍在。</p> <p class="ql-block"> 母亲爱“喧”。老家人管此叫“吹”,实质上就是“夸”的意思。但母亲吹的不是自己,多数吹自己的子女、儿媳、女婿。姐姐给买了新衣,母亲迫不及待地穿上,到晒太阳的老太太们跟前夸;大嫂带着水果点心来看她,母亲高兴,说一来就买这买那的,也夸;哥嫂来给清洁打扫,给母亲送来生活费,母亲忘不了夸;姐夫、弟弟给送来吃喝,母亲忘不了夸;我千里之外打电话,她也不忘跟我絮叨着夸;我回家几日多干点家务,家里来人时母亲不定夸多少回。我不想被母亲夸,只想默默做,我觉着孝顺父母,子女应该尽己所能、尽力而为,无需攀比和外“喧”。可再来一个人,母亲又忘了所有,继续夸。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哪一个她都能说出优点,“喧”出一二。有时我忍不住嗔母亲几句,但时间一长,也就顺其自然了,只要母亲高兴就好,母亲眼里的子女永远个个都好,个个都让她挂心,母亲不强的记忆里还藏着子女许多这般那样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 母亲心灵。早年和父亲为了几个孩子读书,一边当着纯朴的农民,种田、卖菜,一边做个小本买卖,经营过水果、干果、肉食等生意。由于坚守童叟无欺,我家的小买卖一直比较红火。母亲基本没念过书,只认得几个字,可一点不影响做买卖,她的心算非常快,连我这个大学生也不得不挑大拇指。母亲熟练记得大多数儿女的手机号码,惦记哪个了,就拿起座机背着或对着电话号码给儿女打电话。母亲思维清晰,有时反应还很快,能为自己的各种行事方式“自圆其说”,连我们都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 母亲宽容。父母生养的我们7个子女,无论是“科班”大学生,还是一生农户,从不甘居人后;无论在国企还是事业单位,抑或自主创业,均干得有模有样的。要强的子女对粗线条的母亲“要求”难免高,偶尔也高音大嗓“牢骚”两句,但母亲从来不往心里去,事过翻篇,对儿女该关心还关心,该惦记还惦记,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生气而耍“家长制”的作派。母亲的包容使得我们做儿女的在家里感受到的总是自在、轻松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 母亲“粗线条”。母亲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凡事过得去就行,不苛责自己,也不为难别人。你说这样做有理,她想想也是对的;他说那样做不合适,她琢磨琢磨也觉得没说错。扫扫涮涮的事,从来不讲多精细,差不多即可。也许正是这样,母亲的心里很少藏着沉重,着眼于过好每一天,而不是奢求遥不可及的梦想。也许正是她的“无意”放手,才历练了我们几个子女,个个在同类中“比上不及、比下有余”,甚至也算优秀。</p><p class="ql-block"> 母亲“低情商”。母亲的一个突出缺点就是不太会说话,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有点“情商不高”“不会来事儿”。有时话说出来总感觉欠点火候。我就忍不住教她这事应该怎么说、下回怎么说,结果等下回再说,母亲又老调重弹了,我自己也觉得好笑,干脆随她吧。母亲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年纪,做儿女的何必对她的表达耿耿于怀呢?何况母亲一生与人为善,确无伤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完美,可我爱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平凡,可我爱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就是我心中的家。</p><p class="ql-block"> 九九重阳,我写给母亲,祝愿母亲健康相伴,快乐相随,安享余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