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闲往事 ~ 我的“大红袍胡同”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我的“大红袍胡同”</p><p class="ql-block">在盛京皇城根下,藏着一条古朴而静谧的“大红袍胡同”,它不仅仅是一条巷子。更是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历史见证者。</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大红袍胡同”均以港内清代红色水泡谐音得名。但我记得:清朝时,红袍是指官服,在那个年代,男人是不穿红袍衣服的,只是在朝廷当官儿,且官至正三品以上,才有资格着红袍官服,表示加官晋爵。。“大红袍胡同”整个布局都是清一色的四合院,当时老百姓是住不进这样的房子的。“大红袍胡同”的名字是否与居住的人群有关呢?</p><p class="ql-block">“大红袍胡同”,包括:红袍东里、红袍西里、水鉴里。</p><p class="ql-block">我从童年至少年就居住在红袍西里17号四合院里,在这个大院中学习生活长大的。</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胡同是记忆中最温暖的角落。狭窄的通道,硬邦邦的土路,蜿蜒向前,仿佛能通向时光的深处。胡同两旁的古朴的四合院,灰瓦白墙,透露着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回到了60多年前生活、学习、成长的“大红袍胡同”。一切都变了。没有一丁点儿小时候胡同的模样了,只是政府“打造古城复兴”工程,在胡同入口竖立起一块儿仿古的屏风墙。刻下:“大红袍胡同”,五个古色古香的大字儿,让我仿佛穿越了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胡同的模样,随着我的回忆慢慢清晰的跳跃在纸上。</p><p class="ql-block">我的“大红袍胡同”往北走,当时称谓:东华门,西华门,不足千米路儿,便是盛京的故宫了。小时候儿的故宫对外不开放,马路上人少车稀。我们就在故宫大门两旁的台阶上打滑梯玩,时常通过大门的缝隙往里瞧,感觉很神秘,很静谧,有时也有点儿阴森森、凉飕飕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大红袍胡同”往东走不出300米,便是热闹的中街了。当时的钟楼,鼓楼的钟声,定点定时播报时间。悠悠的钟声。如同听到一首古老的歌谣,悠长而深远。中街里百年老店不少,如:“稻花村”、“内金生”、享得利钟表店、光陆电影院、长江照相馆等等。</p><p class="ql-block">“大红袍胡同”北出口儿,就有老九华、牙齿防治所等等。</p><p class="ql-block">胡同的西边出口儿,就是纸行、铜行、文神庙等等。</p><p class="ql-block">“大红袍胡同” 在清朝属于皇家城里。它周围地方则是:小东门、小西门、小南北、小北门。有等级的官员才能住在城里,百姓家则住在城外。</p><p class="ql-block">现在一切、一切都没有了,替代它的是耸立入云的幢幢高楼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这些地方都很遥远,现在通过高楼的缝隙,一眼就能看到故宫、中街了。也许是“小孩看物远”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大红袍胡同”,每一处都美得摄人心魂。充满了宁静平凡的人间烟火味儿。</p><p class="ql-block">胡同里,房脊交错的电线。墙边一辆自行车掉了铰链,谁家的旧藤椅被太阳照的微光惊艳。</p><p class="ql-block">夏日里,胡同里弥漫着槐花的香气,邻居们见面时都热情打着招呼。孩子们嬉戏玩耍着,巷子里充滿着欢歌笑语。冬天来了,一场大雪过后,胡同变得银装素裹的世界。一清早,推开自家门,加入清扫积雪,堆起了各式各样的雪人,到了傍晚,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气飘散开来,那是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居住在红袍西里17号,这是一个有十多人家的四合大院儿,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十多户人家相处像个大家庭,大家其乐融融,没发生邻居吵架,见面都礼貌恭敬,两家小孩子打架,各自领回小孩就是了。我每每回忆起,就好像发生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大院正房住的是殷实人家,我们称“孟大爷”。他是中街“稻花村”的店主,解放后公私合营的。他的三儿子学习很好。60年代中期,他儿子在二十七中学读初中,院里老邹家,生了一对儿双胞胎。这个中学生当时也就十七八岁儿,见产后母子都很好,就说两个婴儿叫平平安安吧,老邹家这两个娃娃的名字,经他这么随意一说就确定下来了。</p><p class="ql-block">院内老姜家,二儿子学习也非常好,每天清早,我就看见他在门前背诵英语课文,当时我佩服不已,大院儿的学习氛围似乎也影响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当时大院儿有一件小事儿,也让我久久不忘,姜大爷每天喜欢喝二两。有菜没菜天天喝。那时候院儿里,谁家炖个鸡鸭的时候,就将爪子和头都扔掉了。他就让他家老三从垃圾箱里捡了回来。烹饪后做了下酒菜,当时我很不理解,认为那些东西还能吃吗?时过数年,鸡爪,鸡头也成了我下酒的硬菜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对胡同是和爱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我经常情不自禁回味,有时候在梦中回到了老院,在老屋的火炕上与小伙伴们学习着、玩耍着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胡同里的灰瓦灰墙,每每时光,我总想慢慢停下脚步,细细回味,我总幻想在徜徉荡漾的旧时光里,享受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p><p class="ql-block">也是前些日子,走过“大红袍胡同”后,便来到了我的母校“朝阳二校”,现在改为“朝阳一校”了,附近“吊炉饼饭店”老板告诉我,“朝阳一校”就是当年“朝阳二校”的旧址。</p><p class="ql-block">往前走不远,便看见正在兴建万米建筑面积的朝阳一校四十九学区的教学楼了,当时的“朝阳二小学”“四十九中学”的模样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大红袍胡同”里发小同学的名字我却记忆犹新,。“红袍西里” 发小同学:邹志英、卢宏伟、姜志祥、曹开旋、吴贺等等。胡同里发小同学还有:李捷、侯玉萍、王爱华、薛雅玲、付啟军、张洪东、毕永健、迟秉奇等。</p><p class="ql-block">我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发小同学的面容,一串串熟悉的发小的名字,让我一生怎能忘怀呢?</p><p class="ql-block">“大红袍的胡同”里的一物一景都是岁月的沉淀。我走过胡同就走进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一切都那么不起眼,但都是我记忆中的童年,都是我在聆听“大红袍胡同”里古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大红袍胡同”的名字就像一道时光印记,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永恒。</p><p class="ql-block"> 2024年 写于重阳节</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