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明朝那些事,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则值得一提。由石悦编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在第57章“声势浩大的大礼议”一节中,就谈到了此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座落于湖北钟祥纯德山下的明显陵</span></p> <p class="ql-block">近日,不辞辛劳乘车多次辗转,才达到钟祥城东的明显陵,这是座落于纯德山下的5A级旅游风景区。在偏僻的湖北钟祥为什么有一座帝王的陵墓呢?让我真感纳闷。但翻开明史,因为它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观风景忆历史,别具一番韵味。在明朝历史上,曾发生一件“大礼议之争”,讲的就是“明显陵”的事。如今,五百多年过去了,观看眼前一组组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与朝廷曾发生的故事联想起来,可得知嘉靖年间,朝廷的黑暗与腐朽。</p> <p class="ql-block">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按规定应由其子继位,可朱厚照却无子,只好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由与朱厚照亲叔朱祐杬之子,仅有14岁的堂弟朱厚熜登基,即嘉靖皇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朱厚熜刚接任新皇帝不久,就遭受杨廷和等朝廷老臣的挑战。因为朱厚熜并非嫡系继位,而他面临着“管谁叫爹”极其敏感的问题。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span></p> <p class="ql-block">“大礼议之争”事件,表面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名分之争,实则却是一场事关皇帝与文臣之间的权力博弈。当时,朝廷老臣杨廷和派礼部尚书向小皇帝送来奏折,命令朱厚熜管伯父明孝宗叫父亲,而管自己的父亲叫叔叔。这一下子,把小皇帝给弄懵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内阁首辅杨廷和</span></p> <p class="ql-block">杨廷和等老臣的要求对小皇帝来说,有些苛刻;于是双方陷入了僵局。小皇帝朱厚熜聪明,也有智慧。当时年纪尚小,朝廷的权力都落在杨廷和等老臣的手上,如果与他们硬杠,肯定会吃亏。于是,小皇帝采取搁置不理的策略,等到有机会了,再处理不迟。</p> <p class="ql-block">到了嘉靖元年,这件事发生了重大的转机。朝廷中有一位50岁的进士张璁,工作了多年,迟迟得不到升迁。在“大礼议事件”中,他得不到重用,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他发现小皇帝朱厚熜在这件事件中处于被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揣摩到一些玄机。认为“继统不继嗣”。依据《皇明祖训》的规定,继承皇位应该是“父死子承”,但并非绝对;而“兄终弟及”也是明皇祖朱元璋所允许的。</p> <p class="ql-block">所以说,张璁明确支持小皇帝朱厚熜继续称兴献王为生父,并追尊其为“明睿宗”。他还主张朱厚熜不是以明孝宗侄子,或者说嗣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大统,而是以明武宗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张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公然反对杨廷和等老臣的“继嗣”之说,继而又提出了“继统”之说,甚至还颁发出明太祖朱元璋《明皇祖训》中提出“兄终弟及”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这时,见到朝廷各大臣之间出现了分裂,被孤立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非常高兴。立即召见张璁,并委以重任,鼓励他坚持己见,继续与杨廷和等老臣对抗。</p> <p class="ql-block">恰在此时,小皇帝朱厚熜的母亲蒋氏从湖北钟祥赶到北京,听说自己的亲儿子变成了侄子,称自己为婶婶,称父亲为叔叔,蒋氏就坚决不答应。</p> <p class="ql-block">这时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也不沉默了,向皇太后辞职,说自己实在是干不了皇帝的工作,还是回湖北钟祥去当藩王好了。这下子可把皇太后急坏了,皇帝这工作岂能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辞职?!这不破坏了明皇祖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于是,皇太后极力给嘉靖皇帝朱厚熜做工作,并安抚他;同时对杨廷和等老臣痛骂一顿。无奈,杨廷和等老臣见事不妙,只好作出妥协。不过,老奸巨猾的杨廷和爱耍小心眼,他作出妥协的同时,也进一步玩弄字眼,只同意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父朱祐杬为“兴献帝”,而不是“兴献皇帝”。这虽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但也为日后矛盾再起,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仿北京天安门的金水桥</span></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不久“大礼议之争”的烽烟再起。有一次,清宁宫失火,杨廷和等老臣认为,宫廷失火这是因为嘉靖皇帝不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而引起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见杨廷和又把屎盆子扣到自己的头上, 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暂时作出让步,同意伯父明孝宗为“皇考”,而在自己亲生父亲后面加上“本生父”,以示二人的卑尊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又过了几年,嘉靖皇帝的皇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一直为自己亲生父母遭到不平等待遇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利用起自己的手中权力,先将杨廷和的左膀右臂毛澄等人离职,再批准老臣杨廷和告老还乡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大概在嘉靖15年,清除了朝廷的异己份子后,嘉靖皇帝的皇位不断稳固和提升,这时他大胆重用张璁等人。他干脆绕开内阁,强令礼部将其生父追尊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同时追尊其生母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并祭告天下祖宗。</p> <p class="ql-block">这份旨意发出后,在朝廷文武大臣中炸开了锅,引起一场悍然大波。有些朝臣纷纷辞职以示抗议,希望嘉靖皇帝收回错误的旨意。</p><p class="ql-block">嘉靖帝大怒,并下令锦衣卫(警卫部队)将其中8名带头闹事的为首者施以廷杖。这一行动不仅没有得到制止,反而变本加厉。简直到了失控的地步,不少文官不但没有退却,反而齐声痛哭以身赴死。</p> <p class="ql-block">嘉靖帝见控制不住局面,于是扩大廷杖的规模。当场打死17名官员,重伤40多人,其余的全部下狱。这是史上著名的“左顺门事件”。自从“左顺门事件”之后,嘉靖帝在朝廷中的异己份子全部被铲除。</p> <p class="ql-block">由此,嘉靖帝朱厚熜为“大礼议之争”,与大臣们打了好几年的嘴炮,并一直处于守势之中。自从发生了“左顺门事件”,嘉靖帝的大权在握,朝中再无人敢反对了。</p><p class="ql-block">到嘉靖15年,嘉靖帝朱厚熜更是肆无忌惮地将亲生父亲的牌位移至太庙之内,与所供奉朱氏皇帝们的待遇完全一样。就这样,前后延续了十多年的“大礼议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陵园内的园林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综合来看,“大礼议之争”既无关国家的存亡,也无关民族的兴衰,但在明代历史中却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嘉靖皇帝朱厚熜,还是朝廷的士大夫们,为了个人的名誉,不图务实,仅迂腐狭隘地咬文嚼字。说到底一句话:“大礼议之争”事前没有必要,事后也没有赢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明显陵之远景</span></p> <p class="ql-block">上述就是座落于湖北钟祥明显陵的前因后果。更直白地讲,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历史上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