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气碰得好,接连几天的阴雨。秋天的雨,下得不紧不慢、不大不小,下得宁静和平稳。种下去的种子、栽下去的苗都长势良好。只隔了两三天,种下去的大蒜就急不可耐地伸出了苗尖尖,栽下去的葱与韭菜也争先恐后地长高了足有半寸。再过两天,远远地就能看出一小片翠綠来了。白菜和莴笋苗长得也许是太过鲜嫩,由于“秀色可餐”,竟招惹来一群贪食的小鸟来啄食,叶片已被啄得很不美丽了。发的扯根菜,刚长出幼苗就几乎全军覆没。鸟们太聪明,种下去的菜豆隔着两寸多深的土,居然也被它们刨出一洞来把里面的豆子吃掉。我猜那一定是“四害”之一的麻雀干的,沮丧之极却无可奈何。李主任却告诉我,坏事的不是麻雀,是一群牛屎鸟闯的祸。不管是什么鸟吧,从生态体系来看,现如今也不能再把麻雀作为害鸟对待了。对鸟害只能防,不可打,亦不可药。即使是四害之首的老鼠,完全灭绝了也未必是好事。于是赶紧的从家里拿来了红塑料袋,找树枝竹杈挂起来,风一吹动,狐假虎威,兴许能吓跑它们。鸟与菜,关乎人与自然的关系。种菜也应讲究科学发展观,有鸟总比没鸟好。!</p> <p class="ql-block"> 种菜的乐趣之一,就是能亲眼目睹各种蔬菜从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开始,投入到大地温暖的怀抱之中,借助着阳光与雨水,碳水化合,孕育出一茬接一茬的新生命。刚开始,一两片嫩叶从地里奋力破壳而出,然后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眼瞅着嫩苗一天天慢慢长大,渐渐的,渐渐的呈现出一片翠绿,一片生机;长大,开花,结果,采摘,最终长成一棵棵能食用的蔬果,完成从菜地到歺桌演绎的全过程。一般人种菜只看重收获,而“带薪的菜农们”却更能从中感悟并体会出生命的意义与宽度。</p><p class="ql-block"> 我种菜始于秋天。绿,不是秋天的主色调,人们习惯于欣赏落秋的金黄,这时菜地的绿反而更显得稀有与珍贵 。对于农作,人们总是爱讲“春种秋收”,其实也不尽然。种菜就既有春种秋收,也有秋种春收,比如菜豆、红萝卜。尤其是有了大棚之后,市场上的季节就变得十分的模糊了。有人责怪:“小姐搞乱了辈分,大棚搞乱了季节”。这话说的虽有几分尖酸刻薄,但也实在。你看这超市里冬有黄瓜青椒,夏有萝卜白菜。住在城里的人,除了气温冷暖之外,在歺桌上几乎就感觉不到季节的交替。如今要想亲身领悟这一年四季变换的风采,就只有我们种菜的人最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附近种菜的包括村民在内都是一些老人,基本上属于“6070”后勤保障部队,很少看见年轻人种地。或许是不屑?也或许是忙?无论是种菜的还是不种菜的,反正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有得?人这一辈子不就活在这舍与得之间?我们这些“带薪的菜农”在菜地里一边劳动一边扯淡,家长里短,过去将来,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就在汗水的洗白中愉快地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老罗退休前是市直单位的一把手,挖地种菜一板一眼,依旧严谨细密。老赵对付结板的菜地有新招法,他并不拘泥于循规守矩的挖土整地,而是首创“打毛凼”。所谓打毛凼,就是在紧板的地上挖一小穴,先把苗栽下去,待下雨后,土地疏松了,再用松锄将穴的周边锄松,这样竟省去了不少力气,而菜一样长得很好。其实世间一切都没有定数,顺其自然就是良知。</p><p class="ql-block"> 老硕与老佘属于“老菜农”,下地运作巳好几年了,有基础,身体又好,连年扩充征战,如今都种了一亩多地,种的菜比农民还农民。上次我美篇中那张长得好的萝卜菜照片就取自他们的地。因此还误导了我好多美篇“粉丝”,说是也要到我地里来“顺手牵羊”。但那照恰恰是我的期待,却不是我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老硕经验丰富又舍得下功夫,种的菜总比我们早,还常给我们提供菜苗。当过市长的老和,家里离菜地比较远,每次下地都须开车,为此他自嘲是“花十块钱的油带回去三块钱的菜”。但带薪菜农们种菜的意义不在如此。种菜,既是劳动也是运动还是活动。有时他还把孙儿们带到菜地来,德智体美劳,来了就算是上一堂传统课。老佘曾在农业部门工作,有一年收的菜多,自家吃不了,他老父亲就挑去市场卖,结果这里也不准摆,那里又不准卖,只好一声吆喝都送了人,从此再没有去卖过。我打趣道,若是下次再去卖菜,一定要写上一块牌子,上书“原ⅩⅩ局处级干部所种,欢迎选购”,保定会销路大畅,抢购一空。几位老菜友会心一笑,辛劳便在笑声中消散。</p><p class="ql-block"> 以前宥于方桌之围,仅三五牌友;打过太极,却未能坚持;走向湖塘河库之后,结识下不少钓友;如今进军菜农,又新识不少农友。友们知道我上山下乡当过生产队长,下地就喊我队长,还打趣我是“官复原职”,我也自得其乐。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当不成袁隆平,沾一个农字也不错。未来的发达世界肯定属于“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陶渊明当年“采菊东篱下”,远没有今天的我们“种菜田园中”来得实在,“诗与远方”就在心头。劳动休闲之余,每有心得体会,写成美篇,图文并存,竟然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自觉退休之后天宽地阔,只要心态好,我们的朋友就遍天下。</p><p class="ql-block"> 要不,你也来试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