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的行走之喀什之旅

伊犁小河谷

<h3><strong>葳蕤的行走故事(三)</strong></h3></br><h3>喀什之旅</h3></br> <h3>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喀什。</h3></br><h3>虽说在新疆生长了二十几年,可都说,不到喀什不算到过新疆。</h3></br><h3>最为重要的是我想看看秋天金黄的胡杨,看看很久未见的朋友。</h3></br><h3>就这样,飞行5个半小时,我来到了喀什。</h3></br><h3>这座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古城,这座中国日落最晚的城市。</h3></br><h3>行走在由黄土和胡儿白砖砌成的古城中,民居、巷道、市集、广场处处充满神秘而又熟悉的味道,我边欣赏风格独特的建筑,边感受独特的西域文化。</h3></br> <h3><strong>漫步喀什古城东区</strong></h3></br> <h3>东区面积较大,由各种巴扎、民居和许多纵横交错的巷子组成。</h3></br> <h3><strong>这是新疆最大的坎土曼,据说上了世界吉尼斯之最,当讲解员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说出“坎土曼”时,她惊呆了,我也有些惊讶,原来曾经的劳作已经烙在了记忆里!</strong></h3></br> <h3><strong>巴扎</strong></h3></br> <h3>“巴扎”就是集市的意思。</h3></br><h3>刚刚的坎土曼就来自铁器巴扎,也叫铁器公社,铁匠艺人仍然在敲敲打打他的作品,琳琅满目的摊位和叫卖声丝毫不影响他的创作。我在手工铜器摊前驻足了很久,曾经想要寻觅的酒壶失了主人,其他的杯器顿时觉着有些沉,不买也罢。</h3></br><h3>在帽子巴扎买了一顶维吾尔族姑娘的帽子,我喜欢手工制作的饰品,总觉着这些东西是有温度的艺术。</h3></br><h3>值得一提的是乐器巴扎,每个门店里都有大叔和小伙儿在自由自在的演奏着音乐,有的还跟着节拍唱着歌。我喜欢少数民族的音乐,觉着它们往往具有坦然而干净的儿童般的执着,其中满怀的爱,能够作为内在的光源把我们照亮。这种种纯粹与浓烈,精明的所谓现代人难以承担。</h3></br><h3>在木艺巴扎流连了一会儿,看上一个胡杨木雕花和面盆,最终觉着有些重,南方又潮湿,咬咬牙放弃了。很多儿时熟识的物品都在这里重见了。</h3></br><h3>路过汗巴扎时,还没到傍晚,已经是很热闹了,各种美食馋的我直流口水,只怪自己胃口太小,几个烤包子和两个胡辣羊蹄就饱了。当然,最开心的是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酸奶刨冰,虽说和伊犁的口味有所不同,可我笑着看着他制作刨冰酸奶的时光,仿佛自己回到了少年。</h3></br> <h3><strong>民居和巷子</strong></h3></br> <h3>喀什古城民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大部分街区房屋依然保持着2000多年前最原始的样子。房屋为土木和砖木结构,两三层居多,也有四五层,清一色的四方形。仍然居住者很多维吾尔族居民。</h3></br><h3>这里的房屋,因地取势、率性自由。没有笔直的巷道,避免了规则对称分布,形成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建筑风格,把维吾尔人的灵活自由、热情奔放体现得淋漓尽致。迷宫式的街巷曲曲折折、宽宽窄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我和导游小妹在里面走走停停,拍着各种颜色的门窗,砖雕、木雕,真是悠闲呢。</h3></br><h3>砖雕和木雕是民居建筑的亮点和特色。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看似结构造型相同的民居,其实每栋各不相同。外墙、门楣、窗框、屋檐多是重叠繁复的砖雕,让我时时想到“艾特莱斯”的花纹。大门、廊柱、阳台、楼梯扶手都是精美的木雕,多为莲花、蝴蝶等花草和菱格造型。复杂的木雕砖雕房屋大面积使用,不是有钱的富裕人家就是清真寺;没有任何装饰的外墙和门窗,可能就是城里最普通的人家。</h3></br><h3>导游小妹带我进了巴依老爷的家(买买提的老房子),人太多,匆匆浏览了一遍,也没细听,只模糊记得这是被阿凡提捉弄的傻巴依的家。</h3></br> <h3><strong>高台民居</strong></h3></br> <h3>距离古城不远处有一座土崖,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七八百年前的样子,被称为“高台民居”。它和古城城门南北相望,中间隔着一条马路。历史上,南边的高台民居与北坡的古城原为一体,800年前因为一次洪水使南北分离,形成了现在的南北分离。吐曼河从高台民居脚下流过,远远望去就像洪水冲刷过后的一座孤岛,歪歪扭扭,松松垮垮地站在那里。</h3></br><h3>高台民居高约四十米、长约八百米,是当地维吾尔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居高临水,既避免了洪水、暴雨等水患的袭扰,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河水的便利。</h3></br><h3>维吾尔先民之所在这里安家,据说与这里的“色格孜”土有关。这块高崖的土质细腻、粘性好,是制作陶器的绝好材料。几百年前,土崖上便有了第一个土陶作坊。</h3></br><h3>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土陶,源于土、成于火,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过去很长的岁月里,土陶制品与维吾尔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日三餐不能不用的“塔瓦克”(托盘)、洗手的“吾肉克”(陶壶)、和面盛饭的陶盆等市场需求很大。随后,高崖出现了大批以制陶为生的家庭作坊。当时,陶器的种类多达百种。</h3></br><h3>最早落户高崖的维吾尔人,他们的房屋依崖而建,是用土块垒、泥巴糊成的。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有限的院落显得非常拥挤,几代人挤在一起,即使分家也不分院。每增加一代,他们便在原来的平房上加盖一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地加高和扩建,房屋变成了两层、三层。有的人家,在修建二层时,将房屋建在两个巷道之间,或者在二层增加挑檐向外拓展,便出现了“过街楼”“跨街楼”和“悬空楼”,就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深入其中,我们通过门窗的新旧程度和楼层的高低,可以判定建造的年代和一个家族的兴旺变迁。</h3></br><h3>由于地幅地形的限制,高台民居的住房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实用,避免了规则对称分布和道路的垂直,各家各户根据地形地势、个人喜好和习惯随意自由搭建。房屋院落有平房、有楼房,两三层居多,更有四五层,甚至更高。</h3></br><h3>我走到高台民居广场上时,正好有举行婚礼的人们在歌舞,游人们也跟着跳着欢呼着,似乎要将自己的喜悦传递给曾经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感谢勤劳聪慧的他们。</h3></br> <h3><strong>沉醉喀什古城西区</strong></h3></br> <h3>我来喀什古城西区,就是来旅拍的。西区的面积小,</h3></br>里面商铺和民居林立,游人和居民络绎不绝。无论是民宿还是咖啡馆,都充满民族特色,布置得赏心悦目。<h3>彩虹巷和布袋巷是其中最有名的打卡点。两处地方是挨着的,打卡的游人比较多,一般都需要排队拍照。在西遇旅拍店妆造完,我过了把当西域公主的瘾,拍了四十多张照片,不用精修的就这四张,可我已经很满足了,感觉自己梦回西域了!</h3></br> <p class="ql-block">拍完照,华灯初上,我沿着小巷走访了艾德莱斯非遗馆。一路上有踢足球的小巴郎,有跳舞的古丽,有拍照的游人,有弹唱的大爷,21:30的天空瓦蓝深邃,人们欢声笑语。虽说艾德莱斯绸非遗馆还有待丰富和充实。有人说古城商业化有些严重,我没觉着,我感觉比平江路比丽江古城有烟火气些。</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行走,我仍然拥有不为时间改变的。</p> <p class="ql-block">去一个地方,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就这么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成了一处景。这里孩子睫毛长长黝黑,头发微卷泛黄,鼻梁高耸挺拔,表情丰富活泼,漂亮的脸上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他们眼神无忧无虑、步履蹦蹦跳跳、交谈天真无邪、装束干净整洁,身上散发着热情和自信,透露着幸福和快乐。</p><p class="ql-block">喀什遍地都是摆摊、推车沿街叫卖的老乡,一篓葡萄、一盆无花果、一堆石榴、一些干果……都是他们的生意。这些人他们面带笑容、一脸善良,用不太地道的汉语非常自信地喊:“来嘛、来嘛!葡萄嘛甜得很!不甜不要钱”他们卖水果不用称,论堆或论个,通常用人民币的整数定价:“无花果嘛朗(两)块钱一个,拜石榴两个10块。”大街上随处可见一些孩子拿着家里自产的葡萄、无花果蹲在地上摆摊。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可以先尝后买,很多生意他们都是靠热情和品尝促成的。走到干果摊位,他们会笑着拉住你,抓一把葡萄干、几颗巴旦木交给你,捏碎核桃让你吃:“来嘛!吃,不好吃嘛不要钱!”如果吃完不买,尽管放心走人,他们绝对不会拦你或者给你脸色。在新疆吃拌面、抓饭可以免费无限续量,只要你大喊一声“加面”或“加饭”,很快小份的无肉的抓饭、拉条子就端到了面前。只要你肠胃足够大,可以放开大胆吃。建设这里的人们,把这里当家,一呆就是几年,如今的和谐幸福里有着他们奋斗的汗水和坚守的决心,我知道,喀什的未来会更美好,我还会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