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日邂逅“金字塔之巅”

Grace

<p class="ql-block">上博的特展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从中可以充分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辉煌和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埃及一直列在我的必去目的地中,去年姐姐去了,回来说天气恶劣,旅游环境也不友好。8月知道有这个特展后,很想去,每个月的1号开抢次月的票,让我们在9月1日才抢到10月的票。</p><p class="ql-block">‍选择10月10日,是觉得九月初八,双十佳节会是个出行的好日子。果不其然,出门就是初升的大苹果,候车时已是金辉灿烂。</p> <p class="ql-block">依旧坐的早班高铁,一路还在恶补古埃及文明,B站上的“一口气看完古埃及的历史”,还是能临时抱佛脚,把32个王朝和一些神话了解个大概。1号线到人民广场才不到8点。公园里人很少,金秋的早晨空气清新,桂香阵阵,绿色的小草上尚有露珠。</p><p class="ql-block">‍长椅上望个天,在魔都的心脏地带居然是如此的清悠。</p> <p class="ql-block">老二轻松完成喂猫任务。</p> <p class="ql-block">2小只狸花住在美丽的CBD,幸也。</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只粘人的小柴,非常给脸。</p> <p class="ql-block">和好基友在门口合个影,上次来上博还是去年情人节人独自一人来看“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p><p class="ql-block">‍后面玻璃柜里的是美内普塔站像。排队到门口,才恍然这是个真品。</p> <p class="ql-block">8点50就开始排队至门口,长廊也配合特展,顶棚、廊沿都是特有的埃及符号。</p> <p class="ql-block">检票进入博物馆,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都在一楼,分“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 和“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p> <p class="ql-block">这次展览增加了不少文创元素,中厅里有猫饰美女,有合影的玩偶,旁边手办店也同步推出1000余款主题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租上耳机开始沉浸古埃及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01 /The top of the Pyramid 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古埃及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的映射——众神的世界为引入,讲述了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将近3000年的文明史,通过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来揭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02 /The top of the Pyramid 萨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将定都孟菲斯作为其历史的开端。它是圣地,也是一段回忆,更是在这二者基础上一段真实的思想史。萨卡拉正是整个孟菲斯墓区最重要的环节,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乔赛尔梯形金字塔,以及3至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p><p class="ql-block">‍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以及猫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遗存等,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萨卡拉的秘密”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展开自主考古以来取得的重大发现,解读萨卡拉作为复古之都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03 /The top of the Pyramid 图坦卡蒙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9岁继位,19岁暴亡。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讲述在那个时代,埃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型?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展会展出了787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展品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具体介绍见专辑。</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文明与时尚非常震撼,比中华文明的起源整整早了三千多年,文物保存也很完好,感觉去了埃及也不一定会有这么全面的体会,默默将此必去之地从列表上划去。</p><p class="ql-block">‍算是走马观花的看完已经12点半,饿的饥肠辘辘。其实里面还有几个免费展览很值得一逛,又没吸取上次的教训,带些干粮来垫饥。</p> <p class="ql-block">老二在对面的来福士找了家淮扬菜馆,南里山房,甚合脾胃,人均100,吃饱喝足,又满血复活去citywalk。</p><p class="ql-block">‍选的是顶热门的武康路,先去缅怀下宋奶奶,地铁8号线转10号线没几站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在准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希腊船主的私人别墅,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过岗亭后就是前花园,四周常青树木掩映,草坪绿意盎然,花圃鲜花缤纷,环境优美清净。花园正中的花圃上是宋庆龄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坐像背后的小洋楼是宋庆龄文物馆,里面展览着宋先生生平的珍贵历史文物,包含其少女时代留学时期的论文、照片;与孙中山先生的书信、婚约以及民国时期到建国后组织、出席社交活动的照片、信札、物件等等。除了让游客领略其在政治活动中的风采,专门展出的私人物品区则有更多解密意味:这里有宋先生生平喜爱的香云纱旗袍、黑呢大衣、银珠手袋……,还有罕见的宋家全家福照片、宋先生亲笔题写的书法贺寿卷轴等等。</p> <p class="ql-block">鸽子房在车库门口,不少鸽子无视游客自在的觅食、停憩。一辆红旗一辆苏式车,都是大而结实的,苏联车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故居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有700平方米,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底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后院面积约2200平米,有着一片如茵的草坪,四周花木环绕,20余棵香樟树都是百年以上树龄,绿意盎然、花枝扶疏,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辅楼居然有一间小咖啡馆,版子上写着有宋式西点。</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对面就是武康大楼。</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曾用名诺曼底公寓,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汇处(数了数6个路口),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外形犹如一艘巨型航船。目前是最热门的拍照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比较罕见的骑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对马路拍,阳光洒过来,刚刚好。</p><p class="ql-block">‍不愧是网红,人真的超多。</p> <p class="ql-block">拍完就开始walk,沿武康路往安福路。</p> <p class="ql-block">一条武康路,半部上海史。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时名福开森路,在百年沧桑的岁月中,它见证了上海从繁华到衰败再到复兴的历程。曾经的武康路,汇聚了众多名人故居、洋楼公馆,成为了当时上海滩的名人聚集地。</p><p class="ql-block">‍唐绍仪、宋庆龄、陈毅、邓小平、黄兴、陈果夫、陈立夫、巴金、郑振铎、李石曾、周璇、王人美、赵丹、秦怡、孙道临……都在此居住过。他们在这里用生命之笔书写人生的喜悲传奇,印下属于海派文化的岁月痕迹。</p><p class="ql-block">‍全长1公里多的武康路,沿线就有14处优秀的历史建筑,展现了当时的顶尖设计水平,包括英国乡村式、法国文艺复兴式、西班牙式、地中海式等各式建筑。大多数小洋楼都大铁门紧闭,不少的围墙头还用蓠芭加高了,很难一窥。从古至今,永远都是特权阶层掌握着最好的资源,所以革命永无止境,目的都是为了特定人的利益。</p><p class="ql-block">沿路浪漫诗意的树荫,丰富多彩的历史建筑,以及在此居住生活过的各界名人,构成这座城市“活着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和见证,武康路的每一棵法国梧桐、每一扇落地窗和每一座半圆形阳台背后,都默默诉说着整个街道华丽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不少小资的咖啡店、饰品馆,应该也藏着不少美食,可惜这块没做攻略。</p> <p class="ql-block">走到安福路就回程了,已到放学时间,路上多了孩子们的欢闹。沿五原路到1号线常熟路站,回到上海站,搭乘17:40的高铁返程。全天步数15000,不算多,但久不运动,也稍感疲累。需要热身日本行了!</p><p class="ql-block">‍对历史的喜爱,可能源于初中的历史老师。凡走过,必留痕迹。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今日种种,又何曾不是过去的再次映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