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青春

走走拍拍

中医正青春 <p class="ql-block">“借助艺术家的眼睛、心灵和画笔,用新颖的手段展示中医美学精华。”贾杨说,这是一次古今冲撞、中西汇通的有益尝试,带观众多角度思考生命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一股中药香气扑面而来。在经由当代艺术创造性语言转化后构建的中医文化空间里,处处都是文化创意。除了各类留存的珍贵中医器具,带观众感受老物件在传承与变化中磨砺出的历史灵韵;多件展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中药材的四气五味,带人们观物性,识药理;艺术家们借创作凝练中医文化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朴素精神。</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尹呈忠创作的《存在之谜》 </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尹呈忠创作的《存在之谜》采用传统的大漆材料结合麻织物等,通过自然剥蚀的体块与色彩构图,令人心生遐想。尹呈忠表示,来源于漆树的漆除了作为涂料、用来绘画、制作漆器外,其实还有药用价值。在药典中,漆树的花、叶、子均可入药。这位艺术家表示,其在作品中使用的材料具有东方文化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主办方还设置了阅读区,阶梯式摆放近百本复制后的中医古籍供观众阅读。</p> <p class="ql-block">纤维装置作品《生长》 </p><p class="ql-block">  一套主题为“草木药染”的纤维装置作品《生长》引人注目。艺术家邵旻介绍,中药中的本草也是中国传统的染料。此次选取多种用于黄色的染料,比如:红花、姜黄、槐花、栀子跨越先秦到清代不同时代。这就是“药然同源”。其作品《生长》的含义在于颜色是从植物中生长出来的。据她介绍,不同中药材能够呈现不同的黄色。这套装置作品以古法药染技艺,将网纱面料染色后缝制成多根圆柱,并按五行方位排列,展现中国本草色彩的文化意蕴。</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在多幅以拓印药用植物为主题的作品中,艺术家拓印了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并进行着色,同时,在画面上留下花朵、汁水,气味和形态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行为装置《熏蒸》 </p><p class="ql-block">  在名为《熏蒸》的行为装置前,艺术家张羽表示,熏蒸是一种中医疗法,他把疗法转换成艺术创作方法:把熬煮后的中药置于两层宣纸之间,经过中药“熏蒸”的宣纸呈现不同的晕染效果。他说,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除了在形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呈现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作品《书写之花》 </p><p class="ql-block">  墨可以用来书写、作画,也可以入药。展厅内一幅富有意境的画作吸引众多目光。艺术家王劼音的《书写之花》体现了墨迹之美。墨也被称为“乌金”,除了是一种创作书画的原料,还是一味中药。展厅另一边,一幅古老的注册商标讲述了墨的药物价值。贾杨介绍,这份注册商标中的“八宝五胆药墨”就是含有墨的中药,可以治疗皮肤烫伤等。</p> 上海理工大学 <p class="ql-block">明圆美术馆傍边,就是百年老学校,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p> <p class="ql-block">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的历史沿革始于1907年6月3日,当时创建了德文医学堂。随后,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两国于1920年开始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校址联合办学,校名变更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6年,校舍和设备被接收后,成立了“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发展,先后被称为“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与华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