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过去弹指间,芳华依旧

远方有约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过去弹指间,芳华依旧</p><p class="ql-block"> 10月4日,金风送爽。嘉兴一中2004届文科13班毕业20周年同学会以“卄念不忘 时光之约 ”为题在嘉兴一中教学楼举行。师生欢聚一堂,每人都感言嘉中三年的美好记忆和毕业二十年来的发展走向。二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每个同学风韵正茂,芳华依旧,都嘘寒问暖,也成熟了几许。</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刚从海宁师范(后改制为艺术中学)调入嘉兴一中,我从要研究生脱产培训的余老师那里接手了我们班。我们班是从各班抽调新组成的文科班,还有隔壁一中实验寄读过来的近十位同学,具有活跃有余而成绩参差的特点。为了带好我们班,我采用人本化管理,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但严格纳入高考应试的一体化轨迹。记得高考一模成绩出炉,我乘热打铁,在一周内按一模成绩排档连开三个家长会,与家长共商考是。有一位家长抱怨我把他家的孩子降格安排在了第三个档次,我只是送给这位家长一句话,“就看你家宝贝往后的实力了”。这个学生最终以自己的发愤考上了重点大学。其实,降不降格是小事,考上重点才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文科班,班里的三限生较多。根据当时的规定,三限生是学校录取分数线以下的考生,按照考分缺失的多少支付一定的赞助费才予破格录取。考分越低赞助费就越高,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我就在班级任课老师团队分析会上提议,把眼光牢牢地盯住三限生,要给他们以更多的辅导机会,因为他们的父辈是出了更多的钱才进我们学校的,也许我们的部分津贴、我们的部分奖金就来源他们的赞助。同仁们同舟共济,同心协力,提升三限生的成绩,起到了扫尾的作用。高考结果一个也没掉,全部进入本科。在一中实验借读生中,也有几位冲进了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 在高中,家访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新高三组成前的那个暑假,一次家访更像是久旱雨露,能滋润一个高三学子躁渴的心,或许像一把火,点燃一个同学最后冲刺的激情。那年刚到嘉兴,财力还不甚宽裕,从嘉兴表妹处借来一辆旧自行车,便开始了逐家逐户的家访。时常在周末,尤其在那个酷热的暑假,计划着每天走访三家同学。可有一次遇上特殊情况,那同学家在复杂的居民群落里,走迷宫似的转来转去问了十多家人家,竟不知道有这户人家。结果只得打电话询问,居然是那学生填错了家庭住址,一个上午仅走访了这个同学一家。有位同学的家在嘉兴西北的城北路上,自行车骑行十多里地,穿过整个嘉兴城。等到达这位同学的家,早已是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衫。这位同学的父亲见状竟惊愕地盯着我,直呼不敢相信,居然会有老师造访,这是女儿十年寒窗唯一的老师家访。一次家访,流出的是一身汗水,但赢得的是家长的感激和这位同学的学习动力。老师都为之流了那么多汗,我们家长和同学又何尝不为之流更多的汗。乃至于这次家访竟成了这位同学不可磨灭的温馨记忆。</p><p class="ql-block">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文科13班的高考终成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班上四十三位同学们都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尤其是一位同学进了清华大学、一位同学进了南京大学、两位同学进了浙江大学,成绩斐然。这是全班同学拼搏的结果,也是任课团队同心协力的结晶,更是对为师我努力的回报。一切都成过去,但一切都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同学会结束,同学们又欢聚一堂,举杯畅饮,把酒言欢。最终大家吃起了团圆蛋糕,共同祝愿下一个二十年再聚。</p><p class="ql-block"> 冯关林于杭州江河汇</p><p class="ql-block"> 2024.1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