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伸开 联结广远:开远故事

静生慧动见风

<p class="ql-block">十月六日上午十点,应十月二日即带着岳母在弥勒休闲游玩的小姨妹一家相邀,我和老婆这两位年逾六十的低龄老人,接上叔叔二孃这两位年逾八十的高龄老人,林肯“飞行家”贴地飞行约二小时,经停弥勒。在红河水乡边,四碗“蒙自过桥米线”,补足了能量。</p> <p class="ql-block">驾车一小时后,到达“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地。两路人马汇合,一大家子会师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凤凰生态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空气清新,草木苍翠,天高云淡,水体丰沛。</p><p class="ql-block">相较于昆明的入秋寒凉,这里却是夏日炎炎的境况。</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只队伍:岳母年龄最长,88岁啦,二孃和叔叔86岁啦,小姨妹领取退休金已近半年了,这下知道我和老婆为啥只敢自称“低龄老人”了吧,独独剩下一个妹夫还在“为三餐有汤,为碎银几两”而继续奔忙…</p> <p class="ql-block">这老老小小的一大家,漫步着,休闲着,忘记了时间,没有了烦扰,大有先沐“清风出袖”,再待“明月入怀”的境界哦。</p> <p class="ql-block">客官要问了,你说了半天啦,你们在哪里呀?</p><p class="ql-block">呵呵,不是说了吗?“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地!</p><p class="ql-block">哈哈,你再把上面两句话中的最后一个字连在一起:是不是“开远”?</p><p class="ql-block">对对对,“四面伸开,联结广远”,“开远”也!!</p> <p class="ql-block">开远,有的是故事…</p> 久远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话说1500至800万年前,人类的猿型祖先“腊玛古猿”就在此地生息繁衍;</p><p class="ql-block">夏商周,属古句町国范畴;</p><p class="ql-block">西汉,隶益州郡;</p><p class="ql-block">宋…</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阿迷州;清初袭明制,阿迷州属临安府;</p><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元年(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此,次年全线贯通;</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阿迷县县长蒋子孝取"四面伸开,联结广远"之意,改阿迷县为开远县;</p><p class="ql-block">1981年11月18日开远撤县建市。</p> <p class="ql-block">从沿革中探索<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阿迷”变“开远”的故事</i>。</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某个冬夜,明代才子杨慎(杨升庵)与本土进士王廷表(王纯庵)围炉煮酒,赋诗咏梅,一夜之间各作梅花诗百首,成就了闻名后世的“双百梅花诗”,<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双庵“故事</i>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建造的石碑坊述说着<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节孝”故事</i>…</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的<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九天阁”,又承载着多少故事?</i></p> <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1918年)创办的<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阿迷县立中学,述说着开远教育的故事</i></p> 铁路的故事 <p class="ql-block">开远火车站位于百年滇越铁路滇段"中心",是云南近代史上"个开蒙经济带"的龙头站。</p><p class="ql-block">开远是滇越铁路滇段所有区间站段的"管理中心”(车务、工务、医疗、机务)。</p><p class="ql-block">开远曾是滇越铁路上南来北往旅客列车唯一必须停宿、次晨再发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开远被称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其货运繁重,又喻为“旱码头”。</p><p class="ql-block">经过百年运行,于2003年,滇越铁路云南段才停止客运。</p> <p class="ql-block">一座法式楼站,车站周围的街边还有不少法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开远火车站是百年米轨建成通车时34个车站中唯一的二等站。上世纪90年代,开远站站房整体重建,醒目的钟楼成了当时这座城市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20日,开远至大塔的米轨客运线开通,四节车厢,七个站点,可载客202人,全程11.6公里,每趟列车往返需要两小时。列车的开通,不仅盘活了铁路闲置资产,还唤醒了滇越铁路情节。于是影视剧组来了,休闲观光的游客也来了。</p><p class="ql-block">这趟滇越铁路上现今唯一开行的客运列车,让百年米轨重新焕发青春…</p> <p class="ql-block">购得车票,上车体验。</p> <p class="ql-block">年近九十的岳母,在超过百岁的滇越米轨列车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哈哈,姐夫妹夫招招手:再见,你先走,在下一站等着我…</p> <p class="ql-block">七孔桥,扑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列车间或穿过隧道,洞内岩石裸露,未经雕饰打磨,近在窗边,仅有掌距,部分路段有丝网包边。</p><p class="ql-block">在车厢内把目光放远,目之所及,遥见现代高速的桥梁、现代高铁的路基,宏伟壮阔,百年前的滇越米轨和百年后的高速高铁在此地交汇…</p><p class="ql-block">又会有多少关于<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交通演变的故事</i>呢?</p> <p class="ql-block">建造这座桥梁的钢材,与建造埃菲尔铁塔的钢材是同一批次。在此地耸立已逾百年。</p> <p class="ql-block">叔叔说:我第一次坐米轨到开远,是1963年…</p><p class="ql-block">嗯嗯,那一年,低龄老人刚刚出生啊…</p><p class="ql-block">老婆说,七十年代回老家,要从昆明坐米轨到开远,再转班车往泸西…</p> <p class="ql-block">车上车下,同样欢乐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的1937~1940年间,滇越铁路作为中国通往海外的国际大通道、生命线,抢运了大批抗战物资,转移西南联大、南侨机工等近四百万人员,是滇缅公路及驼峰航线等运量总和的数十倍,在抗日救亡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居功至伟。</p> <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已融入中国近代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这些名人志士的身影都曾出现在开远火车站的站台。</p> <p class="ql-block">歇一歇,再回味一下百年滇越…</p> “解化”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解化”,是“住昆解放军化肥厂”的简称,唯一一座以“解放军”命名的工厂,名气很大,声名远播,即使你没有来过开远,也会知道“解化”位于开远。</p> <p class="ql-block">为建厂,刘少奇将其列为“特供单位”;毛主席,在刘少奇的批示上画了两个圈,表示支持;邓小平,提出并确定了厂名。</p> <p class="ql-block">“解化”的故事,其实只是开远工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先后投建的各类大型厂矿,奠定了开远作为滇东南工业重镇的地位。铺陈出一曲又一曲的<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工业故事。</i></p> 照片的故事 <p class="ql-block">在“凤凰生态公园”的最高处,耸立着一座高近90米的钟楼。从开远四面都能看见,是现今开远的地标。“开远记忆客厅”就在楼内的一至三层。我们在里面流连细观…</p> <p class="ql-block">突然,叔叔停下脚步,指着一幅照片,兴奋地对我说:这个人我见过,我还去过他家…</p> <p class="ql-block">我驻足细看:刘林元,一位老革命啊!</p><p class="ql-block">中共云南一大代表,1928年“阿迷火车站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1930年赴苏联参加由刘少奇任中国团长的赤色职工代表大会;1938年延安抗大学习;1949年任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队长,50年代任省总工会主席,60年代任云南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立于开远火车站内的遗址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当年轻的讲解员遥指纪念碑,骄傲地介绍到刘林元的时候,叔叔脱口而出“我认识他,还去过他家…〞。讲解员先一脸疑惑,再一脸惊讶,后一脸羡慕。</p> <p class="ql-block">登上列车,在列车箱体上展示的开远红色印迹中,又见刘林元。</p><p class="ql-block">却原来,刘林元,是开远的名人,中共云南一大代表,滇越铁路工人运动的先驱,开远人心中的崇拜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叔叔说:他和二孃与刘林元的儿子刘某亮、儿媳廖某英是昆明工学院工农预科班的同学…</p><p class="ql-block">叔叔又说:跟着同学刘某亮去他家,见过其父刘林元,先是工会主席,后当了副省长…</p><p class="ql-block">叔叔还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好几次,由刘某亮带着,拿着省委的饭票,进去大院的食堂,虽谈不上好饭好菜,但包谷饭、洋芋一箩一箩的,管饱啊,至今还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孃还掏出电话,欲与廖某英联系,想告诉她,你们的父亲在开远备受尊崇,你们真该来看看…</span></p> 叔叔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这一路,我陪着叔叔,静静的听他讲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0年,我作为工农子弟考取了昆明工学院,那时候的学制是五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学校宣布分配名单,没有我的名字。我去问时任主任、后为院长的蔡乔方,蔡主任对我说:你着什么急嘛,没有你的名字,你就耐心等着吧。</p><p class="ql-block">那一夜,我是真着急啊,同学们都拿到了派遣单,要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工作了啊。</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系里面通知我:你被录取为研究生啦,师从刘纯鹏!</p> <p class="ql-block">昆工首届研究生,也是昆工“文革”前的最后一届研究生啦。只有四位:高某平、陈某明、黄某其、龚某华。</p> <p class="ql-block">很快,“文革”就开始啦。风华正茂的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也加入了红卫兵的大串联…</p><p class="ql-block">1966年国庆节前后,我在北京西单的红卫兵接待站前后住了19天。那里住着500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p><p class="ql-block">国庆那天,毛主席要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在500多人中推举了三名代表上观礼台:厦门大学一名、新疆大学一名、昆明工学院一名——就是我啦!</p> <p class="ql-block">那一天,凌晨三点,我们步行约一小时,凭观礼证走上了天安门西边的灰观礼台…</p><p class="ql-block">那一天,上午10点半,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刘少奇登上了天安门…</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我离伟人们很近很近,毛、林、周凭栏走动,毛主席向广场上的红卫兵不断挥手,刘少奇独自在城楼的角落伫立(那时候,刘少奇的排名已落至第八,林彪升至第二)…</p> <p class="ql-block">在我身旁,刚好有一配戴望远镜的军人,我借用他的望远镜:哇,好近、好清晰…</p><p class="ql-block">广场上,红卫兵队伍四十人一排,手挽着手,列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和检阅…</p><p class="ql-block">中间,毛主席在城楼里面休息或者接见外宾时,广场上的红卫兵就不走了,高喊着:我们要见毛主席!主持检阅的北京市委书记吴德,对着话筒不断的说:红卫兵小将们,让我们在毛主席率领下,奋勇前行!(其实是在催着红卫兵不要停,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那一天,有上百万的红卫兵吧,都想见见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p><p class="ql-block">据说那天晚上,毛主席又登天安门,继续接见红卫兵…</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从广场上清理下来的鞋子衣服等物品要用卡车拉,堆积如山,无法认领。</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位昆明工学院的研究生,臂带红卫兵袖标,手持红宝书,在天安门前留影。(黄某其、龚某华、高某平、陈某明)</p> <p class="ql-block">结束大串联,回到昆明,参加“四清”…</p><p class="ql-block">1967年的某一天,我去到时任副省长的郭超家,讨要材料,却被郭副省长留下来整理材料。一张沙发床、一床棉被就住在了郭超家,其妻赵森在云南冶金任基建处长。这个家,我中学时就来过,那个时候是中学同学刘某亮的父亲刘林元的家,就是那个在开远闹革命的刘林元…</p><p class="ql-block">这一留,就长达半年。</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像郭超这样的老干部都是被打倒的对象。身边已没有秘书。在他家居住的半年,他去哪都带着我,坐着他的苏联华沙牌轿车,陪他挨批斗、陪他去开会、陪他去视察、陪他东躲西藏,给他的老部下传递过纸条,躲避期间给他买食物打开水,我俨然一个生活秘书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昆工的四位研究生同学,黄某其成了“文革”云南“八派”的头头,官至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粉碎四人帮后被判刑,不到六十即死去;龚某华在云南冶金退休,现在他们老两口过得很舒心,散散步,唱唱歌的;高某平后来没有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我这一生啊,虽然和云南造反派黄某其是同学,但没有参加什么派系,算是躲过了一劫…</p><p class="ql-block">有一年,“红旗”杂志约稿,找我谈话,要我写,我坚称文笔不好,没有写。后来另一位同事写了,内容是批判邓小平搞整顿,粉碎四人帮后,该同事被批得抬不起头来,我又躲过了一劫…</p> <p class="ql-block">叔叔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有感怀,有感动,有感佩!</p><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听着,也静静地思索。</p><p class="ql-block">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离不开昆工,离不开云南冶金,有的人是我熟悉的,有的人是我知道的,有的人是我的同事,有的人是我的邻居…</p><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政情更替,个人沉浮,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唯有沉静平淡才能久远!</p><p class="ql-block">唯有身强体健才能久远!</p> <p class="ql-block">古称“阿迷”的“开远〞,现为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东连砚山、丘北,南接蒙自、个旧,西靠建水,北邻弥勒,是滇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和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这里海拨千米,步行不累,值得来观赏风景,值得来探寻故事。</p> <p class="ql-block">就要离开了,思绪总在飘荡着,“开远记忆客厅”、“滇越铁路艺术空间”、“南正街”、“开远火车站”、滇越铁轨上缓缓通行的四节车箱里……</p><p class="ql-block">记忆闪回着,身体仿佛穿越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多少人曾留宿于“阿迷县”?</p><p class="ql-block">有多少人又走出了“开远站”?</p><p class="ql-block">有多少故事曾经发生过?</p><p class="ql-block">有多少故事还会发生呢?</p> <p class="ql-block">一路看故事,一路讲故事,一路听故事;</p><p class="ql-block">感怀先辈的苦难,缅怀前辈的艰辛;</p><p class="ql-block">也许“明天”,或许“后天〞,最多“大后天”,我们今天的开远之行,也会成为晚辈故事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你说是不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你有故事,我有酒!</p><p class="ql-block">此次旅行,堪称完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