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的足迹,历史的启迪

蓝天(张贤荣)54946700

<p class="ql-block"> 廊坊市,燕赵大地上普普通通的一座城市,说普通她确实普通,她不靠江不靠海,经济在全国也不前数,说她不普通她确实不普通,虽说境内无名山大川,但大运河畅流其间,既毗邻首都北京,又与华北重要城市天津“纠缠”一起,其辖下北三县生生被京津隔断成廊坊的飞地,飞地里一些集镇有直通北京的公交,滨临潮白河的一些新区到首都行政中心距离远比北京绝大多数区县要近得多,方便得多。如果把廊坊看着一个村子,妥妥的城中村,这个“城”就是北京和天津。</p> <p class="ql-block"> 端午期间有幸有缘到廊坊博物馆一游,感慨良多,不吐不快,就当各位看官茶余饭后的笑料,不要当真,如果有同感,权当抛砖引玉。</p> <p class="ql-block">  廊坊历史也算得上悠久了。早在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廊坊的先民就在这块先后叫作夏商冀州、燕国之疆、秦之渔阳、汉唐之幽州域的地方生活劳作。</p> <p class="ql-block">  廊坊文化古迹众多,境内星罗棋布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15处省级文保单位。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一千余处。 廊坊博物馆馆藏文物很丰富,无论是新石器时期闪耀文明曙光红石磨盘、棒,战国时期根植燕南沃土的蟠虺纹铜豆,还是尽显幽野风韵的唐三彩扁壶等,无不彰显廊坊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此幅照片为廊坊博物馆展示的一张画面,图中一条似路似河的标示,既不是道路,更不是河流。而是北宋时期北宋名将杨延昭(六郎)在廊坊地区挖掘的地下战道。用今天的白话讲就是地道。听讲解员讲到此时,我整个人惊呆了,在博物馆我不是惊讶哪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而是被古人创造的战争奇迹震憾了,同样是在燕赵大地,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冀中地道战距廊坊并不遥远,燕赵人民斗争智慧历史悠久,象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回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缺少攻城掠地利器的子弟兵更多时候利用土工作业也是现代战争借鉴古人智慧的成功实践,及至后来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战士依靠古老的“笨”办法让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佬毫无办法,《上甘岭》等影视作品真实再现“坑道”威力。综上,这些战争中的奇迹处处佐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真理的真谛,也是历史给后人的启迪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廊坊的博物馆后,给我印象并震憾到我的不是出土文物而是两幅图和讲解员一段解说词:</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北宋时期杨家将抗金战坑示意图。讲解员介绍说为了对付金兵的恢宏兵阵,杨六郎发明了战坑,通俗讲就是地道,最终隐兵于地下,出其不意,驱敌于外。联想几年前在保定青苑参观的冀中地道战遗址,在感慨燕赵大地人民的智慧同时,更感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巜廊坊的足迹》展览结尾部分的一幅北运河图,一河连着京津冀,解说员的一段话挺震撼的,历史上的京津冀因运河而成一家,联想如今的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那也是古代一家亲在现今真实再现。</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展览,我在想,无论是宋代的“战坑”,与抗日时的“地道”、上甘岭的“坑道”;抑或是诞生于隋的大运河与现代京津城际高速公、铁路,密如蛛网的交通之于京津冀犹如人体筋脉之于身体,早已有机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话说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古人智慧保障我中华五干年文明绵延不绝,虽然有数次外敌入侵,但都象磨刀石一样,让中华民族这把“刀”磨得更亮、更锋利、更铁血,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历史可以照亮现实”,诚然“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但历史遗存、文物古迹、古人的智慧完全值得今人学习借鉴;中华民族历史是一部文明史,犹如一部鸿篇巨著,她似知识海洋,值得后辈子孙孜孜不倦的研读、汲取。</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为国人树立标竿,总书记外出考察调研,多次亲临考古、世遗一线,窃以为也是从前人汲取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特征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继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参观博物馆,犹如跟先贤对话,“开卷有益”,我们前行会更有力、更顺利。</p><p class="ql-block"> 汲取前人的智慧,犹如站在巨人肩上,将会看得更远,将会获得无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去博物馆看看…”,</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敬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