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译黑胶唱片的故事之四十四)</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面:<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马斯涅《塞维利亚舞曲风格间奏曲》选自《唐·塞萨尔·德·巴赞》第三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幕歌剧《唐·塞萨尔·德·巴赞》,是马斯涅的第一部歌剧,也是他以伪西班牙方式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后来他在《领袖》和他的芭蕾舞剧《斗牛士》中又回到了这种风格。这部作品首次在1872年11月30日在法国喜歌剧院上演。不幸的是,剧院随后发生火灾,原稿被烧毁。幸运的是,马斯涅在1888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和重新编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斯涅在创作第一部歌剧时,就已经展现出了他超人的灵感和戏剧天赋,并且他对《塞维利亚舞曲》进行了改编,使其适合女高音演唱,这一改编版本由阿梅莉塔·加尔尔·柯蒂斯(Amelita Galll-Curci)录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p> 音频:《塞维利亚舞曲》-女声<div>女高音:内莉·梅尔巴</div> <p class="ql-block">音频:马斯涅《塞维利亚舞曲风格间奏曲》</p> <p class="ql-block">2、马斯涅《前奏曲》《华丽大圆舞曲》选自《拉合尔国王》第五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斯涅总是沉浸在异国情调的音乐中,诸如《希罗多德》、《伊泰丝》、《埃斯克拉蒙德》和《玛丽亚—玛德琳》等歌剧包含了他最优秀的音乐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拉合尔国王》(法语Roi de Lahore) 是马斯涅的作品之一,这部剧首演在 1877 年的加尼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也曾在多个不同国家的王室宫殿中表演过,至今还是歌剧届罕见的著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歌剧的背景设在印度,是一个三角恋爱的神话故事。年轻的国王阿利姆( Alim) 及其部长辛迪亚(Scindia) 都爱上一位印度神女祭司西塔(Sita),而且西塔还是辛迪亚的侄女。在迎战来犯的回教军队时,辛迪亚暗中加害国王并篡位,国王的灵魂进入印度教天堂。阿利姆国王因为热爱西塔,向印度神许愿:愿在地狱受苦千年以换取重生与西塔团聚。印度神被他所感动,也不要求他将来下地狱千年,可是还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他回到人间之后不再是国王,只能是一位地位卑下的乞丐;第二,不论西塔是否还爱他,他的命都与西塔相连,亦即若西塔死亡,阿利姆也会同时死亡。这两个条件阿利姆都答应了,也就重生了。阿利姆重生后,西塔还是爱著他,她被自立为王的阿利姆逼娶为后,决定自尽身亡,同时西塔也倒在她身旁。这时候这对爱人开始变形,升入天堂,在天堂中享受永恒的幸福。</p> 音频:马斯涅《前奏曲》《华丽大圆舞曲》选自《拉合尔国王》 3、古诺《希腊舞曲》选自《萨莫拉的贡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莫拉的贡物》是古诺写的最后一部歌剧,剧情概括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939年,摩尔人在萨莫拉战役中击败了西班牙的军队。摩尔人每年都向西班牙要一百名处女进贡给他们,只有奥维耶多作为王室成员幸免于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年轻的西班牙士兵马诺埃尔在西班牙王宫前公共广场举行婚礼,迎接他的新娘赛玛。但是庆祝活动被摩尔人的特使本·赛义德打断,阻止婚礼进行,特使要求国王奥维耶多提供20名处女作为贡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赛义德被赛玛的气质和美貌所吸引,决定把她留给自己,并承诺给予她皇室般的待遇。赛玛向马诺埃尔发誓,没有什么能改变她的爱情。马诺埃尔煽动西班牙人叛乱,但国王恳求他们接受牺牲,以防止发生进一步的流血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送到摩尔人的女孩是通过抽签选出来,赛玛当然被抽中,马诺埃尔和赛玛绝望了,他们决定一起去死。当他们正要自杀时,赛玛的父亲赫莫萨恳求特使本·赛义德饶了他的女儿。特使拒绝了,赫莫萨拿起从马诺埃尔手中夺来的匕首,刺穿了本·赛义德的心脏。国王奥维耶多以精神错乱为由赦免了赫莫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挥家理查德·博宁吉评论:“尽管女高音加布里埃尔·克劳斯和低音歌唱家让·拉萨尔才华横溢,但古诺这最后一部的歌剧,在1881年4月1日第一次公演时,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惨败。阿道夫·德恩纳里和朱尔斯·布雷西尔极其糟糕的剧本最初是提供给威尔第,威尔第很有礼貌地拒绝了这部歌剧。这里面愚蠢的东方故事,如果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很可能会被玛丽亚·蒙特兹(Maria Montez)改编成好莱坞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本·赛义德宫上演的第三幕芭蕾舞,除了《希腊舞》外,还包括《彩带舞》、《圆舞曲》、《西班牙舞》、《阿拉伯舞》、《脚尖舞》和《意大利舞》。</p> 音频:古诺《希腊舞曲》选自《萨莫拉的贡物》 4、圣桑《吉普赛舞曲》选自《亨利八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桑从事创作达60余年,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作品体裁多样,数量惊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亨利八世》是圣桑创作十六部歌剧中的第五部。他的歌剧《参孙与达利拉》因有犯禁之嫌,在被同一家剧院拒绝上演长达五年。1883年3月,圣桑的《亨利八世》才在第五歌剧院首演。这部四幕歌剧是圣-桑的代表作之一,歌剧讲述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在位期间的主要事迹与个人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最后一本剧本是历史剧《亨利八世》,写于1613年。该剧描写了一个真实故事,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无合法男性继承人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桑的歌剧《亨利八世》描绘了亨利八世在位时的多个重要事件,包括白金汉公爵被诛、凯瑟琳王后被废、大主教沃尔西被黜、安·波琳加冕等。同时,也展现了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与罗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的过程。此外,歌剧还深入描绘了亨利八世与他六位妻子的关系,以及这些婚姻对英国政治和宗教格局的影响。通过这些情节,歌剧展现了亨利八世复杂多变的性格和他对英格兰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幕中的芭蕾舞,是在里士满公园举行的一场群众游园会里,国王陛下的苏格兰臣民在跳舞。它包括:(1)宗族入场;(2)生态游;(3)胡布隆节;(4)吉普赛舞曲;(5)高地舞曲;(6)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和终曲。</p> 音频:圣桑《吉普赛舞曲》选自《亨利八世》 5、儒勒·马斯涅《悲歌》选自《复仇女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由不安女神阿勒克图、嫉妒女神墨纪拉和报仇女神提希丰三姐妹组成,又被统称为厄里倪厄斯(Les Erinnyes),她们其实是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剧配乐《复仇女神》组曲(Les Erinnyes Suite),是马斯涅于1872年为法国诗人德·莱孔特同名诗剧创作的戏剧配乐。故事讲述希腊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因称霸爱琴海发动特洛伊战争,因出征时得罪狩猎女神,以女儿献祭,战争胜利凯旋后回到家乡,被妻子与情人一起谋害,及儿子复仇的故事。德·莱孔特原先担心配乐会妨碍他的诗句,但是马斯涅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部作品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第二段中部的《悲歌》,描绘了阿伽门农墓前的葬礼仪式,由大提琴演奏的悲伤旋律,随即成为马斯涅标签性旋律的代表,如小提琴曲《沉思》一样,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出版发行。</p> 音频:马斯涅《悲歌》选自《复仇女神》 6、莱奥·德利布《间奏曲》选自《国王如是说》第三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莱奥·德利布(Léo Delibes 1836.02.21-1891.01.16)是法国著名的歌剧作曲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利布《葛蓓莉亚》是古典芭蕾中喜剧芭蕾的代表作,尽管德利布已经为抒情剧院、综艺剧院和巴黎布菲剧院写了七个短篇作品,但《国王如是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一部三幕喜剧歌剧,并于1873年5月24日在喜剧歌剧院首次亮相,是为男高音莱利(Lherie)而写,比才的第一部唐·何塞(Don Jose)由爱德蒙·冈尔内特(Edmond Gondlnet)编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发生在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在该歌剧中被塑造为核心角色,他的形象、统治时期的特点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都是歌剧的重要内容。德利布写了一些迷人的模仿小步舞曲之类的作品。</p> 音频:德利布《间奏曲》选自《国王如是说》 7、埃斯普里特·奥伯《序曲》选自《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丹尼尔·弗朗索瓦·埃斯普雷特·奥柏(法语:Daniel François Esprit Auber,1782.01.29-1871.05.13)。今天鲜为人知,但他曾经是欧洲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例如,汤姆·考夫曼(Tom Kaufman)认为他是19世纪中叶法国歌剧的三大巨头之一,与梅耶贝尔(Meyerbeer)和哈尔维(Halévy)并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早年在伦敦商界当小职员,1804年回国,致力于音乐创作,曾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皇家小圣堂乐长等职。他作有歌剧约50部,包括代表作《石匠》、《青铜马》、《假面舞会》、《波尔蒂契的哑女》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查找了很久,找不到关于这部歌剧的相关资料,不了解其剧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挥家理查德·博宁吉在唱片封套上说到:斯克尔贝(Scrlbe)为《雪》创作的《小夜曲》首先被博菲尔德列(Boieldleu)拒绝,然后被提供给奥伯。在1823年10月8日首演的这部作品,早期他被指责全面模仿罗西尼。“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真的,但毫无疑问这是成功的。它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在草地上滑倒比在冰上更危险’,这样的内容在每个街头风琴上都被演奏,其流行程度几乎与罗西尼的作品不相上下。”</p> 音频:奥伯《序曲》选自《雪》 最后总结: SXL 6541 BALLET MUSIC & ENTR’ACTES FROM FRENCH OPERA<br>法国歌剧中的芭蕾舞音乐与插曲<br>第一面:<br>1、贾科莫·梅耶贝尔《加冕典礼进行曲》选自《先知》<br>2、儒勒·马斯涅《夜曲》选自《纳瓦拉姑娘》<br>3、查理·弗朗索瓦·古诺《华丽大圆舞曲》选自《萨巴女王》<br>4、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序曲》选自《白衣夫人》<br>5、儒勒·马斯涅《间奏曲》选自《切鲁宾》第三幕<br>6、比才《间奏曲》选自《唐·普罗科皮奥》第二幕<br><br>第二面:<br>1、儒勒·马斯涅《塞维利亚舞曲风格间奏曲》选自《唐·塞萨尔·德巴赞》第三幕<br>2、儒勒·马斯涅《前奏曲》《华丽大圆舞曲》选自《拉合尔国王》第五幕<br>3、查理·弗朗索瓦·古诺《希腊舞曲》选自《萨莫拉的贡物》<br>4、圣桑《吉普赛舞曲》选自《亨利八世》<br>5、儒勒·马斯涅《悲歌》选自《复仇女神》组曲(大提琴:道格拉斯·卡明斯)<br>6、莱奥·德利布《间奏曲》选自《国王如是说》第三幕<br>7、丹尼尔·弗朗索瓦·埃斯普里特·奥伯《序曲》选自《雪》<br><br>演奏:英国伦敦交响乐团<br>指挥:理查德·博宁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成立于1904年,伦敦现存历史最久远的交响乐团,代表着英国交响乐团的最高水平。在与众多世界级指挥家的广泛合作中,它的风格一直在通过不停的磨练而逐渐完善。伦敦交响乐团擅长将各个时期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奏得极为出色,素有“万能型”英国交响乐团之称;同时,它和英国BBC交响乐团、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共同代表了英国演奏团体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查德·博宁吉(Richard·Bonynge,1930.03.29 -),澳大利亚著名的指挥家,博宁吉出生于悉尼,后前往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主修钢琴,波宁吉1974 - 1978年担任温哥华歌剧院音乐总监,1975 - 1986年任悉尼歌剧院音乐总监,1977年获大英帝国勋章;他被认为是诠释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歌剧与芭蕾音乐的权威之一,多是全剧完整录音;其大部分录音由Decca唱片公司发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宁吉是著名的歌剧指挥,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却超越歌剧。除了歌剧,他所擅长的还有芭蕾舞音乐。他录制演出不少的芭蕾舞曲,像德利布的芭蕾舞、亚当的《吉赛尔》、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都是他曲目名单中之一员。他的芭蕾舞正如他的歌剧,有时磊落得出奇,显得过度冷静,他的眼光或许是认为要把舞剧还原成纯粹的音乐,不过谁都不敢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案根据该唱片封套及相关资料改写,引用的唱片封面选自油画名家及收藏家何大师的个人收藏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鸣谢何大师提供唱机及唱片的分享!</p> 视频:马斯涅《塞维利亚舞曲风格间奏曲》选自《唐·塞萨尔·德巴赞》 背景音乐:<br>马斯涅《塞维利亚舞曲风格间奏曲》选自《唐·塞萨尔·德巴赞》第三幕<br>演奏:英国伦敦交响乐团<br>指挥:理查德·博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