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少次梦回长河,沿着河边行走,寻找回家的路;总是迷失方向,总是找不着路,不知被啥阻挡?攀高爬下,磕绊跌宕;穿弄过桥,问路求助……内心着急恐慌,惊醒只是一场梦。这隐喻着什么呢?人说梦中迷路意味不顺!我认为:应该是儿时的记忆反映吧?</p><p class="ql-block">迷茫焦躁地徘徊在乡间小道,渴求指点,走出重围,回归熟悉的地方,见到亲爱的家人,重温儿时的味道。那时没吃、没穿、没用,却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记忆中的家非常温暖。因为世界新奇、有趣,走出家门;因为欲求知晓、探究,追寻远方。</p><p class="ql-block">转眼50年过去,思念故乡,惦记老家。可是,不知忙乎什么?总说没时间,凑机会,这回家的路该有多漫长!如今,踏在长河地面上,一切显得生疏陌生,找不到曾经感觉,没有了家的味道!时光毫不留情向前,并不会为谁逆流。</p> <p class="ql-block">据查:“明成化七年(1471年),在近海滩涂筑潮塘,塘下掘有一条横河,乡人称之“长河”。后兴集市,即名长河市。镇亦因此得名。”此外,再找不到其它相关记载。至于长河的起源、汇聚、用途、发展及宽、长度?一概无从查阅。</p><p class="ql-block">也许年代久远,后面筑起新海塘,潮塘失去原有功能,长河逐渐延变成地名,就懒于注墨了吧?筑塘主要阻拦汹涌海潮;便于百姓安居乐业。为图生活方便,往往择水居住。后来人口越来越庞大,逐渐形成乡镇规模。</p><p class="ql-block">儿时,经常耳闻政府组织民众围海筑塘、垦荒造田活动!当时已经筑到“九塘”,塘外便是一望无际海滩。有一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野营训练,来到十五里外的海岸观潮:潮水滚滚而至,像射箭般飞驰,即刻淹没滩涂;一波波击打海塘,翻卷万堆雪浪,真可谓气势磅礴!学生们第一次看涨潮,顾不得打湿衣服,兴高采烈地唤呼着……</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旦台风来袭,政府号召打响海塘保卫战,用麻袋装上泥沙运往海边,以便堵塞被潮水冲开缺口。听说某次抗台,风急浪大,海塘几处开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发挥大无畏精神,手挽手组成人墙,站在刚填泥沙的塘口,捍卫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时佳话,深受人们感动。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还为此写过作文颂扬!</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长河,呈东西走向,狭窄河面不足十余米,横向穿越14个村庄(当年称为大队)。河流前面是道路,那条道亦从1大队直达14大队。</p><p class="ql-block">1~2大队那段为石子路,顶头汽车站和汽车路,公路呈南北方向通行达海边,是当年日常出入,对外交流的陆上运输要道。公路旁集中着国营企业及工厂,一路有粮站,收购储货站,机械修配厂…我妈所在良棉厂(全称:良种棉花加工厂)在最南面。大概以前是片荒凉地,新建单位择此陆续落成。</p><p class="ql-block">原有草帽厂、草帽行和草帽小学则在2~3大队,解放后均改制为国营企业。3~5大队路面由青石板铺就,是长河主街道,我家居住的四大队算是最热闹地段。从门前小路出去便是街中心,河边由大石块筑坎,南岸小屋开设店面。</p><p class="ql-block">街宽2~3块大石板,路口东首有新华书店,文具店,百货、布店,裁缝店和照相馆等;西边则是供销社分店(食品、肉类、水产和杂货),早餐店,饭店和理发店等,街前有个凉亭,称为“南凉亭”。白天集中着自产自销商摊,卖河鲜,禽蛋和农产品,晚上则是休闲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那时家里来客人,外婆会让我挎上小竹篮上街去买小鱼、螺丝,或者潮水虾。仅化一毛钱,买来一大碗,新鲜又美味,为餐桌增添一道亮丽好菜,不至于那么寒酸。我最喜欢吃油煎糖醋鱼了!香酥甜脆至今仍回味无穷!可惜每次只能分到手指大一条。</p><p class="ql-block">记得路口桥脚旁,有家很小的馄饨店,平素从不进去。那年我患“急性肾炎”,医嘱进“淡食”、服中药,每见食物频频恶心。妈妈背我去就医,问想吃馄饨否?点上一碗,我立即来了胃口,连汤带葱喝干净,治愈了厌食症!那年月买肉凭票,全家每月吃不上一斤肉,与咸菜炒一起,肉末都找不着。妈“大方”买碗馄饨,真够侈奢的了!相信兄弟姐们从没品尝过。</p><p class="ql-block">如今,这段河被填塞,那根桥已不见,开阔马路直达老街。这个位置亦有一家小餐馆,牌子写着“缘来家常餐馆”。老街集中着餐馆、小吃、超市…类似于步行街。只是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的店面,显得过于凌乱。假如还有馄饨店,我定会进去回味一下原来味道。</p><p class="ql-block">女孩子嘛!对花布特感兴趣!我家姐们搞家庭副业,每至年末,总会买花布缝制罩衣以致奖励;而我不会干活,只能穿姐的旧衣服。每次路过布店,眼馋往里张望。某次,一块天蓝色灯芯绒深吸眼球,在我心中铭记着穿蓝衣的妈,犹如女神般纯洁漂亮!外婆答应手头宽余时为我做新衣!可是,当我离开长河,还没穿上身。那块料子仍在橱窗里,不是外婆忘了,而是真没闲钱!</p> <p class="ql-block">对那时的每家店都记忆犹新,均能想起漫漫往事。比如:时常去食品店买油盐酱醋;爬在文具店橱窗眼巴巴看漂亮笔墨、本子和橡皮;整理家里破烂旧物去换几分钱……我曾捡瓶塞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橡皮,擦去了字迹再写字,店里文具只饱眼福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走过5大队剧院(后称大会堂),街道变窄为单块石板,不再有店面,接着就是泥路了。我从来没到过七大队更远地方,后面啥模样不清楚。据说8~10大队又有一段街道,提供各类生活用品。但没前面繁荣,毕竟工厂、机构和人群均集中在前面。</p><p class="ql-block">当年每每节假日,摆摊购物、节目演出纷纷涌聚到3~5大队街道四周、学校操场、村庄晒场和会堂前面,欢天喜地,可热闹了!老百姓平素不轻易上街,只有节日会带孩子来“城”玩耍!哈,在闭塞年代,这么条小街亦称得上“城市”,兴趣十足玩上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大队间都有纵向河道分隔。4、5大队间的那条江流最宽阔,名声最响亮,称为“大路门江”,是长河镇的重要水上交通线。它位于我家的西边,小时候听到汽笛鸣叫及柴油机轰隆声,就知道又有拖船经过。它与姚江相通,在没有车辆的年代,慈溪滩涂上的海产品,通过帆船运输,与外进行物资交换。</p><p class="ql-block">我三年级后,就读于长河5大队小学,每天背着书包绕街道,过大门路桥去上学!于是,我们居住在4大队的同学,往往成群结队而行,浩浩荡荡经过街道。提前出发,东张西望,瞧见稀奇玩意儿,放大瞳孔,垂涎三尺;无奈囊中羞涩,怏怏离开。</p><p class="ql-block">我出生、生长在长河,长河是我的故乡!哪里留有我千丝万缕的情感记忆;记录着纯真美好、伤痛辛酸的童年往事。虽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记忆中的不一样,欣慰老街、河流和学校依然保留着。</p><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下车走过整个街道,很遗憾!原先大石板街道浇上了水泥;“大会堂”改成了停车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