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中的沉默

笑傲斜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当兵时所在连队,隶属于一个野战军的师属工兵连,是一个具有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连队。她成立于1950年8月,1999年9月改为预备役。在长达49年的风雨历程中,曾经有过短暂工机连的经历。那段历史,让大多在此服役过的战友们都不知晓,也少有人提起。但那个时期的战友对她却无比热爱,调侃叫她“公鸡连。”连队给养员外出买菜,老百姓开出的发票名称都写成“攻击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机连全称是工兵机械连。成立于1975年底,撤销于1979年3月。在连队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工机连的存在仅有三年多点时间,也不曾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那段岁月里有趣的或震惊的故事,仍然还能引起战友们的无比怀念和津津乐道。可是,那段历史至今缺乏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留存,更令人担忧的是,她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被人淡忘或扭曲,实属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机连是1975年底,军队百万大裁军后,由师属工兵营三个连队的第一、三连合并。合并后,原来的战友走了三分之二,五个排并成两个排,随后开拔到永济县的介峪口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连队合并,之前许多战士并不认识,专业也不相同,但他们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在困难,艰苦,艰险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上级党委和师首长交给的任务,无愧于解放军这个称号,完美的诠释什么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兵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介峪口村,连队主要承担师在黄河滩上筑坝围黄造田需要的石头开采。这项任务既艰苦又危险;既困难又艰辛。连队在危险与勇气,困难与责任之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师党委的表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介峪口村是中条山脉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山涧有森林小溪,山上有古迹和日本鬼子遗留的炮楼,用今天的话说,非常适合旅游。最让战友们难忘的是漫山遍野的柿子树。秋季收获的季节,大片大片成熟的火红柿子,就像布满山野的灯笼世界。尤其是柿子酿造的柿子酒,又苦又涩又上头。可是,在那个艰苦困难的岁月里,这难喝的柿子酒,也能让战友享受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美妙感觉,他们把酒喝的酣畅淋漓,快乐无比。连队远离营房在偏僻艰苦的小山村施工,干部们对士兵喝酒的现象,通常视而不见。好在战友们也注意把控,以免在山村老百姓面前丢人现眼,影响军人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连队合并。连长是原三连指导员,干练精神。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及一排两个排长,二排长都是原一连的干部。他们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管理连队很有水平。连队干部清一色的南方人,连长,副连长,一排长是湖南人,指导员,副指导员,另一个一排长和二排长是浙江人,司务长是江西籍。清一色的南方干部主要源于,部队过去驻防福建。1969年由于中苏两国关系紧张,中央军委出于备战打仗的需要,部队由南方调往了北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稳定的干部相比,工机连时期的战士大多来自北方各省。即使有各别本省入伍的士兵,但没有一个是在家门口当兵的。不像现在许多连队都有在家门口当兵的战士,他们回趟家或家中父母亲戚到连队就如同探囊取物般平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机连时期的士兵结构基本以1973年与1975年入伍的兵为主,整编能留下的几个老兵也是凤毛麟角。士兵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兵源素质较好,高中生占到整个人员的20%,其余都是初中毕业文化水平,文盲一个没有,这应该与兵种专业调配有关。记得整编前连队还有文盲士兵,还设有扫盲班。笔者曾受班长指派与班里一名1970入伍,安徽凤阳叫田恒星的文盲老兵结成互助对子,学习乘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介峪口村施工炸山采石那些年,各方面条件还是比较差。连队每个班都分散居住在老乡家。有的班住在低矮潮湿的小平房,有的住在光线阴暗黑黢黢的窑洞里,白天都要点冒着黑烟的柴油灯照明。即使村中通了电,也只能在夏秋收季节有电,平时就和没电一样。那时,连里给每个班发了照明用的马灯,可是点灯用的煤油却没有专项开支,无奈只好用施工用的柴油顶替。“这个家伙”点起来不如煤油亮,而且有味还冒黑烟,第二天早晨起床,鼻腔里都是黑烟和油腻子味。村里没有自来水,饮用和生活用水都要靠士兵挑着水桶到深山的泉眼用打,遇到风雨和下雪挑着水桶走着山涧小路十分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困难与施工采石相比,还算不了什么。说起采石那可真是危险与责任,困难与勇气并存交织在一起的共同集合一点也不过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机连的采石分工。一排负责炸石头。二排负责空气动力和电力保障。这其中一排的工作最危险,最困难,最考验每个人的意志。施工开始,他们要肩扛手提着几十公斤的风钻爬到悬崖合适的位置;然后,用力支起风钻在山体上打出炸石头需要的药洞;最后在靠人力将数百公斤的销氨炸药运到山上安放稳妥,一切完毕再由一名爆破手点火起爆,并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这一系列的操作需要艰苦的劳作,大量的体力消耗,坚强的韧劲和一定的胆量。施工的三年里,无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一排三个班的战友们在排长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保证了每天40台次车辆的运输,保障的师围黄指挥部在黄河滩上构筑大坝石料的需求。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色任务完成的背后,他们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克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伤病的困扰。比如施工中,风钻打洞飞扬的粉尘。开始施工主要靠两到三层的口罩,根本无法阻挡粉尘的吸入,后来围黄指挥部保障了专业防尘口罩,可是从有效性评价,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但这些困难根本不影响施工的进度。在比如,战士们穿的工作服都是抗美援朝战争时回收的破旧服装。有的衣服连纽扣都没有。但战士们穿着身上一点也不在乎,有的战士还会想办法,他们或用铁丝或用导火索捆绑当腰带,兴高采烈的迈着大步,奔走在施工的乡间田野,攀爬在悬崖峭壁上努力拼搏。在比如施工期间的伙食保障,每人每天四毛七分钱的标准。每月每人45斤的粮食,70%的细粮,30%的粗粮比例。围黄指挥部每月给连队标配60斤的肉票,20斤的鸡蛋票。除此之外,每人二大两小麦粉的补助,战士们戏称,这就好比我们比其他部队的战士每天能够享受多吃一个白面馒头的待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士们就是靠着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这样精神,克服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默默的奉献着青春,付出着血汗甚至生命,其中为施工牺牲献出生命的古大柱同志就是典型代表。那是1977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几天,仓库保管员古大柱同志到几十公斤外的围黄指挥部领取器材返回。由于过了饭点,饥肠辘辘的简单洗漱完毕都去吃饭,考虑到领取的器材放置在露天空地不安全,连长指示汽车驾驶员将施工器材拉到山上的仓库存放。考虑到驾驶员一个人上山不方便,古大柱同志在汽车已经启动的情况下,飞身从汽车的后挡板爬上汽车。没成想汽车在开到山上的悬崖边时,制动失灵,古大柱同志与驾驶员瞬间从山上摔到山下,驾驶员捡了条生命,古大柱同志当场牺牲献出了21岁年青的生命。牺牲后的古大柱同志安葬在中条山的一个小山峰上,战友们让他头枕着中条山,眼望着黄河水,永远留在了他为之奋斗的那片热土上。由于连长当时在场,古大柱牺牲后,连长受到了上级的处分,被转业安排到了地方工作,不久就因交通故事身亡了。战友们为失去古大柱同志感到悲伤,为失去心爱的连长感到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的春天,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工机连挑选了两位骨干参战,两人都在战场上立了二等军功,为工机连争了光。不久,工机连的两个排又恢复了原来的建制,结束了围黄施工回到了营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工机连三年的短暂经历,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历程,许多战友在连队得到了品质意志的锤炼,为日后的人生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这其中,有两位战友成长为所在工兵营的军政主官,一人成长为军事院校的教授,一人成长为身价100亿元的优秀企业家,一人成长为地级市公安局的副局长,一人成长为千人企业的优秀党委书记,一人成长为南方苏杭沪一带知名的泌尿科专家并担任了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泌尿科科主任。而更多的同志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努力奉献。他们将工机连三年形成的“不怕吃苦,低调奉献,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连队精神“连魂”,留在了军营,传播给了地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和热爱国防事业的广大群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