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祝兵志,男,90后,安徽池州人士,笔名:皖南居士,现任皖南诗联文化传媒创始人,上海民营企业家,系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诗协签约终生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理事,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全国多家省市级和港澳台诗词楹联文学作家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 《江南时报》 《中华辞赋》 《中华散曲》 《中国当代散曲》 《九州散曲》等全国各大散曲诗词楹联学会微刊报刊和各大文学网络平台发表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何以为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短剧“春蚕到死丝方尽”观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师者匠心,止于至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礼记·大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抖音短剧《春蚕到死丝方尽》,脑海里闪现的就是上面这句话。教师,历来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小到大,我也见过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之中不乏优秀的,也不乏平凡的,只是能够真正称得上“灵魂工程师”这个称谓的,却寥寥可数。剧中的孟令山老师,却是真正的诠释了老师的定义,也让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有了具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出一个国家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呢?商贾、建设、航空航天、医药、教育,各行各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在青春的大好年华,放弃优良的城市环境,放弃大好的前程,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一待三年,让村中仅有的八个学生从此走出大山,飞向各自的理想之境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写八个人的人生,用一己之力,托举起八颗璀璨的星星呢?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吗?这是剧中人共同的疑惑,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开端,一个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总是在发病的时候,对着电视里出现的各界精英、全国翘楚说这是自己的学生。可是就连他的女儿都不曾听说他有当过老师的经历。所以毋庸置疑,老人的这一举动,被当成病发之后的疯言疯语,谁也不曾放在心上。事情在一次公园遛弯出现了转机。故事的女主人公孟茹芳推着老人走在路上,却被一个自称是盘龙村前任村支书的人叫住了,他一口一个“孟老师”的喊着老人,也让一段尘封了24年之久的往事,逐渐浮出了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他的口中,孟茹芳了解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父亲。然后在家里她又翻出了父亲珍藏多年的箱子,打开之后,她才知道原来父亲所念叨的居然是真的。那一刻她心里无比悔恨,悔恨自己一直都不曾相信父亲的话,悔恨自己在父亲生病的这些年,一直都未能真正的去了解他,悔恨自己未能早日实现父亲再见一眼他曾经的学生的愿望。也是在那一刻,她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要在盘龙村——也就是父亲当年支教的小山村,为父亲筹办一次重逢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闺蜜和同学,可是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人人都说她是小傻子,她的父亲是大傻子,所有的人都说她是骗子,妄想当网红蹭热度。她发出的求助帖底下清一色的负面评论,一时间她成了众矢之的,就连她所就读的学校,都要开除她的学籍。舅舅骂她,所谓的同学、朋友都在嘲笑她,等着看她的笑话。可是即便是这样,她依然还是坚定的去筹办这场特殊的重逢会。因为她知道父亲已经时日无多,与他昔日的学生们重逢是他此生最后的心愿,她想在父亲生日的这一天,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逢会如期举行,在曾经的盘龙村,她推着父亲走在干净宽敞的街道上。她眼含热泪,心中无限酸楚。“没有一个人来,可能您的学生们,早就忘了您吧!”她喃喃的对父亲说,那一刻她无助而绝望,就连给父亲喂水的手都不自觉的抖动起来。她一定很难过吧!明知这是父亲最大的愿望,可是自己终究是没能帮他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四面八方突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老人,他们一个个高兴的冲到父亲的身边,热情的喊着“孟老师!”“孟大学!”那一刻,她感到无比的震惊,她所不知道的父亲的那段过往,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一个山村教师,时隔24年之久,依旧能够被那么多的村民记住,而且如此笃定的来赴这场重逢的约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群人簇拥着他们在盘龙村走着,看着整齐干净而又宽敞的道路,说着那些年代久远的过往。一个个名字从他们的口中蹦出,也让一段故事跨越24年的光阴,重新出现在她的面前。那一刻她应该是感动的,因为他的父亲,因为那一年的盘龙村,因为那一盏照亮山村黑暗的灯火,因为那八段被改写的人生。故事被江城卫视全球直播,“孟大学”的外号响彻大江南北,无数人热泪盈眶,无数人感动不已。与视频外的我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剧中路人所说,刚开始以为是孟老师幸运,能够有那么多名硕古今的学生。后来才知道,是那写学生的幸运,能够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这些话无疑是所有人的心声。一个好的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孟老师便用自身的言行诠释了它的定义。从一入山开始,他便对每一个学生做了背景调研,他知道每一个人的特性,也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天赋。在教学的过程中,他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让一个个自卑怯懦的孩子,有了讲出梦想的勇气,也让他们有了飞出大山的可能。那些他曾经许下的壮语:“要让他们八个孩子,每一个都考上大学!”因为这句话他被村民们嘲笑了很多年,可是最终,他真的让他们八个人全部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为了国家的肱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就如剧中孟茹芳的师弟所言:“有些人就是这么的伟大,他们不会做了一点点事情就到处宣传。”这是小师弟面对江城大学的一众校领导说出的掷地有声的话。这是对孟老师的维护与高度赞美,同时也是与他眼前的这一群所谓得道名师的有力反讽。身为教师的同行尚且都不相信这件事情的可能性,身为教师的他们的质疑,才是最大的讽刺。而小师弟,在这剧中是难得的一股清流,他与副教导主任一样,是为数不多的愿意相信孟茹芳的人。他们坚定的相信品学兼优的孟茹芳,一个是单纯的相信他的学生,一个不仅仅是相信,还自己多方查探,发动自己的力量去求证、去声援。这代表的是为数不多的正义的力量。只是这正义的力量与反对的声音相比,未免太弱小了些。这或许也是编剧对现实的一种影射,显示出深深的无力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江城大学的一众校领导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因为王定海助理的一份律师函,他们马上将曾经许下的种种誓言抛诸脑后,准备开除孟茹芳,准备开除这个数次拒绝国外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坚定选择他们的优秀学生。他们忘记了他们所说的:“江城大学永远是学生的避风港,江城大学永远是学生的家。”荣誉与嘉奖,他们照单全收;一单风险来临,他们便把她弃之如敝履。这是现代社会十分普遍的危机公关,却也是我认为的最薄凉的一种。或许这也是编剧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影射吧。身处底层的人,又有什么能力去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所抗衡呢?所以大多数的底层人,不过是被上层人榨干剩余价值,然后沦为他们利益的牺牲品。剧中的孟茹芳是幸运的,至少她有一个愿意保护她、帮助她的老师,也有一个维护她,支持她,可以有所倚杖的学弟。可是现实社会中呢?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孟茹芳,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碰到这样的老师、认识这样的学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觉得那个为了维护她不惜与校方站在对立面的副教导主任是伟大的,甚至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孟令山的影子。孟令山当年为了他的学生,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如剧中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亦师!亦父!”他为了学生,可以半夜骑车穿越几十里的山路去镇上,只为找到学生需要的教辅书。他为了学生,也能摒弃面子,低声下气的求着朋友帮忙指导。无论何时他都会勇敢的站在学生的前面,挺起不算伟岸的腰身,坚定的维护着自己的学生们。而这个副教导主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对孟茹芳,除了老师对学生的惜才,又何尝没有一个父亲对儿女的坚定不移的信任与偏爱呢?我想是有的。正是因为有,所以才会无论何时,都坚定不移的选择维护,哪怕赌上自己的前途,哪怕以一己之力与全校领导相抗衡。所以我觉得他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他无权无势,在整个江城大学庞大的领导集体面前,他是那么的弱小,可是他还是努力的为自己的学生发声,即便他的声音很快就被周围淹没。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倔强,也看到了孤勇,更加看到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赤诚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孙桂梅老师。她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孟令山呢?即便她的学生没有剧中那样的出类拔萃,可是不争的事实是,她让她们一个个走出了大山,拥有了更多选择人生的权利。或许,这就是老师的真正意义所在吧!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师者匠心,止于至善。这是《礼记·大学》对老师这个词的定义,我想这也便是对他们的高度概括。如光,照亮前行的路,似舟,相助千里遨游,把学生往好的方向指引,便是真正的良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回《春蚕到死丝方尽》这部短剧,整体虽然略显粗糙,剪辑方面也很有缺陷,大量赘余的重复让观感差了一些。但是剧中传递出的价值导向,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也是震撼的。用戏剧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一代名师的真正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了24年之后盘龙村人的回归,更重要的是哪些因为孟大学而走出去的学生的回归,它让我们看到了感恩之心,看到了师生之谊,也看到了这人世间最美的情感羁绊。所以这部剧的爆火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消磨时间的短剧,它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让我们回归现实社会,去深刻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让我们深刻反思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家长与老师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到底应该是什么。它也像我们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价值观,那就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都要有向上攀登的勇气。这是孟老师告诉周强他们的,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这部短剧告诉我们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