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回家喽!

华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2024年10月4号,87岁的姑姑带领我们一行十二人,各自从北京、山西、山东出发,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探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姑姑说:“路过石家庄时一定要去看看我88岁的哥哥”。所以,第一站石家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为了节省时间,然然弟弟和弟妹,事先在网上订好了酒店🏨,我们一到,很快就办了入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周边环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到了石家庄后,先办了入住。然后就马不停蹄的赶着去见姑姑的哥哥;我们的树杞叔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兄妹相见,万分激动,先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到了家里,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叔叔开始忙碌起来,沏茶倒水,介绍住房的改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岁月悠悠,兄妹间的情谊却如旧,那份温暖,始终如初见的阳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听叔叔讲李氏大家族的光荣家史、家风,希望后人发扬光大;代代相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欣赏延军弟弟多年来,参加马拉松所获得的奖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晚上一起聚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5号,我们踏上回家的路,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温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到家了,我们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慨,那是对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叙不完的家常,唠不完的嗑。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每一幕一幕我都用心收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在这里特别要感谢华元,很有大家长的样子,我们每次回来,华元和弟妹跑前跑后,忙个不停,给了我们家的温暖,从华元的身上看到了李氏家族优良传统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轿还是那个轿,却换了坐轿的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爷俩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羽毛球🏸”,交流起来头头是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家的味道是爸爸戒不掉的烟;家的味道是妈妈亲手做的菜肴;家的味道是爸爸喝的小烧,家的味道是妈妈编织的毛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十月的一天,秋色正浓,居住在美国的姑姑和国内住在北京,山西,山东的其它亲人们在“联络员”华娜妹的召唤下相聚回到了老家河北赵县谢庄镇大东平村。去看望老家中的亲人和缅怀逝去的亲人。我于10月3号做Z字头的13次直达列车从北京丰台站出发,只用了二小时二十一分就一站直达到了石家庄站。原本要在石市住宿一晚第二天一起去看望一位叔叔,不料因为不熟悉网络订单流程规则,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不能办理入住,索性就直接搭顺风车回到了赵县安家庄的表哥家中。第二天和大同赶来的亚军兄弟一起去了大东平老家。算起来上次回来还是2013年的清明,那时候我还没有退休。这次又相约回到故乡,进村后,见到在外边的和家里的各位亲人感到很高兴,血浓于水的情感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乡亲们的乡音,院落,都瞬间展现在眼前。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使我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回忆往事,一些久远的有些模糊的记忆涌上了心头。我大约是在五七年三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和姐姐离开了老家到张家口居住,那时父亲已经在铁路上工作了,在张家口机务段开往大同的蒸汽机车上当乘务员。以后因工作需要调到了大同铁路机务段。全家也就在五八年搬到了大同。因为很小就离开了老家,对老家的情况的认知都是后来回去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着父母离乡背井来到大同这座冬冷夏凉的毗邻内蒙古的山西北部古城,感觉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在一片陌生的陆地上了岸,人地两生,好在父亲工作的铁路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是说是一个铁饭碗,只要努力工作吃苦耐劳就会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一家人在大同就逐步安定下来了。但孤独无助举目无亲的感觉却一直存在,后来随着兄弟姐妹们渐渐长大成人和对社会各方面情况逐步的熟悉这种感觉才渐行渐远。回忆往事六七十年代有过几次回乡的经历,当时的感觉是特别亲切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觉得是和外面是不同的,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进村后,映入眼帘的是那砖头和土坯交织盖起的斑驳老旧的村落院落,村口上大街上蓝灰色的围墙上写着(大东平村)几个大字,村里的水井还有甜的和咸的 区别,碾子房,磨面的磨房,一头驴蒙着眼睛转圈圈 ,打麦场,驴圈,马圈,牛棚,每年年关的时候村里有人就开始杀猪了,清早上猪叫声不绝于耳,亲朋好友互相搭一把手就准备过年了。农村的集市都是固定的阴历日子,范庄镇的集市比较有名,生产队里的胶轮大车,慢慢悠悠的牛车,各家各户的小毛驴车拉着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从集市上归来,农村的乡亲们大都是淳朴善良的,不少老家亲人和乡亲们当时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话语至今还留在脑海里。当时还是人民公社的年代,农村过的是自然经济的生活。生产队统一组织劳动挣工分,好像七十年代分值是九毛左右,全村是以各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各家各户自己纺棉花织布,穿的是自己制作的粗布衣裳,后来条件好一些的就穿上了普通棉布制作的衣裳,吃的主要是玉米面饼子和馒头(老家叫卷子),喝的是玉米面糊糊(老家话叫白粥)和自家酿制的豆瓣酱(老家话叫豆食儿)。那时候还没有超市,最多村里有个合作社小卖部,一些周围村落的游商游贩穿梭在十里八乡之间,出售或交换一些生活用品,卖针头线脑的,打香油的,卖豆腐的,哄小孩吹糖人的,磨剪子锵菜刀的等等,都会发出不同的叫卖声响,对这声音乡亲们都是耳熟能详,心领神会的。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家乡属华北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还不错,天然沙土地上特别适合梨树的种植,百年以上的老梨树也很多,赵州雪花梨品牌也因此蜚声海内外。那时候雪花梨都是外贸公司用来出口换外汇的。在当年知青下乡的大潮流中,曾经有石家庄来大东平插队的年轻人,我那时候看见过村里墙上有这样一首打油诗:我是喜鹊天上飞,农村好像一枝梅,喜鹊落在梅枝上,石头打它也不飞。后来这些知青们都陆续回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小岗村曾经发生的改革故事都传为了佳话 。大概在八三或八四年改革的风也刮到了家乡,土地承包给家庭个人,把原来村集体的梨树也分给了家庭和个人,一年的辛苦劳动带来的收入除了交公粮,交集体经济提留后剩下都是自己的啦!看着承包给自己的土地和分给自己的梨树人人奔走相告,个个喜笑颜开。我八六年回过一次老家,看见老家到处在建梨库用来储存当年没卖完的梨,好些人都买了摩托车。(重庆产嘉陵牌的七零摩托车最多),好些年轻人兴奋的下地干活都骑着摩托车去。我当时还激动好奇的试骑了一次七零摩托车,因为是生手,差点撞到梨树上(有惊无险)。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家变了,家家开始盖新房,买用来运输和浇地的小型拖拉机,一片欣欣向荣大步奔小康的景象。八六年那次回乡中记得一位叔叔和我说到:“现在咱家里人要是拿出几万块钱就和玩儿呀是的”。是的老家变了,不仅村容村貌变了,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变了,记得过去吃饭用的是粗瓷的很大的碗,那时候穷呀!蛋白质脂肪严重匮乏,没有什么油水,全凭粗茶淡饭填满劳累了一天的肚子。现在副食多了,主食也吃的少了家家都改成小号的碗了。这些年来,梨树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四通八达的商品经济所取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迅速蔓延流动扩大,使家乡的整体面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承包和分树到户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大家纷纷扩大梨树的种植,把承包给自己的土地都种上了梨树,另一方面纷纷建冷藏库,用来储存当年剩余的梨,期待来年卖个好价钱。当然,社会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当时市场经济还正在发展初期 ,市场运行机制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尤其是没有网络信息的支撑,梨树的无序扩张,梨库的盲目跟风建设和恶性竞争导致出现了新情况,梨价出现剧烈波动,年前也许能卖个好价钱,年后可能就会赔钱,到天热的时候卖不出可能就会扔掉。这个时期也有不少梨户损了本儿亏了钱。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你赶在潮头上运气好决策正确,你可能赚的盆满钵满,甚至一夜暴富 ,否则你信息不灵,决策失误,运气糟糕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倾家荡产。商品经济经过较长时间起起伏伏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直播等现代信息平台进入了千家万户,目前家乡的支柱产业梨果业进入了一个比较稳步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过去年轻人结婚都是在村里盖上几间房,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发展种植业或者养殖业,或者离土不离乡过好自己的农家日子,现在情况改变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都陆续放开了落户 限制,不少年轻人都离土离乡到外面打工赚钱了,当然到石家庄的是最多的,买了房子买了车落了户成为了城市居民。在大东平村里能看到不少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穿梭在城乡之间。这些年,石家庄作为省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域面积迅速扩大,有了轨道交通,公交线路也遍布城乡,旅游业大发展,河北省旅游的广告词是: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最可喜的是去年新开通了石家庄火车站东广场始发的到赵州桥的1101次车,方便了人们游览赵州桥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旅游景点。家乡人们也因此感到十分的荣幸和自豪。好了,亲人们!啰啰嗦嗦的说了这么多,受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写作水平所限,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是这次到老家后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感而发。最后一句话是: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漂泊在外的亲人记住乡愁,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恒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玉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2024年10月27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由感而发,肺腑之言,真实,真诚,真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我对我妈的老家只有这两次回去的感觉,但有一样,我妈从小就给我摊闲食,我爱吃,也会摊,还给我儿子摊,我老婆现在也会摊,将来我儿子也一定会摊。这应该也是一种传承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然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2024年10月27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玉军哥写的真好![强][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我加到美篇里了,留作以后慢慢欣赏回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然然说闲事儿,那就是妈妈的味道,都传承下来了,我也经常的做。[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华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2024年10月29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玉军哥用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书写的文章真好!玉军哥谢谢您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玉军哥在文章里提到的”自家酿制的豆瓣酱(老家话叫“豆食儿”)”看到这让我眼睛一亮!让我想起了我大娘自己酿制的”豆瓣酱”!我大娘就是把自家酿制的这种豆瓣酱叫”豆食儿”!酿造工艺挺复杂的。现在已经传承给我华娜姐了(用俺家厉军的话说就是”大娘大酱,三姐版”)。应该说是吃着我大娘做的酱长大的!从东北吃到山东!妈妈的味道美极了!铭记于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然然弟弟说的”咸食”。我也经常做,现在我女儿也会做!经常做给她的孩子们吃。基本上是我们家的保留主食!正如我华娜姐所说,妈妈的味道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华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2024年10月3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