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关键。实验操作类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研之前我们讨论了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什么是实验性操作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在执教实验操作型活动时你遇到过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经过激烈的讨论,老师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然后经过培训得知所谓实验操作型活动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等方式进行实验操作,让儿童自主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以达到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现象理解和认识,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验性操作活动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演示一操作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演示,然后幼儿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目的性也较明确, 但是教师的演示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幼儿自己的想法, 所以并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当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无法独立进行探究,或者实验材料的操作方式不易被幼儿理解时,可以参考这一设计思路。例如,教师要设计一个“物体怎样下落”的实验活动,虽然,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种材料,但如果想让幼儿自己探究是很难完成, 这时候我们可以先演示, 激发孩子们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自由—引导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通过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可以先进行自由的探究,然后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活动。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使得这一设计思路在幼儿科学实验活动中的应用较为广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猜想一验证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某一问题,教师不是让幼儿先去探索,而是猜想一下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际的探究活动,来验证原先的猜想是不是正确,也就是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验证假设的过程。比如在一个“吹泡泡”的活动中,幼儿已经有了很多吹泡泡的经验, 他们常常用圆形的“吹泡泡器”来帮助自己吹出一个大“泡泡”,在活动中,老师给儿童提供的儿种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有三角形、方形和半圆形。用它们可以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来呢? 面对这样一个他们既熟悉但又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幼儿的兴致很高。大多数幼儿都认为, 三角形的“吹泡泡器”能吹出三角形的泡泡, 方形的能吹出方形的泡泡……显而易见, 吹泡泡活动中的问题更易于幼儿进行真正的思考,并根据其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在实验性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的引导和支持幼儿,可以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要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经验的渗透可以是以前的相关活动也可以是家园共育中让幼儿提前了解本次活动的某个知识点。教师还要做好材料的准备,足够、丰富的实验材料是必备的物品。教师要做好活动目标和计划,预设幼儿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的运用教育机智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幼儿主动的参与,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自主发现问题,尝试通过讨论或者实验的方法找到答案,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动手操作,确保幼儿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保证幼儿操作的安全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交流讨论,让幼儿养成“记录”的习惯,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会发现,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一般都是零散、粗浅、模糊的。这正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从操作活动中得出比较完整、准确的知识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如图画、符号、表格、简单文字、照片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记录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种植大蒜》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一把充满儿童情趣的“卡通尺”,让幼儿饶有兴趣地用这把卡通尺为种子宝宝量身高,在尺子上记下来“蒜宝宝”的“身高”; 还可以让幼儿分别给种在水里、土里、沙子里的大蒜拍照片, 张贴在记录单上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的理解了实验性操作活动的概念和操作步骤,在今后的科学活动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好,学会观察幼儿,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实验型操作活动作为科学活动的一种不仅是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也是我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源泉。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型操作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快乐成长,在成长中不断探索。</p> 集体教学科学活动教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 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中“探究”应该是核心点, 它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 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 其重点是要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南》中幼儿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猜想、记录信息、交流表达等五个环节与步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观看了科学活动的优质课,学习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此进行了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分析了三节课各个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和导向,只有熟知活动目标,科学活动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小班中班大班的活动目标是从简到难,层层递进的。越来越体现幼儿的自主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我们学习了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观察认识型活动 主要运用观察的方法, 以认识事物的特征为目的的活动。如: 中班科学活动: 各种各样的水果、各种各样的鱼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实验操作型活动 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 探索客观事物规律及其因果联系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科学讨论型活动 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集体的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技术操作型活动 主要包括学习制作产品、掌握某些工具的操作方法、技能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着重对实验型操作活动进行了分析流程,学习了每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对于科学活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行为指令, 语言表达等方面是直接导致幼儿探究过程是否有效的核心。因此,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引导的有效性策略有哪些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师应给于幼儿足够时间。让其进行充分探索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作为教师,总会不自觉地进行讲解、示范,从而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的意愿,削弱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在幼儿对某一内容产生疑问或思考时, 教师切忌急于告之答案,或道出自己的观点,而应是先仔细观察幼儿对此内容的兴趣,再给予适当的支持,让幼儿自己主动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2.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进行大胆猜测, 深度猜想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会在对某一现象产生疑问时, 依据已有经验, 心中产生对此现象的主观认识。教师此时应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将幼儿的简单猜测引向深入猜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如图画、符号、表格、简单文字、照片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记录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需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 要采用让不同年龄段幼儿看得懂的记录方式, 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和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教师应在活动后期让幼儿进行充分交流、分享科学实验过程中,幼儿的大脑是在不断地接收、处理大量信息的。当活动越加深入时,幼儿的思维也越加清晰。教师应引导幼儿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且多与同伴交流依据客观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事先的猜测进行对比,形成新的经验,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p> 科学活动课程实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了优质课也知道了科学活动的流程,就中班《会变的颜色》进行了实际的讲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课前的教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课后的修改教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实际操作才发现,对于活动时的预设不够,材料准备不合适,量杯有些高,幼儿使用滴管时不能清楚的看到液体吸上,不适合的工具导致用滴管取颜料慢,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对于幼儿出现问题的地方没有详细的进行演示,没有直观的让幼儿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语言不严谨,表达有的不清楚,有的幼儿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记录表;延伸环节没有利用上新学到的经验,只是单纯的让幼儿完成了绘画,没有达到经验的延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