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农历十月初一祭祀,蕲阳王澥妙贞户皖西地区族人将在大别山区金寨县王家老楼举行。王家老楼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从尘封的记忆中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老楼暴动:</p><p class="ql-block"> 金寨县白塔畈镇有一个大官僚地主庄园王家老楼,主事人王老太爷-王子敬是潘荣初的舅舅。王子敬的王家老楼有60多支保家钢枪、18箱子弹,由长工伙计们操持,站岗放哨。潘荣初为了夺取其亲舅家的枪支,便派积极拥护革命的妻子储素珍搬到舅舅家里居住,一面向长工伙计们宣传革命道理,叫他们不要帮王家老楼人欺侮穷人,一面探听楼里情况,为革命暴动时充作内应。</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活动,长工伙计渐渐有了觉悟,有几个长工还被发展为农协会员。王老太爷对楼内的防御却非常仔细,每天晚上都要亲自查一遍岗哨,对四周炮楼里十几根土炮都要亲自过问一遍。但长工伙计只是在老爷检查时应付一下,老爷一走就都各自睡大头觉去了。</p><p class="ql-block"> 1929年底,潘荣初和汪映西、李大刚等人组织的农民武装已经发展到300多人。根据霍邱县委指示,决定于12月19日夜里攻打王家老楼。</p><p class="ql-block"> 王家老楼四周有很深的水圩子,楼里除有60多根钢枪外,还有10多台土炮,要是硬攻不容易。潘荣初立即将行动计划通知爱人储素珍,当晚储素珍一面通知长工们,夜里有农协会行动,要他们只管睡觉,不要管闲事,并要求几个农协会员监视他们;一面提把铜壶,装做冲水的样子,将每门土炮筒子里灌上水使火药变潮。半夜时分,潘荣初、汪映西率领暴动队伍冲到水圩子边上,储素珍立即将大门打开,暴动队伍一拥而进。王子敬知道大事不好了,连忙吆喝长工伙计,可一个也吆喝不到,又到炮楼上点土炮,可是一个也点不着,这时潘荣初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冲入大厅。王子敬一看是自己的外甥,便放心地说:“你们今晚干什么?”潘荣初说:“今晚是共产党闹革命,您老人家要受委屈了,除了您家枪支弹药全部交公外,家里的财产除自己够用外也要分给穷人,您老人家也要到红军总部去一趟,红军领导人会向您交待政策的。”王子敬一听潘荣初口出此言,气得全身颤抖,手指潘荣初骂道:“我瞎了眼,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外甥!真是养虎遗患哪!”</p><p class="ql-block"> 潘荣初也不管王子敬是气、是骂,命令暴动队伍收缴王子敬全部枪支弹药,清点全部财产,并将王子敬绑在圈椅上,抬到金寨,转交给红军32师。</p><p class="ql-block"> 王子敬被罚10车布和一些办公用品后放回家,又气又病,不久就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光慈:</p><p class="ql-block"> 王家老楼位于金寨县白塔畈镇光慈村,过去曾是白塔畈大地主王子敬的庄园。蒋光慈著作《少年漂泊者》中地主刘老太爷的住所-刘家老楼就是以此处为原型。1929年12月20日,在白塔畈镇境内举行了农民武装暴动,白塔畈暴动胜利后,暴动队伍占领了王家老楼,白塔畈暴动是六霍起义的重要组织部分,为红33师的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11月,蒋光慈便以“王家老楼”为背景地写进了蒋光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在那个时代,以习仲勋、胡耀邦、陶铸为代表的数千万青年,就是在读了蒋光慈的小说之后,才毅然踏上革命的征程。2016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金寨革命博物馆,在讲解员介绍蒋光慈及其作品时,总书记深情地说:“我的父亲当时也是受了蒋光慈作品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剥削制度要推翻,就是读了他的小说才认识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荣初:</p><p class="ql-block"> 白塔畈暴动成功以后,潘荣初于民国19年春被调任红一军某营政委。后被调到皖西道区工作。</p><p class="ql-block"> 打开王老楼,暴动农民声威大振,又乘胜攻开了马家畈地主金耀山家,缴了金家全部枪支弹药,至此,这支农民武装逐渐发展壮大。为适应形势发展,1930年将这支农民武装改建为霍邱县第一游击大队,潘荣初任政治委员,以后又改为霍邱独立团第一营,潘荣初担任一营政委。这支地方武装,经常配合主力红军消灭敌人,打击土豪劣绅,帮助地方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潘荣初带领队伍在霍邱县长集乡钱店附近的宋家古堆,与国民党宋世科旅作战,当时战斗十分激烈,荣初身先士卒,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负伤,抬到根据地南溪医院治疗,但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年仅31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大刚:</p><p class="ql-block">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奉命回乡从事农民运动,在白塔畈地区先后发展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27年秋大旱,庄稼无收,李大刚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不顾父亲反对,带头把自家的粮食借给农民,同时,与妻子张洪仙密切配合,组织农民于夜间冒充“黑杀党”,抢其岳父家的粮食,救济嗷嗷待哺的贫民,深得农民信赖。1929年冬,与潘荣初、汪映西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武装暴动。打开当地豪门王家老楼,赶跑国民党驻白塔畈的警备营。暴动胜利后,李大刚任中共霍邱县一区区委书记。民国20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在霍邱大顾店错遭杀害。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映西:</p><p class="ql-block"> 又名汪志荣,金寨县白塔畈镇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冬,与潘荣初、李大刚等领导白塔畈地区农民暴动成功,后任霍邱县苏维埃独立团团长。1931年7月,率领独立团300多人反击国民党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剿”,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活捉国民党霍邱县县长以下数十人。后在与敌人的增援部队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保斋:</p><p class="ql-block"> 王子敬之子王保斋(1883年~1958年),又名铸人,白塔畈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随后在四川新军担任标统,并在黑龙江担任防边军统领。辛亥革命后,王保斋追随北洋军阀“安福系”,历任陆军团、旅长、广东省军务厅厅长,安徽清乡总办等职位。北伐时,他一度任柏文蔚第三十三军参谋长。民国18年~26年(1929年~1937年),先后担任武汉卫戍总部参议兼稽查处长、合肥县长、安徽芜湖及贵州独山行政督察专员。其利用职务之便,资遣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并在芜湖营救中共地下党员李云鹤出狱。民国32年,王保斋回到家乡金寨县,后任立煌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民国35年,其成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及国民党中央戡乱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王保斋被特邀参加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并担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8年病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