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老家~~龙兴寺、天主堂

华岳

<p class="ql-block">  首一 《赞绛州古城》</p><p class="ql-block">绛州古迹韵无穷,</p><p class="ql-block">古建巍峨映碧空。</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传雅韵,</p><p class="ql-block">辉煌千载傲秋风。</p><p class="ql-block">首二 《赞绛州鼓乐》</p><p class="ql-block">绛州鼓乐震乾坤,</p><p class="ql-block">动地惊天浩气存。</p><p class="ql-block">千载传承声韵远,</p><p class="ql-block">非遗瑰宝耀名门。</p><p class="ql-block"> 作者:门运峰</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期间回新绛老家,抽了半天时间,特意游览了绛州古城的大堂、三楼、龙兴寺、城隍庙、隋代花园、天主堂。完成自己一直以来想用镜头记录绛州老家厚重的文化历史;追思祖辈们曾经孕育与生活的故土足迹;展现绛州丰富的景色和资源;以微薄之力用画面推介我的绛州老家!</p> 新绛龙兴寺,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龙兴路北端高阜上。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坐北向南,南北长128.6米,东西宽37.4米,占地面积4809.64平方米。该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 新绛龙兴寺因其建筑布局的独特性,建筑结构的科学性,碑刻、塑像的艺术性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2006年5月,新绛龙兴寺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据,恢复龙兴寺之名。1991年,正式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新绛龙兴寺坐北朝南,大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三间,殿后有十三级龙兴宝塔。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为元代遗构。殿内后槽设佛坛,内塑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9尊彩塑。龙兴寺塔坐北朝南,紧邻大殿之后,唐建,原高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塌坍予以重修,外皮包以青砖,且增至13级,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寺内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国时重修碑记3通,经幢1座。 新绛龙兴寺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其中尤以碧落碑、大雄宝殿内的宋金泥彩塑和多次腾烟的神秘宝塔最为出名。大雄宝殿内存元代彩塑7尊,碧落碑为国家一级文物书法珍品,塔东南台阶下有1995年搬迁的宋金砖室墓两座。 龙兴塔是绛州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新绛龙兴寺内。据记载此塔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高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年外塔圮,重修时包镶外皮,增高为十三层,塔呈八角形,通高43.7米。此塔为古城的独特标志,故亦称“绛州宝塔” 古塔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宝塔腾烟这一奇观至今令人迷惑不解。据新绛县志记载,龙兴宝塔曾六次腾烟:光绪元年、1937年、1971年、1976年、1993年。据1941年《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曾“塔顶腾烟,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1971年中秋节,每天近黄昏时分,塔顶升起团缕青烟,盘塔顶环绕,持续约半小时自行消失,距塔三、四百米皆可清晰目睹,重复十余天才止,围观者日不下千人。据新绛县博物馆记载,1993年8月21日至28日连续8天每天近黄昏时分,宝塔又腾烟,持续时间不一,究其原因还有待科学考证。 新绛龙兴寺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其建筑布局的独特性,建筑结构的科学性,碑刻、塑像的艺术性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龙兴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新绛县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碧落观”;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寓居,其中尤以书法珍品碧落碑、大雄宝殿内的宋金泥彩塑像和难解冒烟之谜的龙兴宝塔最为出名,被人们称为“龙兴寺三宝”。 新绛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龙兴北端。据民国十八年(1929)《新绛县志》记载,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寓于此,故又改作龙兴寺。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龙兴寺东、西、南三面地势低凹,站立寺址可鸟瞰县城全景。寺内多数建筑早毁,现仅存塔院部分建筑。寺庙坐北朝南,大殿居中,东、西偏殿倚其左右,两厢分列前两侧。殿后有龙兴宝塔。 龙兴寺选址建造于高崖之上,既可凭高远眺,又可抵御雨水洪涝灾害,展现了古人在建筑规划、选址布局等方面极高的科学造诣。正殿是元代遗构,在结构、形制、建造工艺等方面反应出当地建筑设计与营造的传统做法,为研究晋南地区的宋元时期建筑结构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正殿内元代彩塑,为研究宋元时期雕塑艺术的结构、材料和工艺提供了珍贵实例。 龙兴寺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我国境内仅存的一块唐代小篆碑《碧落碑》,宋金时期彩塑“三世佛”和通高43.7米的唐代龙兴宝塔。<br><br>唐代小篆碑《碧落碑》 龙兴宝塔是龙兴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处景点。这座宝塔通高43.7米,气势雄伟,结构稳固,成为绛州古城的独特标志。我沿着塔内的楼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站在塔顶,俯瞰整个绛州古城,仿佛穿越到了唐朝时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 新绛天主教堂是位于中国山西省新绛县的一座大型天主教堂,天主教新绛(运城)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新绛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1620年(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意大利神甫艾儒略来到绛州,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 1935年,梵蒂冈教廷宣布成立新绛教区,是天主教在山西的8个教区之一,管辖附近22个县的天主教堂。<div>  1937年,荷兰神父孔昭明在此建造了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大型主教座堂,其建筑规模在全中国的哥特式教堂中属于较大的一座。</div> 新绛天主教堂位于新绛县城内正平街中段,占地面积1037平方米。1937年绛州教区荷兰籍传教士孔昭明监募筹资,是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与上海、广州、青岛教堂并称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现辖运城市13个县、市、区的天主教徒。 教堂建筑雄伟壮观,以尖顶为特色,两侧钟楼高约43米,内部长52米,宽28米。尤其是教堂内部为巨型拱形建筑无一立柱,代之为九道巨型拱券,设计大胆,独具匠心,造型美观,是研究中西方古建筑的形制、结构以及演变发展的重要实例。同时它对研究晋南宗教文化有着重要实物参考价值。 新绛县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公元1620年,绛州孝廉、举人韩霖,绛州明室国戚段衮在京随徐光启领洗入教后,首邀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神父到绛州宣讲天主教义。 1625年又邀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神父定居绛州建立天主教会。<br>  段衮女婿(朱元璋十三世孙晋王朱㭎之子灵丘王)也皈依圣教,并将王府献给教会,原王府门楼及花园鱼池至今还完好留存。 1936年,罗马教廷册立绛州为宗座监牧区,委任荷兰籍方济会士孔昭明为监牧主教,定新绛为主教座堂。 1937年,孔主教母亲为纪念儿子荣晋监牧主教,独资赞助黄金45公斤建立了具有艺术风格的哥特式绛州安道主教座堂。 教堂建筑为中西合璧,正面属欧式哥特建筑,主体为中国古建。进入圣殿,视野无障,上世纪30年代曾被国人誉为“无梁大殿”。教堂1940年竣工,教堂总长52米,宽26米,殿高22米,双尖钟楼高43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鸟瞰呈“羊”字型,寓意为“基督教的羊栈”。纵观教堂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宛如一尊精美砖雕工艺。 1943年,侵华日军借口教堂召引盟军飞机轰炸新绛,通谍教会三天拆除钟楼,终因教堂伟岸,所谋未遂。<br> 1966年,“文革”浩劫当中,教堂被查封,红卫兵拆毁安道教堂两翼钟楼及中央三角屏风,圣殿为粮库之用,幸免保留了下来。<br>  1980年,宗教开放,政府将安道教堂大院落实发还教会。1988年,郑守铎主教坐镇修复安道主教座堂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