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莲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 周敦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r>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br>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多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行文尚自由活泼,长短不定,与现代杂文颇似。既可直言事理,亦可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清迈,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大山人</h3> 【创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赴星子任南康知军。其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时周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此文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称诵。<br>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之谦</h3> 【点评】《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南开大学陈洪教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吴振武荷花图</h3> 【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br>周敦颐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阳)、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爱莲池。<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新觉罗·永瑆</h3> <br>【另附】周敦颐有两个学生非常出名,哥哥程颢、弟弟程颐,“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门立雪”就是弟弟程颐的学生杨时来看望老师时发生的故事。而另一位儒学大家朱熹,则是“二程”的四代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