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古城】名士篇(18):一代词宗李清照(上)

金章丘历史文化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李清照”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李清照以词的成就著称于世,是公认的“婉约派”代表,也是宋代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自成气象的的最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一代词宗”。她的词风清新婉丽,与苏轼所创始的“豪放派”代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李清照在散文、诗歌、赋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且精于古文字画的收藏和鉴赏,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字字珠玑的名篇佳作。在多种版本的文学史上,她皆为被单独成章立节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能在艺术领域达到她这样高度的女作家可谓凤毛麟角。李清照原籍是章丘明水,绣江河、百脉泉的秀丽山水、碧水清波哺育了她旷世的文才,而她所取得的辉煌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坛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也被历代的章丘人引以为傲。 宋人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 李清照故居 李清照雕塑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 1156 年)。她出身于诗书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虽然地位不高,但声名显赫,曾得到过北宋名相韩琦和韩忠彦父子的引荐,其祖父佚名,其父亲就是李格非。据一些专家考证,其生母王氏为宋神宗元丰年间的丞相王珪的孙女,其继母为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的父亲李格非擅文章,与苏轼、晁补之等当时许多的名流学士交往甚密,其母亲亦能诗文。正是由于她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诗礼之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为她日后走向艺术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千秋艳艳图》中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年时期大部分是在故乡明水百脉泉畔度过的,出生后不久,生母就去世了,她的父亲李格非没有立即续弦,李清照便由她的二位伯父在明水抚养,在故乡李清照一直生活或断续生活到十几岁,直到“待字”当嫁之时,才离开故乡到开封。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显露出了卓异的才华。“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善属文,于诗尤工,晁补之多对士大夫称之。”《漱玉词》中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作品通过对明水一带湖山胜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无忧无虑恬静的少女情思。因此,绣江河、百脉泉孕育了她创作的灵性,并成了她诗词创作所描写的对象,家乡的秀丽风光,为她提供了最初的创作素材。 清代《历代名媛诗词》中的李清照 李清照大约是在 16 岁时,来到了他父亲在汴京的住所“有竹堂”。在这里,李清照的眼界比在家乡时更加开阔,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才气,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接连写出了咏海棠的《如梦令》词和《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后者是被誉为“奇气横溢”的少年成名之作,前者更使得“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她的诗词才气不仅得到了许多文章名士的称赏,也为她的婚姻起到了一个媒介作用。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外传》云:“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嫁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这个传说虽很像是小说家言,却能从中看出赵家父子对颇有才华的李清照的倾慕。 清代崔错《李清照像》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李清照已经 18 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正是在这一年,李清照便与赵明诚在汴京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 1081 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赵明诚的代表作品《金石录》共 30 卷,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是研究古代金石之学必备之书。与李清照结婚时,赵明诚时为太学学生,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为吏部侍郎。他们的婚姻可谓门当户对。结婚后,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夫唱妇随,生活得非常幸福。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时常买些他们所喜爱的碑文拓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生活虽然清苦,但安宁和谐,充满着快乐。 清代姜埂《李清照小像》 现代李清照画像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 1102 年),朝廷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在蔡京的策划下,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元祐党人”案,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奷党”,而此时,她的公公赵挺之却升为尚书左丞,李清照上诗赵挺之,其中有句:“何况人间父子情。”希望公公能为她父亲开脱,但是没有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有携家眷回到原籍明水。父女离别使李清照第一次尝受到了政治倾轧的苦涩和世态的炎凉。 元祐党籍碑拓片 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朝廷党争的灾难直接降临到了李清照的头上。九月壬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奷党子孙为婚姻。”崇宁三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李清照不得不回归原籍明水。 <br> 崇宁五年,诏毁《元祐党人碑》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的父亲被朝廷起复,“与监庙差遣”。但好景不长,大观元年(公元 1107 年)正月,蔡京复相,三月,赵挺之罢右仆射,后五日卒,年 68 岁。卒后三日,其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后因“皆无事实”,无罪开释,赵明诚等在母亲郭氏带领下举家迁回在青州的宅第。李清照跟随前往,开始了“屏居乡里十年”的岁月。在此期间,李清照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没有了党争的干扰,他们夫妇又过上了安宁祥和的家庭生活,把主要精力用到了金石研究和赋诗和词上。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这段生活有生动的记载:“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到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良辰美景,才子佳人,互相切磋,这或许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了。<br>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赵明诚知莱州,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四年后,赵明诚改守淄州。在此期间,李清照与赵明诚时聚时散。加之赵明诚因李清照一直没能生育而纳妾,使她生出了“婕妤之叹”,写出了许多思念丈夫和感受孤独的缠绵悱恻的词作。<br>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