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游之江西赣州、于都

徐建强

<p class="ql-block">赣州是江西地级市,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章江、贡江在这此合流为赣江。是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尤其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有“江南宋城”之称。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称“客家摇篮”。</p> <p class="ql-block">赣州东河古浮桥位于老城区,学名惠民桥,长约430米,宽约5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年),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建春门拾级而上,从高处远视,桥浮于江面,连接两岸,江面一览无余,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10月1日早晨,桥头就已经热闹起来了,品尝浓郁的渔乡风味,体验独特的民俗情怀。</p> <p class="ql-block">以船为桥,别有情趣,走在桥上有微微的摇晃感,似在感受古朴的历史,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远景看山,近景看水,古浮桥已成为赣州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上去,环境优雅,田园风光,宁静致远,修身养性。</p> <p class="ql-block">古城灶儿巷街区长约230米,曾是宋代赣州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还保留着宋代街道的格局,鹅卵石的路面,客家民居的风貌,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曾经是赣州地标——标准钟。这一西式钟楼建于1953年,共6层,高20米,是当时赣州城的最高建筑物。钟楼独具一格,成为一代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四贤坊是一个大广场,军门楼和大牌坊是主体结构。楹联: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城因人兴,一座城市的兴建,往往离不开杰出人物书写的传奇。赵抃,北宋时任虔州知府,凿通赣江险滩。刘彝,北宋任虔州知军,亲自督建福寿沟这一闻名中外的地下排水系统。周敦颐号濂溪,北宋时任虔州通判,理学的开山鼻祖,《爱莲说》耳熟能详。文天祥,南宋时任知州,元兵南侵,他在赣州组织义军前往临安勤王,《过零丁洋》传诵千古。</p> <p class="ql-block">走过军楼门,里面的一系列建筑包括古街道、古建筑、古府衙等,是根据历史记载和绘画按原样修建的,较为系统地展示古代赣州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千年的历史,目前全长3000多米。</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远眺曾走过的东河浮桥,此时已经人头密集,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八境台是赣州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悠久,是古城的象征。位于章水和贡水的合流处,依城墙而筑,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观,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共三层,高约28米。</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八境台炮城,是宋代城墙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三面环水,北宋之前常年饱受水患。宋熙宁年间,担任虔州知军的刘彝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完善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使赣州古城常年不涝。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基础的城市下水道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成为古代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名垂古今,声闻遐迩。被誉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p> <p class="ql-block">福寿沟博物馆以“千年福寿沟”为主题,展示“福寿溯源”的千年沧桑,以及“福寿智慧”的遗址实景,首次向世人揭开福寿沟的神秘面纱。这是赣州古城的城之命脉,堪称中华的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魏家大院是市区现存最大的清代家族民居建筑群,也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始建于嘉庆年间,定型于民国初年,有近2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江西于都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也是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建于2009年,集纪念、教育、游览于一体,展现中央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主题雕塑高7.5米,底座长8.6米,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体现的是当年红写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背面主题是“依依惜别”,体现的是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高19.34米,低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扬帆出征。</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展示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实物等展示手法,实事求是地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出发长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为清代晚期古码头。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部队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迈出长征第一步。于都河成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的第一条河。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大部队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30万于都人民全力以赴,协助红军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确保中央红军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