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宽厚的父亲

黄文高

<p class="ql-block">父亲生于一九三〇年二月初四,逝于二〇一〇年七月初三,历经了人生的八十一个春秋。父亲给我的印象是,多才多艺,精明能干;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教子严苛,宽厚仁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勤劳俭朴,无私奉献。他的一生,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坚守。</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全村学龄儿童的启蒙之师,亦是深受儿女敬爱的良父。他将自己的青春壮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宛如一支燃烧不尽的蜡烛,以那微弱却恒久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孩子前行的路途;又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儿女,仿若冬日里温暖的炉火,给予我们无尽的关爱与庇佑。</p> <p class="ql-block">父亲身材不高,体型矮小瘦弱,然而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气韵,却如同山间的清泉,清澈且坚韧。他对于衣着有着独特的讲究,那些简约却不失庄重的黑色或灰色中长风衣,仿佛是他独有的标识。每当晨曦初现或暮色降临,父亲踏上那条通往学堂的熟悉小路时,他的身影总是那般引人注目——风衣挺括,领口和袖口规整齐整,没有一丝褶皱,仿佛刚刚经过熨烫一般,整洁得令人心生敬意,彰显出父亲对待生活的严谨态度。父亲那经过精心梳理、顺滑如丝的头发,与那双始终清澈明亮、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眸相互映衬,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精明与干练。父亲的眼神仿若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与力量。</p><p class="ql-block">父亲生活于新旧两个社会,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父亲原本有弟兄五人,因家境贫寒,四个叔伯皆因贫病交加折磨而亡,仅有父亲一人存活于世。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饥饿与困苦如影随形。父亲的童年恰逢军阀混战与水旱灾荒,为了生存,他百般无奈,只得给他人做童工,充当放牛娃。那瘦弱的身躯在繁重的劳作中艰难支撑,一次放牛途中,不慎被牛摔断左膀,因无钱医治而终身致残,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先后出卖过长工,学习过裁缝,一边劳作,一边读了几年私塾冬学。那些寒冷的冬日,他早早起身,在微弱的灯光下苦读;炎炎夏日,他在田间辛勤耕耘后,仍不忘捧起书本汲取知识的滋养。</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令人尊敬的教书先生。他曾被选派至花园关王庙、白鹤、四屋朱和白沙中心小学任教。每到一处,他皆以满腔热忱投入教学工作之中,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点燃了学生们求知的烈焰。后来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致举荐他回村办学,他毅然挑起这副重任。父亲不负众望,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很快便在自家的三间土砖房屋里办起了小学。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白天授课,夜晚备课。为使孩子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常常挑灯夜战,精心筹备教案。其办学的先进事迹曾在白沙广播站和孝感县广播电台播报,成为了当地教育界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位语文老师,对于写作怀有无尽的热忱。这份热爱恰似一束璀璨的光,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家中那陈旧的书架上,摆满了父亲为我悉心挑选的有关写作的书籍。那些书籍仿若一扇扇通向奇妙世界的门户,每一本都承载着父亲对我殷切的期望。</p><p class="ql-block">在无数个闲暇的时光中,父亲安静地坐在我身旁,教我如何撰写文章。他那温柔且耐心的声音宛如春风拂过面庞:“孩子,写文章需先学会打腹稿,要在心中将大致的框架构想出来,否则就容易出现前后重复或者颠倒的毛病。”他让我阖上双眼,“来,随我一同,在脑海中缓缓勾勒出文章的轮廓。”我闭上眼睛,在父亲的引导下,思绪开始飘飞。紧接着,他又手把手地教我列提纲,厘清思路,将重点内容逐一罗列出来,“瞧,这样条理就清晰多啦。框架搭建好后,咱们再把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填充进去。” 当我动笔书写文字之时,父亲会认真地凝视着我的笔尖,轻声提醒:“要字斟句酌,力求精准表述。记住,‘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如今,这句话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每次动笔时,父亲那饱含期望的声音就会在我的耳畔回响,激励着我不懈地追求更为完美的表达。在父亲的悉心教诲下,我渐渐地体悟到了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独特魅力,看书写作也成为了我一生难以割舍的专长与爱好。</p><p class="ql-block">父亲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能者多劳,不辞辛苦,为村民的娱乐和村里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白天里,他在学校中辛勤授课,以知识滋养着莘莘学子;夜幕降临后,他又匆忙赶赴夜校,耐心地指导村民扫盲。在那冒着黑烟的煤油灯下,父亲疲惫却坚毅的身影,化作了我记忆中永恒的图景。父亲还踊跃参与村里组建高级合作社、组建剧团唱楚戏等事宜,当时可谓声名远扬,备受村民的尊崇。为了让村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每年春节,父亲都会无偿给村民书写春联,并到家家户户门口划龙船,那响亮而真挚的喝彩祝福之声,至今仿若还在耳畔回荡。</p><p class="ql-block">1978 年底,父亲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但他却从未停歇奋斗的步伐。他在武汉收过废品,那装满废品的三轮车在大街小巷中穿梭;他在白沙摆过地摊,不惧风吹日晒,只为多挣些许微薄的收入;他在孝感卖过菜,每天凌晨便起身去进货,精心拣选新鲜的蔬菜。父亲虽年老体衰,但却退而不休,不仅自食其力,还赚钱供孩子们读书。父亲唯有默默的奉献,未曾有过丝毫的享乐,也从未给儿女增添任何麻烦。不幸的是,父亲因劳累过度,未能避开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最终倒在了劳动岗位上。令人痛心的是,他省吃俭用留存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财物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看似平凡,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却是一位无比宽厚伟大的父亲。父爱如山,深沉且厚重。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如同春雨,无声地润泽着心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品德风范、聪明才智,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