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两篇

九曲清溪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夏天不仅闷热少雨,高温屡创新高,连年年必经的台风也难得光顾,尽管气象预报不断地以新台风的生成来安抚人心(台风对上海的夏天特别重要);然而整个夏季,上海人能感觉到的仅有弱弱的一次,若有若无的风,加上三点两点的雨。听惯了“多少年不遇"的警语,适应了足不出户的日常;调侃气象资讯的虚虚实实,追忆风调雨顺的往日时光,成为嘎讪湖的中心话题。</p><p class="ql-block"> 好在再酷的酷暑也会终结,再长的长夏也要落幕,秋老虎的尾巴也长不了;随着贝碧嘉的一阵狂飚,秋老虎终于悻悻然回洞府去躺平了。在强劲的台风面前,什么北风怒号,寒风凛冽,什么刘邦的大风,宋玉的雄风,统统只能甘拜下风。大自然的左手一个慢动作总能搞定它的另一手,威猛,震撼,潇洒……哦,可爱又可怕的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虽然姍姗来迟,在夏老虎、秋老虎的肆虐下,盼风盼雨盼凉爽的上海人终究盼来了一个天凉好个秋,一个宁静致远的秋,一个妩媚多姿的秋,一个上海人心中最适意的秋。</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常听到有人吐槽城隍庙的小吃、点心:东西贵还吃不到好吃的,全让无良商家搞坏了,要好好管一管。真叫人蓝瘦香菇!屈指算来,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去城隍庙吃点心了,虽然我是老城隍庙点心的老牌吃货。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吐槽归吐槽,只要愿意做点功课,即便是寻寻觅觅,也能找到真正有特色的老城隍庙点心、小吃。</p><p class="ql-block"> 不消说,奶油五香豆和梨膏糖是老庙的两张名片,坊间有俗语说:没有吃过五香豆不能算到过大上海。如果你牙口还行,又不惧吃糖,不妨啖而品之。五香豆的坚韧浓郁,回味隽永,只有品尝过后才能深切感悟。此外,如名闻遐迩的香菇菜包,如面筋百页单档双档,皆是城隍庙始创的品牌;还有,南翔小笼,宁波汤圆等等也属有口皆碑的名点名吃。总之,只要找对正宗老牌,或者良心商家,即使有些小贵,也能让你充分感受老庙点心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老早的老城隍庙。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老城隍庙的小吃市场盛极一时;整日里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就说城隍殿前那一片,广场上是一长排点心摊,各色点心应有尽有,两边和商铺并列的又有好几家点心店;食客无论老幼,只要排个队,就能买到好吃的小吃、点心(当年的消费水平,几角钱就能吃饱吃好了)……</p>